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秦玉峰:从炼胶学徒到中药上市公司掌门人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农民创业】

秦玉峰:从炼胶学徒到中药上市公司掌门人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一篇

  17岁时,农民出身的秦玉峰到东阿阿胶厂当了一名学徒工,从此开始了他的阿胶生涯。34年后,秦玉峰领导的东阿阿胶已成为一家拥有10多亿净资产、阿胶产量占全国75%的著名中药上市公司。

  

  17岁的他有很多没想到的宿命与未来。比如,让他忍耐着高温埋头苦炼的驴胶正是中国千年中药文化瑰宝——宫廷上品阿胶;他懵懂少年时走入的工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批中药复兴工程的产物——山东东阿县阿胶厂;而32年后,凭借娴熟的工艺技术及对阿胶产业的深刻了解,加上优于祖辈的产品创新力和市场洞察力,他成上市公司东阿阿胶的掌门人。他是秦玉峰,中国第8代阿胶制作技术传承人,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总经理。一个一生琢磨阿胶、推广阿胶的医药人。

  

  炼胶师傅的得意门徒

  

  第一次见到秦玉峰,比照片上瘦削一些,但一脸真诚,笑声爽朗,处处流露着山东人的实诚和豪爽。谈起他与阿胶的34年交道,秦玉峰不缓不急娓娓道来。秦玉峰的经历会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戏剧人物,比如《大宅门》里狂傲自信的白景琦,比如《大染坊》中自强不息的聪明小子陈寿亭。

  山东东阿阿胶厂于1952年在东阿县成立。在此之前,东阿县的阿胶生产已经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并一直秉承传男不传女的工艺传承模式。随着刘维志和章安夫妇的进入,东阿阿胶这个虽有国营工厂身份,但实际与作坊生产相仿的企业迎来第一轮转机。刘维志也因此被称为阿胶厂新时代的创始人,秦玉峰正是刘维志时代成长起来的得意门徒。

  “我这份工作十分珍惜,对老师傅格外尊重。”秦玉峰回忆。凭着不怕苦、不怕脏、认真求学的劲头,秦玉峰快速掌握了阿胶传统生产各个工序的操作,并成为当时技术最棒的老炼胶工的得意徒弟。一步一步,秦玉峰从临时工干到学徒工、班长、再到车间主任、科长、副总经理,32年后,到2006年刘维志夫妇退休时,秦玉峰,这个第8代传统阿胶技术传承人,最终成为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总经理。

  

  阿胶是医药文化中的瑰宝

  

  秦玉峰第一次感到阿胶的神奇,是在进入工厂后不久:“那个时代生产环境那么差,但整天同阿胶打交道的工人们,冬天手不裂、不冻,老炼胶工至今身体很好,而同他们同龄的人几乎多数都不在了”。在东阿当地,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老阿胶人整天和阿胶打交道,吃了一些阿胶产品,所以身体素质好。

  神奇的药效、玄奥的药理,秘传的偏方和古代药典中详实精辟的记载,让阿胶成为千年中药史上的神秘瑰宝,也令秦玉峰逐渐形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寄托。对阿胶浓厚的感情与文化认同,使秦玉峰不再把阿胶单纯视为谋生凭借,而是内化为自己对这一重要中药文化遗产的传承责任。

  “我经常说,西药进入中国才多长时间,没有西药时,中国人的健康靠的是什么?”面对市场对中药日渐淡薄甚至质疑,秦玉峰难免激动。

  为了大力推动中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回归,秦玉峰数年来深入研究与阿胶相关的领域,涵盖史学、哲学、水文学、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滋补文化、美容文化、膏方文化、煲汤文化、甚至古典文学。终于制定了一整套全面的中药文化推广工程。

  2006年开始,秦玉峰组织专门班底,用两年多的时间搜集、挖掘、整理出阿胶用方3200多个。这些方子集民族智慧之大成,诠释中医治胃病,冬病夏治、外病内治等系统的中医哲理。

  随后,在秦玉峰主持下,古代阿胶生产线开工,中国阿胶博物馆得到完善,作为社会公益工程,博物馆成为中国中医药史的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秦玉峰建立药店直销模式,以专家义诊和消费者俱乐部等多种推广形式深化消费者对阿胶产品的认识,并把仅有的在大城市设立的十几个阿胶专营店门头改成了东阿阿胶养生馆,吸引消费者现场体验养生,汲取保健知识及文化。

