创业案例分析

电商推广成功案例_农村电商成功案例吸引人但想赚钱也不容易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这个曾经既陌生又遥远的词汇,现在对于我国不少农民来说已变得再熟悉不过。从农村淘宝网店到“淘宝村”再到“淘宝县”的批量涌现,单纯农产品网上销售到各种新型的产业带在县城的逐步形成,县域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经济增长形式正迸发出活力。让“不离土、不离网”成为不少当代农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根据阿里研究院和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全国淘宝村达到1311个,淘宝镇达到135个,至少创造84万个就业岗位。淘宝村的经济社会价值日益显著,孵化数十万个草根创业者,创造规模化就业机会,一大批网商通过电商创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中新社记者 张建成 摄

中新社记者 张建成 摄

  从2014年底到2015年底,中国农村的网民为1.95亿人,增加了9.5%;农村网购额达35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销额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农村电商网点25万个。

  据2016年初商务部网站消息,近两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约800亿元。带动一大批电商企业加快布局农村市场,目前已覆盖1000多个县近25万个村点。

  农村电商成功案例

  张京京:农村“电商青年”返乡开淘宝店

  半年前,石家庄市城郎村“85后”女孩张京京一度成为村里人议论的话题,当时她突然辞去城里月薪近万元的“白领”工作,回到农村开起了“小店”。“那时候包括父母在内都不理解,背后议论的人特别多,不过现在我成了让父母骄傲的人。”如今,张京京通过农村电商创业半年后,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张京京以前在一家国内知名企业做华北地区人事培训,月薪最多时达到1.5万元人民币(下同),但是在省会城市工作三年多,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当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网购的她看到家乡正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时候,她辞去工作回农村老家创业。

  对此,父母极力反对,同村的人也在议论“为什么要放弃光鲜的工作而回农村开个‘小卖部’”。春耕时节,村民的首位必需品就是化肥。张京京和其他33位“合伙人”一起抓住机会。2016年4月23日一天,34个合伙人通过网络订购出去化肥800吨,成交额203万元。“帮村民买到了质优价廉的肥料,村民见了我父母都表示感谢,父母开始理解我。”张京京笑着说,张京京在外地上学工作近二十年,之前村里很多人都不认识。如今,村里的老人甚至新嫁过来的媳妇都认识她,自己跟父母的话题多了,交流比以前多了。

  “合伙人”刘培培的实体店里摆放着一些电商平台的货品,供村民直接选购。“开始只摆一些快消品,就算卖不出去也能自己消化掉,如今随着村民购物观念转变,从网上买冰箱、电视等大家电的数量明显上升。”现如今,刘培培的店里甚至有了“城里人”喜欢的跑步机、独轮车等健身器材。“看着乡亲们从装扮和思想意识上都跟上潮流,我打心里高兴,农村人也在进步。”随着刘培培销售量逐渐增加,她聘请了同村一名青年帮忙打理小店。

  廖奶奶:江西八旬老太试水农村电商

  作者 苏路程 龙景君

  新春伊始,江西省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八旬老太廖秀英就开始忙着腌制咸鸭蛋,裹上黄泥、盐等用料,放到水缸里。等上40天,咸鸭蛋就能搭上邮政电子商务的快车,成为餐桌上的“香饽饽”。

  所谓邮政电子商务快车,是廖秀英2015年开始运营的“廖奶奶咸鸭蛋”网店。

  春节期间,从农历大年初十到现在,“廖奶奶咸鸭蛋”网店每天都能卖掉将近200枚鸭蛋。

  对于这个数字,初次试水农村电商的廖秀英既欣喜又震惊,“我16岁开始腌制、售卖咸鸭蛋,那时还要步行到三公里外的集镇上卖咸鸭。没想到,现在网络就能将我的咸鸭蛋销售到全国各地。”

  现年86岁的廖秀英祖籍广东,日本侵华时期,她被参加革命的父母送到江西瑞金避难。父母为国捐躯后,她便扎根于这片红色的土地。

  廖秀英所在的村落山清水秀,土鸭自然放养,鸭蛋营养价值高。早些年,廖秀英家里条件差,她便常常用当地的方法腌制咸鸭蛋,一部分鸭蛋用于改善家里的伙食,另一部分鸭蛋用来售卖换取些许生活费。

  “在农村,鸡蛋、鸭蛋虽然很常见,但都是奢侈品。除非家里来了客人,农村人才舍得买舍得吃。”廖秀英称,因为交通不便“走不出去”,咸鸭蛋的价格一直很低。

  几十年来,廖秀英练就了腌制咸鸭蛋的好手艺。

  2015年,随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春风吹入瑞金,当地掀起电商产业进农村的热潮。

