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故事

精准扶贫故事原创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成功故事】

  远安县水电局机关及北门村党支部在北门村九子溪大舞台旁的张自兰家门口,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暨精准扶贫屋场故事会,让北门村的群众们在自己家门口听自己人的故事、学自己人的先进事迹。大家创业网为大家带来的精准扶贫故事原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精准扶贫故事原创

  **省**县**镇,像一颗饱满丰润的浑金璞玉,镶嵌在郁郁葱葱的苗岭山脉之中,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清水江河畔。

  2017年10月18日,就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里,我们前线工作队员一起观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再次作出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了这个承诺,千千万万的扶贫工作者被派往贫困的基层农村,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承诺。

  我作为**省水利厅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前线工作队的一名队员,派驻黄平县**镇参加脱贫前线工作,至今已有一年。一年时间里,我见识了**的美丽,也目睹了**贫困的一面。

  **是美丽的,它的美丽出尘脱俗。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绮丽。有大高山万亩杜鹃花、翁干洞九级瀑布群、飞云大峡谷、清水江等自然风光。更为奇特的是,湘黔铁路途径此地,由于特殊的地理落差,铁轨在这里连续绕了两个大湾,形成S型,列车沿山坡盘旋而上,从村寨的一面穿进另一面穿出,形成两个相接的美丽圆环。特别是夜间,列车车窗亮着灯、鸣着笛,环状穿行在山间,灯光、笛声环绕而过,如夜空长龙呼啸,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景观,时常吸引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村寨拍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作品。

  这里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岩门司土司城、明清古梯田、建在石板上的滚水寨子等历史文化遗迹,体现了勤劳朴实的苗家儿女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这里是苗族歌后阿幼朵的故乡,更有“芦笙会”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节日。**镇群众几乎全是苗族,苗族喜爱苗银苗绣装饰的服装,每当苗历节日到来,苗族同胞都身着盛装,特别是妇女,佩戴银花银饰,穿上绣工繁复的衣裙,参加苗族盛会,吹笙跳舞,斗牛游方,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每年九﹒二七芦笙会,阿幼朵等本地艺术家,都会回来献艺,与家乡同胞一起过节,抒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连几天,长桌宴不散,米酒飘香,歌声不断。

  然而,**又是贫困的,它的贫困让人心酸心痛。

  它是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距县城28公里,地理位置偏远,全镇220多平方公里土地,大都是山地、丘陵,土地贫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寨子里基本都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苗族木屋,设施简陋;由于缺少清洁垃圾桶、垃圾车,公共环境卫生得不到解决;镇上的男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农活全由女人承担,路上常常看到年老的阿婆弓着背缓慢行走,背已弯成九十度,这是由于长期艰辛的劳作,老年便成了勾腰驼背的模样。诸多历史条件的制约,阻碍了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没有上规模、有效益的产业,导致贫困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土地收成少、农民收入少,除了基本解决温饱外,仍有2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是我省20个极贫乡镇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

  在全省开展的精准扶贫战略中,**镇作为全省极贫乡镇之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更多关怀,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保障就业、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环境治理,再加上易地扶贫搬迁、民政社会兜底等脱贫攻坚措施,目标是改变**镇的现状,帮助**镇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经过扶贫工作队和全镇干部群众一年多的艰苦努力,**镇脱贫工作已初见成效,通往县城和周边县市的交通主路已是热火朝天开工建设,6000余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即将完工、迎来走出大山深处的苗族同胞,宽阔笔直的城镇大道两边已绿树成荫,大型生猪养殖场也即将建成,水果基地上,农民正在合作社组织下平整土地,24个村的新村委会正在装修粉刷,村民有了崭新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活动广场,7500盏太阳能路灯已矗立在偏僻的乡村小道上,**镇作为全县中心城镇之一已初具规模。

  水利项目在水利厅党组关心下进展迅速,农村人畜饮水、灌溉工程、山塘维修、沟渠整治、水土保持、防洪治理、小水电站改造、城镇水源地保护等一大批水利项目全面铺开,在惠及农村用水安全和质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支持了全镇扶贫产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推进项目的同时,我与水利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充分利用与各水利部门、单位和其他社会资源的联系渠道,牵线搭桥,为镇上滞销农产品找市场,为学校500余名贫困学生御寒用品找捐助,为贫困孤儿的生活费找资助,每一次的成功,带给我的,有喜悦,也有感动,绵薄之力,不能完全改变贫困,却能一点点触动各方观念的改变,让一个个看到贫困的人群从旁观者变成扶贫的参与者。