  为了让阿胶传统制作技艺永远活下去,秦玉峰此前共接收了3个徒弟,这3个徒弟是从公司大量阿胶生产人员中精心挑选。秦玉峰表示,阿胶古方生产线建成之后,这些徒弟在跟班学习前提下,争取用8、9年的时间精通阿胶古方生产全过程的百余道工序,并掌握制胶技术、中药炮制加工等2到3门专业理论。

  去年6月,国务院将“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秦玉峰志在继续深化东阿阿胶“补血圣药”“滋补上品”品牌地位,直到恢复久远的贡品级中药的阿胶历史地位。

  

  好阿胶也要会营销

  

  如果说刘维志令阿胶从铁锅式炼造发展为机器化生产,秦玉峰则在产品市场化方面大踏步前行。从深化营销到扩展产业链,秦玉峰将东阿阿胶的主业紧紧锁定在阿胶产品上。

  上世纪80年代,正当壮年的秦玉峰开始担任东阿阿胶管理层职位,而此时,随着计划经济体系逐步被打破,东阿阿胶外有市场假冒产品恶性竞争,内有销售模式老化问题,企业发展进入转型期。“东阿阿胶在营销观念上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变革过程,特别是1996年以前营销工作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映出公司当时尚没有从生产型企业过渡到生产经营型企业。”一位东阿阿胶老员工回忆。

  2001年起,在时任营销副总的秦玉峰参与带领下,公司全面建立营销系统,华南、华北、西南等5个销售大区,44个销售分公司,形成了集市场策划、产品宣传推广、营销人员培训管理以及发货、铺货、货款回收等商流、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管理于一体,市场开发功能齐全的营销系统。

  2006年,秦玉峰担任总经理后提出“十一五”经营指导思想,提出了“十一五“期间“3个翻番”的承诺。销售方面,秦玉峰果断实施深度分销、终端强化、价格到位“三大战役”。选取200个县、2000家卫生院、3000家药店诊所开展深度分销;在终端建设上,以现有终端增量为目标,实施铺货、推荐和终端维护3点突破。

  秦玉峰的深度分销灵感来源于非典:“非典时期,没有多少人方便到大医院就诊,我们就在安徽等地尝试与县级卫生院和诊所合作,展开常见病的咨询、预防义诊和药品销售。结果,安徽目前成为东阿阿胶销售比重很大的省份。”秦玉峰介绍。

  “走进一个销售东阿阿胶产品的药店,专家义诊、产品介绍、阿胶加工等一系列服务令人眩目,义诊日消费者常常挤满药店或社区服务站,这在目前的中药产品市场并不多见。”一位医药人士感慨。

  

  对公司未来信心十足

  

  销售渠道打开了,阿胶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问题却接蹱而至:作为重要原材料的毛驴存栏量开始呈大幅缩减之势。东阿阿胶开始投资上亿元在山东无棣、辽宁阜新等地建立了13个养驴基地。为了加强基地运营能力,秦玉峰自2007年起重新定位基地功能,由原来的主要以基建投入、自养转变为以品牌和服务牵线,以养殖宣传和提供各项养殖技术后勤服务,带动周边农民养殖为主,促进市场的产业链条对接。

  今天,秦玉峰已开始考虑以驴肉资源的再利用问题,延伸阿胶产业链条,即开发以驴肉为核心的食品加工和餐饮产业。“阿胶以驴皮为主要原材料,但驴皮对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其实只相当于发挥了1/5的价值。目前我们正在和农大食品研究所合作研究驴肉的营养价值,并在内蒙、辽宁等地建立了驴肉食品加工厂,接下来准备进入火锅餐

[1] [2] 下一页

东阿阿胶:“营销文化”的华丽转身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二篇

  金锅、银铲、桑木材、乌头驴皮等汇聚一处,这是在做什么?原来,这些都是熬制阿胶最为上等的材料。此时,在悠扬的“梵呗”音乐声中,中国阿胶炼制技艺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带领八位老炼胶人,取出 “至阴之水”,倒入金锅,点燃桑柴。随后,“冬至九朝贡胶”的炼制正式开始了。