  借助邮政部门的扶持,廖秀英搭上了电子商务快车。当年5月,她的“廖奶奶咸鸭蛋”登陆“村邮乐购·农村e邮”电商平台,销售鸭蛋、自制豆酱、脐橙、茶油等特色农产品。  

  这些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电子商务对廖秀英的咸鸭蛋进城的推动作用。从网店运营至今,廖秀英销售出20000余枚咸鸭蛋。这个数字是她往年一整年销售额的数倍。

  农村电商助力村民创业就业

  今年26岁的李敏,7岁时曾因一场车祸丧失左臂,2012年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却因为身体残疾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回到宿迁沭阳老家的李敏发现,周围不少亲朋好友都在开网店,于是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县政府开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做起了网店生意。  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村民李敏说:“对自己刚开始的要求,就是自己养活自己,不向父母要钱就行了。”  一边开网店,一边学习花木种植技术,从开始每天一两单的接单量,到现在每个月四五万元的销售额,李敏不但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目标,今年还被评为2016年沭阳县十大优秀淘宝人。黑龙江农村电商生意越来越火

  2012年五常市农民陈洪刚在淘宝网上开设“陈大力稻花香米店”,经销自产纯正的五常大米,质量可靠,诚信经营,销售形势逐年看好,产品销售已遍及全国。去年,网店销售大米、杂粮80万余斤,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仅“双11”一天销售额就达16万元。

  黑龙江农村电商

  甘南县中兴乡农民李文华2014年返乡创业,创办甘南县十屯家禽养殖合作社,推出李家甸牌笨鸡蛋。建立了李家甸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淘宝网,将绿色鸡蛋销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电商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净利润25万余元。     

  宁安市石板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淘宝网店铺“小杨家的大米”和微信平台、微博账号“宁安市石板水稻专业合作社”等方式销售“石板源”牌大米,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品牌通过电商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品牌成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黑龙江省一大批“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优秀品牌借助网络提高了知名度,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快速树立了品牌形象。

  提醒:并不全部都是好消息

  农村电商“冷思考”

  在2015年的“双11”网购节,农产品进城成了重头戏之一。据统计,首次加入“双11”的农村淘宝表现抢眼:零点后仅8分钟,农村淘宝销售超过千万元。

  如今,看起来很“土”的农业也已站在了“互联网+”风口之上,带着一股泥土的清香“钻入”互联网四通八达的脉络里。但看似欣欣向荣的“盛世”下,仍有崎岖沟壑“埋伏”在农村电商发展的道路中,策略营销、品牌推广等痛点正成为“绊脚石”。

  被农村电商吸引,今年春节过后,王元杰便萌发了“掘金”互联网的念头。“我家做的衢州年糕是祖传配方,口感好,打的是‘天然’的老字号招牌。”对自家年糕颇有信心的王元杰,首次便制作了100斤年糕放在网上售卖。

  “刚开始效果不错,年糕卖掉了一半,于是我又叫家里人赶制了300斤年糕,想趁热打铁,但卖了50斤以后就再也卖不动了。”王元杰无奈地表示,如今家里满是“无处安放”的滞销年糕,自己已是谈“糕”色变。

  王元杰认为,此次失败主要是由于缺乏设计、品牌推广。“电商进入成熟期后,比拼的就是品牌和流量。但如今网店推广需要刷单、刷信誉,而部分网上推广的价格高得有些离谱,动辄每月要花上几万元。”王元杰坦言。

  王元杰的境遇并不是个例。时至今日,“放下锄头,拿起鼠标”的农民们惊觉,发展农村电商并非将农产品搬到网上去卖那么简单。农村电商虽然吸引人,但也并非可以随处“捡黄金”。

  “以为开了淘宝店就来了订单,但淘宝上搜一搜,发现一个月也没有几笔单子。”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村民王军表示,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犹如守株待兔,很难逮住走过路过的消费者,不懂“吆喝”使成交概率很低。

  “明明在‘农家乐’的餐桌上,竹笋等土味还大获好评,但一放到网上,没有P图技术和产品包装的‘原味’土特产,也就没有了人气。”王军表示,在互联网的大浪淘沙中,没有品牌和包装,买家很难自己“找进门”。

  诚然,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甚至只用一部手机,也许就能轻松跨入电商大门。但若要化解农村电商的经营“痛点”,让土货出村“闯世界”,往往需要具备更强的口碑效应。

  “农村电商门槛低,快速发展必然加剧市场竞争,品牌意识必然随之渐渐形成,并被不断重视和强化,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院长熊德平分析认为,互联网纵然可以打破地域界限,让小镇农产品也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但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撑,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且下单,几无可能。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chuangyegushi/3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