  我们工作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就安置在原苗陇乡政府办公楼,废弃的办公楼经简单装修后作为扶贫工作队办公及生活场所。指挥部的成员来自省、州、县各单位,是一个团结协作、敬业实干的大集体。在这里,队员们一同勤奋工作,用行动一点点改变着身边的贫困;在这里,队员们一起体验苗家淳朴的民风民情,共同分享扶贫工作的苦与乐;在这里,洒下了队员们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队员们灿烂的微笑。

  看看身边的一物一事,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看到了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看到了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脱贫攻坚大战略,需要紧紧依托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我们扶贫工作队员的基层工作来落实,更离不开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和内生动力。

  我们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旁边,就是**火车站。这个四等小站,每天只有来回各一班慢车停靠,由于班次少、上下乘客少,火车绕着这里运行了四十多年,几乎还是几十年前的模样,几栋低矮简陋的红砖房,沿着站外狭窄的小街排列,小店铺里摆着老旧木制柜台,每次坐车前走过小街,仿佛时光倒流,回到数十年前。

  每一次坐在回镇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层峦叠嶂的青山,我常常会思绪万千。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作家、上海知青叶辛曾在**参与这一段湘黔铁路的修建。当年条件艰苦,叶辛与他的工友们开山砍树修铁路,吃住在工棚,艰苦的条件并未磨灭他们的意志。艰苦工作之余,叶辛深入**苗族村寨采风,积累了丰富的民俗知识,撰写了许多描写当地民族文化的文章,先辈们不仅留下了通向文明的湘黔铁路,还为我们记载了苗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和的生活状况,“蹉跎岁月”,其实并未蹉跎啊!

  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加快,小小的**火车站必然将产生更大的改变。等到那一天,已经脱贫奔小康的**镇一定会邀请更多匆匆而过的列车停留下来,悉心领略新**的风采。到那时,我会收集起叶辛等知青前辈和工人们在**镇修建铁路的历史,收集起脱贫攻坚工作的见闻和回忆,浓缩成一篇纪念文字,留在站前广场上,记录下前辈在这块曾经贫穷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记录下苗家曾经的贫困和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也记录下我们曾参与脱贫工作的点点滴滴,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脱贫奔小康、奔富裕的路上奋力追赶,让**的苗家生活汇入新时代的洪流,就像这川流不息的列车一样,奔向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

  精准扶贫故事原创

  **是全国扶贫的主战场,扶贫开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同步小康的政治问题。正是在这样“时不我待”的大背景下,**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能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当中,为**的脱贫攻坚贡献着“红盾人”的绵薄之力。

  2013年开始,省工商局作为**县同步小康队长单位,率队帮扶**县**镇、老屯乡,并具体负责帮扶**镇的**村,共5村26自然寨。3年来,省工商局先后选派3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所驻村(寨),扎实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共协调帮扶资金2468余万元,协调项目40个,建成示范点5个,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并促使**镇清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1110余名困难群众初步达到了小康标准。

  从接到同步小康驻村任务之始,省工商局党组给全体干部职工上了一堂课,通过分析省情、摸清民情、纵览舆情,最后落脚到一个被忽视了的真理:脱贫,并非许多人概念中帮助弱势群体的“善举”。其实只要转变思路,站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用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那精准扶贫何尝不是一个强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省工商局将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第一把火放在了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对症下药上。帮扶队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指导村两委开展好“三会一课”,以会代训召开全体党员大会10余次,召开村两委会议50多次,培训党员群众1582人次,参与推荐、培训村级后备干部近20名。省工商局挤出资金8万余元,为五个村配备了办公设备,使村级办公场所焕然一新。通过这些举措,增强了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扶贫攻坚打下了较好基础。

  第二步是抓好硬件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3年来,省工商局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480余万元,帮助修建**。