  东阿阿胶,是曹植称之为“仙药”、李时珍奉之为“圣药”的珍贵补品,历代皇家贵族更是把阿胶作为贡品,每年冬至派大员监制阿胶炼制,其历史源远流长。如今,在东阿阿胶股份公司秦玉峰的努力下,每年冬至时节在阿胶发源地东阿县举办的中国冬至阿胶节,不仅成为一场影响广泛的传统医药文化盛事,更是成为东阿县享誉全国的一张名片。

  

  “文化营销”呼唤阿胶价值回归

  

  1974年秦玉峰进入东阿阿胶工作,自17岁起师从第七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钻研阿胶传统的炼制技艺,精通全部制胶技法,成为创始于清朝嘉庆五年的东阿阿胶制售堂坊—同兴堂第八代传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第八代传统阿胶炼制技艺传承人,秦玉峰意识到:“很多年以来,社会大众对于阿胶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补血上,属于女子专用,可事实并非如此。从历史上看,阿胶一直是滋补上品,有极好的进补、营养、预防、保健和养生功效。医圣李时珍‘久服轻身益气’的评价,就是对阿胶功效空间延展的很好佐证。”

  在秦玉峰看来,阿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超凡的滋补养生之功,更在于其文化价值。因此,他执掌东阿阿胶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划“文化营销工程”。

  由此,针对阿胶价值回归的“文化营销”战略得以全面实施。2006年开始,秦玉峰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用两年多时间搜集、挖掘、整理出东阿阿胶药方3200多个、食补方100多个、膏方200多个;针对阿胶2500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整理了阿胶系列历史典故《东阿阿胶拍案惊奇》,极大地丰富了阿胶的文化内涵。

  实施文化营销战略以来,东阿阿胶的新老产品全都供不应求,复方阿胶浆的销量增长了30%以上,在补血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

  

  “营销文化”塑造东阿阿胶品牌魅力

  

  文化营销战略取得成功后,为了将东阿阿胶大健康养生理念更好地推向社会,秦玉峰提出要由“文化营销”向“营销文化”转变—营销传统的中医药保健养生理念和健康管理方法。“恢复冬至滋补习俗”和“推动规范膏方文化”,是秦玉峰为实施营销文化战略设定的初步目标。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秦玉峰首先从打造文化节名片开始。2009年,秦玉峰将第三届东阿阿胶文化节更名为“中国冬至阿胶节”,不仅弘扬中国冬至文化,还联手中医药界推广冬至膏方进补,其目的就是倡导恢复中华民族传统的进补方式,将进补民俗文化和中医养生文化相结合。

  为了保护阿胶非物质文化并实现更好地传承,秦玉峰采取了从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的发展策略。在产业链上游,东阿阿胶在全国建立了13个养驴原料基地,并以各地的东阿阿胶养颜养生馆为依托,营销中医药养生文化,从生产者向健康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转变。

  东阿阿胶养颜养生馆是东阿阿胶依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打造的健康服务连锁机构,不仅向消费者提供补血、滋补、美容三大系列近50种阿胶产品,还以3200个阿胶经典验方以及中医专家资源为依托,为消费者提供养生、保健、美容等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此外,东阿阿胶养颜养生馆还通过养生论坛、养生辅导等活动传播阿胶养生文化。目前,东阿阿胶已在广东、山东开办了30多家养颜养生馆,下一步将向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进军。

  为了进一步深挖阿胶的文化价值,东阿阿胶开始着手建设中国阿胶养生文化苑,先期投资4000万元,总规划占地面积为14.8公顷,其中包括阿胶古方生产线、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养生坊、药王庙和中医养生文化体验中心等20余个模块,集文化、中医养生、旅游等于一体,与原有的曹植公园融为一体。

  东阿阿胶的“营销文化”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8年,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玉峰成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随后,在秦玉峰主持下,恢复了古方生产线,对阿胶古老的工艺进行传承和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长华评价说:“中药非常讲究地道性,史书明确记载‘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这是因为东阿县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胶必不可少的材料。‘冬至九朝贡胶’由阿胶传承人秦玉峰率领老炼胶师在冬至这天纯手工制作,同时也让阿胶炼制技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现出来。”

