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项目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法:浅谈部编版语文的阅读教学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项目】

  注重课堂激趣,焕发课堂活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大家创业网为大家带来的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法:浅谈部编版语文的阅读教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法:浅谈部编版语文的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的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阅读课教学就要注重方法,达到阅读、积累、提高写作等多方面的效果。

  一、兴趣激发,注重激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像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则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3.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强化基础,注重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语感,养成习惯。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一靠背诵,二靠抄写。教师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并逐步养成习惯。在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些好办法,效果很不错。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地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角度考虑的。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探索延伸。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学生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绝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3.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五、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性和基础性,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和步入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点,学习规律的揭示,学习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以学习民族语文、继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语文教学,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为此呕心沥血,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正体现了推陈出新的辩证思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阅读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继承语文教学中一些经典的教学方法,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法:浅谈部编版语文的阅读教学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朗读;阅读教学的“敲门砖”――质疑;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创新。

  当听到同行抱怨,七年级语文很难教,特别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面很狭窄,从而造成他们文学感悟能力低下,理解不深入。在阅读教学上,他们很难走进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过去我也有同感,然而近一年我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上仔细摸索,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现就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1.七年级学生年龄偏低。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甚至无所顾忌,所谓“童言无忌”即指这个意思。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而并不担心别人的反应,这一点非常可贵。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的、故事美丽奇幻的、语言优美凝炼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课外书目推荐也要适时跟进,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都让他们作阅读体验。

  可是,毕竟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所谓“寻点搭桥”,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

  2.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课前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留下的痕迹,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在一堂课上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另外,语文课堂容量比较大,知识点比较散,因而很少有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尊重学生的内心体会,包括课堂上随时提出的问题以及课后所提的问题。

  3.教师要关注“问题”

  (1)关注问题的设计

  ①问题的设计首先应具有明确性。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地驾驭文本。应具有“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则要准备一桶水”的意识,多方查找搜集资料,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悟,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所以教师在使用语文教学语言时应该规范明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②问题的设计应讲究层次性,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语文阅读课中体会出成功的乐趣;否则问题过于简单会使理解能力高的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问题难度大会使理解能力低的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2)关注问题的出现

  学生在课堂上会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对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同时耐心引导给予解答。

  (3)关注问题的思考

  无论是学生的问题或教师的问题,学生大脑的思考都有一个过程,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景、情、趣、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再造想象。好的作品往往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情、趣、理来打动读者,文本的景、情、趣、理当然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来展现的,学生感悟时,是一个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变化过程,进而再产生联想创造新的思想认识。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因而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注意对学生察言观色,切忌草草收尾,流于形式,否则学生会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

  (4)关注问题的回答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褒扬,而不应局限于书本答案。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丰富而不应单调枯燥,比如应避免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好”或“不错”。及时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关注问题的解决,师生沟通,找准症结。

  每上完一堂课,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一下,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胜于自己想半天。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老师,他们中的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对老师常常抱一种敬而远之的复杂心态,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又不敢说,生怕招来嘲笑。我在与他们进行课余谈心之后,总能听到他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老师,再讲慢一点,我会进步的。”“我自己做出了那道题。”“我认为与这节课有关的还有这么几个问题。”……学生的话似春风拂面,使我时时感受到为人师的喜悦;似警钟时时敲打着我,告诉我找准症结赶快弥补。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我感悟和收集到了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意识、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二、利用评分艺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考水平,因而在批改阅读理解题目时,应该对学生的答案不苛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习题时才会有种满足感,而不应拘泥答案或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都是没有给学生应有的尊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压抑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积极性倍增,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和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花开有声,芳香四溢。面对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也许你曾经迷茫而无助,但只要你深入课堂,立足学生,仔细聆听,你会发现,那里花开有声,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都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他们的纯真、热情、好奇且渴求知识,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迷雾,柳暗花明。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法:浅谈部编版语文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然而,审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学生阅读量的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迫在眉睫。

  一、合理选取阅读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材料选文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阅读。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选择的材料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二者相辅相成,读是积累,写是倾吐运用,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倡导合作、交流,探究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有个体差异性。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体验过程中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因此,倡导合作交流有一定意义,且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人人是发现者,增强了学生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chuangyexiangmu/41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