  第三步是搞好“造血”帮扶。驻村帮扶点的关键是贫困村自身必须有造血功能,方可实现脱贫奔小康。为此,省工商局加大了扶“智”和扶“志”力度。首先是培养致富的带头人。省工商局帮扶队员深入各村走访群众1000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近500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436条,解决困难问题472个,办好事实事413个,化解矛盾纠纷近100起。确定2个贫困村和4户贫困户为精准扶贫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通过他们的致富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其次是宣传创业政策鼓励群众创业。省工商局先后在帮扶点组织开展微型企业扶持发展讲座宣传创业政策,激发了参与群众的创业激情,并支持**镇发展苗秀类微型企业53户,带动民间资本2000多万元,直接带动486人就业,间接带动700人在家门口就业。再次是组建专门的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省工商局投入资金10余万元,指导老屯乡坝场村成立了农机种植养殖合作社,使散户能够抱团发展,生产信息实现互联共享,打造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同时,发动机关干部奉献爱心、共促帮扶。该局党组号召机关支部与帮扶点的5个村进行结对子帮扶,引导机关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子帮扶。省工商局机关各支部到**县开展献爱心活动30余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00余人次,捐献慰问金、慰问品折合人民币20余万元。协调相关企业捐款30多万元帮助老屯乡坝场村修建村党员活动室100余平方米、为驻点的12个村各配置了办公桌椅,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投入资金近10万元,帮助**镇清江村、平兆村和老屯乡望虎屯村修建简易垃圾池20余个,公厕2个,修建村居排污沟500余米,有效地缓解了垃圾围村的情况,改善了村居卫生环境,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协调有关企业在老屯中学和**小学、坝场小学等捐建电子阅览室和留守儿童亲情视频之家3间,捐赠电脑30余台,学习用具50余套;协调爱心企业捐赠资金100余万,用于**镇平兆小学改造学校食堂和治安室,中小学营养午餐制作保存设备、**幼儿园建设、安装学生寝室电灯和路灯等。

  站立在新的起点线上,省工商局党组认为:与大扶贫同行,关键在于“行”,是要践行、笃行,并且是要助你前行。那是一份沉沉的责任、一份厚厚的收获、一种满满的幸福……2016年,**省工商局6名驻村干部又出发,奔波在扶贫开发的大道上。**工商人决心和**县人民一道继续努力,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不管这条大道怎样地修远,都将上下而求索;不论怎样的岁月漫漫,都要积跬步、存细流,用**红盾为全省扶贫开发战线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

  精精准扶贫故事原创

  昨晚扶贫工作视频会议开得很晚。冬至的早晨特别的冷,温暖的被窝想留住我,可想着昨晚安排的扶贫工作,让我瞬间决定今天必须下村走访贫困户。我从温馨而舒适的被窝里挣脱出来。

  迎着寒风,踏着泥泞,匆匆地走在去往帮扶对象的路上。脑海里闪现出五年前我那些帮扶对象的一幕幕辛酸:杂草丛生的院落卫生极差,破旧残存的墙面有些沧桑,年久失修的瓦房岌岌可危,昏暗的屋子里凌乱不堪,衣衫褴褛的穿着有些不忍,木纳呆滞的眼神毫无反应,这就是我的“精准扶贫户”们当初的情景,直击着我内心的痛处。

  一团垃圾餐纸。“李主任,你这么早那里去”。一声喊叫猛然将我从回忆中拉回来。只见他用一把火剪(农村烧火夹柴火用的工具)夹着一团垃圾餐纸,走向200米开外的垃圾处去扔。他这一举动,当时让我瞬间感动,寒风中冰冷的身体一股暖流电遍全身,心里暖暖的。他就是我的帮扶对象李伟达,70多岁。记得丧偶的他当初屋里屋外卫生极差,随处都是垃圾。曾经因社道公路没有硬化一事,惹得我们之间产生矛盾。一次次走访,细语化春风;一次次帮助整理卫生,促成养成了讲卫生好习惯;一次次帮扶,收入不断增加。也让我收获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从他脸上看到满满的幸福。

  一条小板凳。我来到了李远达家。他是我结对帮扶对象最特别的一户,其本人和妻子都是80多岁了,一起生活的儿子三级精神残疾散居五保。看到我来到他家,快步拿出一条小板凳热情地招呼着让我座。虽然家里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脸上总是堆满笑容。屋里堆满了稻谷、玉米,厨房挂着八九个大腊肉。牛舍里还养一头膘肥体壮的大花牛,自家养的一群土鸡在那里喜逐高歌。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看似一条小板凳足见他对我有一种感激和信任。看见他们脸上喜悦的表情,坚定的眼神,使我产生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都可以重生。

  一个苹果。80多岁慈祥的李永行夫妇,见到我去了,便笑盈盈相迎。每次去他那里都有说不完的话语,道不尽的感谢,让我难以应对。现在一家三口人住在易地搬迁75平米的新房,干净整洁,窗明几净。一阵家长里短,帮扶叙情后我准备离去,可他死活不让我走,必须得吃早饭,同时又拿出几个苹果往我包里塞。我本应拒绝,终究还是在老人的热情下败阵下来,最后来个各自退一步达成妥协。早饭我已吃过就不吃了,苹果收一个。冰冷的苹果放在我手心里,感觉热乎乎的。

  在与结对帮扶对象相处的日子里,这样的小故事很多很多。小故事大感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润物细无声,只要用温暖的力量,坚毅的行动,就会改变他们的一切。他们的只言片语,举手投足,质朴热情,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chuangyegushi/41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