红糖的历史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三篇

红糖的历史

一、红糖的起源

关于蔗糖在中国的起源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杨孚(东汉时南海郡番禺人)所著的《异物志》,书中有一段描述:“(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不过,这个时期的蔗糖,根据零散的史料记载,是将甘蔗汁曝晒于阳光之下,变成粘稠的半固体形状,还不能称之为红糖,只能算是红糖的雏形。 中国官方正史中对蔗糖的记载,最早见于《新糖书》: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这样推论,蔗糖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17年)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但可能是工艺仍有不足,唐太宗才“遣使取熬糖法”,按照印度方法改良了熬糖技术。这个时期的糖,呈现块状,为紫红色,这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凝结如石破之如沙”、“此紫砂糖也”,也就是我们的块状传统红糖。

公元1596年,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中“砂糖”条下记载:砂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据资料记载,一千克红糖含钙900毫克、铁100毫克,而钙、铁又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二、红糖的应用和兴起

红糖产生初期,并未广泛食用,仍属于稀缺之物,所以在很多地方都被记载在“异物志”中,就是“奇珍异宝”的意思,所以基本用

于药用,其用法在很多医典中均有记载,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食疗本草》、《寿亲养老新书》。

红糖的药用价值,在从古至今的医术中已有大量描述,本文就不再赘述,我们仅仅简单地将其总结如下:

(1)驱寒用途。主要用于驱除感冒、咳嗽、寒症。

(2)妇科用途。主要用于妇科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症。

(3)排毒用途。主要用于解酒、消除疮疖等症。

红糖的兴起,自唐太宗皇帝遣使去印度学会了蔗糖改良技术,甘蔗用明火熬制的方法得以普及,甘蔗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红糖逐渐从皇亲国戚过渡到平民百姓也可以使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得到广泛的运用,用途也从药用逐渐普及到了食用。因为,红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界定为“药食同源”的一个品类。

三、红糖的推广 竹园,地处云南高原,是云南红河弥勒市下属的一个小镇,风景秀丽,属于热带气候,一年中日照时间长,且水源丰富,是最适宜甘蔗生长的地方。小镇拥有众多的龙潭(地下水出口),用水几乎都来自龙潭,水质纯净无污染且富含矿物营养。这样的山泉水同时也灌溉着这一带的甘蔗。另外云南高原纯净的空气也滋补着这些甘蔗。用这样的新鲜甘蔗制造的红糖才配称为“竹园红糖”。

竹园种植甘蔗和制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晚清“钱王”王炽早期发家就靠的贩卖竹园红糖,而当时的竹园红糖已是享誉全国的优质红糖,凡在底部印有“竹”字的碗形红糖(近年来也出现

元宝等形状的),一直都是大家争相购买的极品红糖,这个时候的红糖也家喻户晓,达到了它最鼎盛的时期。打开《中国药典》、《云南生物》等等书籍,不难发现“竹园红糖”的身影,而竹园也是享誉全国的“糖乡”。近年,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饮品公司也都到竹园去采购竹园红糖。

四、红糖的消亡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大量的面包厂、饮料厂、饼干厂诞生并且迅速发展。这些食品加工厂,一律需要大规模的糖的供应,而块状的红糖,完全无法满足这些工厂的需求,一来融化缓慢,二来其红色的色素会将所有食品染成红色,根本无法接受。

于是,白糖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1947年开始,中国陆续兴建了两百多家白糖厂。绝大部分工厂,采取了国际上普遍的硫化法脱色制糖,但是总有一部分尾料颜色无法脱除为白色,这部分尾料,由于颜色呈现红色,被命名为“赤砂糖”。 赤砂糖投放市场以后,为了更快地被消费者接受,就借用了“红糖”这个名字,毕竟红糖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已被消费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装上都进行了这样的标注:红糖(赤砂糖)。

近十年以来,为了顺应消费者的养生需求,赤砂糖厂家不断推出新产品,如大枣红糖、阿胶红糖、姜汁红糖、益母红糖,这些糖的价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红糖的名称,因此获得

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此类糖产品的时候,有一个铁律必须遵守,就是翻看食品袋背后的“配料表”。

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赤砂糖并不是红糖,因为两者的工艺完全不同,前者是工业化制糖的产品,后者是手工制糖的范畴,从物理性状,到营养物质,都有很大差异。 但是,由于赤砂糖价格低廉、包装精美、食用速溶方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将传统的红糖赶出了商业市场,仅仅在一些偏远山区仍然在集市上出售。 中国一直没有红糖的国家标准,所以市场的赤砂糖按照“红糖”名义进行销售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更正。但是,作为消费者,大家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红糖分两种,一种是最近几十年产生的赤砂糖,它是工业化制糖的产品;另外一种是几年前传承下来的传统红糖,它一直是手工熬制方法制作的。

五、红糖的复兴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人们对食材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很多工业化加工品也产生了很多的质疑,而传统天然的食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最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淘宝上新兴起的“挑食”频道,恰恰反映着这种潮流。 传统红糖,也随着人们对品质的追求,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农家土红糖首先在淘宝的渠道上慢慢复苏,逐渐也回归到超市这个主流卖场。

古方红糖与赤砂糖(红糖)相比,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其优

点是纯粹手工制糖,没有任何化学物质参与制糖过程,甘蔗的营养成分并未遭到任何破坏,而且甘蔗体内的多元糖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多元糖,不像赤砂糖基本只含有蔗糖。但是它的缺点是由于呈现固体块状,融化非常缓慢,而且融化之后,会有白色的沫子,让很多消费者误认为是生产过程不洁净导致。当然,最大的缺点在于其采用古法小榨的方式制作,无法量产,生产成本高昂,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因为很难迅速普及。而赤砂糖则具有融化迅速、成本低廉的优点,因此在市场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本文参考了搜狐网,并加以笔者自己的见解,不喜勿喷。

赤砂糖伪装红糖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四篇

315曝光赤砂糖不是红糖 红糖迄今没有国家标准 真正的红糖企业面临窘境 赤砂糖伪装“红糖”调查 央视播出3·15晚会“消费在阳光下”,在理性消费指数测试中,对“赤砂糖就是真正的红糖吗?”这个问题风,竟然有41%的人给出了错误的答案。随后公布的“赤砂糖并不是红糖”这个答案,引起了消费者一片哗然:难道大家一吃错了红糖?赤砂糖不是红糖,那什么才是红糖?

一、赤砂糖不是红糖 它究竟是什么糖?

在超市的货架上,你会发现各种“红糖”:纯正红糖、月子红糖、女生红糖等等,可谓种类繁多,满足女性坐月子、生理期、补血等等各种需求。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绝大多数“红糖”产品的包装袋背面,配料表里清晰注明了所含成分:赤砂糖!即使有的品牌注明“红糖”,其成分依然还是赤砂糖。以益母红糖为例,配料表一般为:赤砂糖、胡椒。女性消费者平时在超市买的红糖,大部分都是赤砂糖。

“红糖跟赤砂糖是不一样的东西,”315晚会后,全国制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郭剑雄解释,“传统意义的红糖是由甘蔗直接做成的,而赤砂糖是甘蔗经过工业化生产做成白糖后的下一级产品。”

原来,赤砂糖是工业化生产的糖,与白砂糖工艺相同。

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李凯解释:“赤砂糖其实是将甘蔗加工成白砂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物,因其带有较多的糖蜜,因此外观与红糖十分类似。”

而对于赤砂糖是否用有红糖的营养物质问题,李凯称:“糖蜜中也含有甘蔗中较多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因此,赤砂糖也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但是在甘蔗加工成白砂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澄清剂会带走部分营养成分,而且这些化学澄清剂如:石灰、二氧化硫、磷酸、聚丙烯酰胺等,会有少量残留最终的糖蜜当中,而赤砂糖又带有较多的糖蜜,所以赤砂糖会残留少量的化学澄清剂,因此从营养、食品卫生和口感上来说,赤砂糖比红糖略逊些。”

二、真正的红糖是什么样的?

既然赤砂糖不是红糖,那么,红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李时珍所著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中,红糖的物理性状被描述为“凝结如石,破之如沙”,这说明:红糖成型之初,应为块状,切开会看到内部有非常明显的沙纹,碾碎之后呈现沙粒状。

李凯称:“红糖应该定义为原生态红糖较好,以前都叫老红糖,土红糖,农家红糖,即将甘蔗压榨出汁后,经过物理澄清或简单的石灰法(亦有不加的情况)澄清,不需加入化学药剂和食品添加剂,然后加热浓缩去除水分后得到,完全保留甘蔗原有的风味和营养物质。” “从食品卫生安全、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口感上来讲都是红糖较好。”李凯解释:“目前市场有真正的红糖,古方红糖是(其中)较早的一个红糖品牌。另外,日本和台湾所销售的黑糖和我们传统的红糖也差不多,熬制黑糖需要控制一定的制作条件和延长熬糖时间,促进甘蔗汁在加工过程生成更多的美拉德色素,使酚类色素进一步氧化。因成品颜色更深,所以称为黑糖。”

记者联系到黔西南古方红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连升,他介绍:“他们的古方红糖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传统的“直风灶”和“连环锅”熬制红糖,产品天然结晶为块状,与常见的颗粒状赤砂糖从外观上就有明显区别。”

“赤砂糖和红糖的本质区别是生产目标。一根甘蔗中有多种营养元素,现代制糖业的目标是生产调味品,所以主要提取甘蔗中的蔗糖分子,而把多元糖分与微量元素处理掉,所以赤砂糖的优点是甜度高、纯度高、溶化快,适合烹饪使用,其缺点是口感和营养物质因添加化学助剂而受到一定损害。”王连升认为。

“红糖的生产目标是制造女性温补饮品,所以要把甘蔗体内的果糖、还原糖、葡萄糖、糖蜜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全部结晶,是一种混合物,为多元糖。红糖的优点是天然、无化学助剂、多元营养,缺点是产品受潮会氧化发黑、溶化缓慢,不适合厨房烹饪使用。”王连升称。

三、为何赤砂糖敢以“红糖”名义销售?

业内有一个常识:赤砂糖是白砂糖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副产品。在一些设备落后的糖厂,赤砂糖总量甚至高达总产能的15%。由于赤砂糖未能将色素脱除,仅仅可以出售给对颜色要求不高的小型食品厂,如药酒厂、酱菜厂,因此,赤砂糖比白砂糖需求少、售价低。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据不愿透漏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为了打开赤砂糖的销路,赤砂糖厂家瞄准了传统的女性饮用市场,很多女性月月购买,消费恒定,而且可以定价高于白砂糖。然而,如果赤砂糖以‘赤砂糖’之名出现,意为‘红色的砂糖’,显然无法得到女性消费者认可,于是赤砂糖慢慢套用了‘红糖’的名字。”

赤砂糖冒用“红糖”名义,为什么没受到法律约束?

其实,迄今尚无制造红糖的国家标准,这就是赤砂糖得以多年使用“红糖”名义销售的根源。

最重要的一次关于“红糖”的规定出台,是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制糖工业术语》,对“红糖”下了这样的定义——“甘蔗汁用石灰法清净处理后,直接煮成不经分蜜的棕红色或黄褐色的糖。”

2013年,《轻工行业标准》列出红糖制作标准,规定了红糖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本标准仅适用于以甘蔗为原料,经提汁、澄清、煮炼、采用石灰法工艺制炼而成的红糖。

最近的食糖国家标准是2006年出台的《糖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其中规定了“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糖产品是指以甘蔗、甜菜或原糖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清净处理、煮炼结晶等工序加工制成的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以及经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冰糖(单晶冰体糖、多晶体冰糖)、方糖、冰片糖等。”

这里面并没有提到红糖。

李凯对此解释到:由于传统红糖依赖手工制造,产能较小,在农村市场较常见,到2006年,产能达到每年500吨的红糖企业仍寥寥无几,所以制订红糖国家标准的时机尚未成熟。机制红糖的出现也是这几年的事情,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受行政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其标准一直未受重视。

四、红糖行业标准遭受质疑

其实,对于《轻工行业标准》列出的这分标准,业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争议的部分就是采用“石灰法工艺”。

贵州食品协会副秘书长杨尧世认为“石灰法工艺”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地生产红糖的

工艺不同,石灰法适合两广地区,可以保证规模化生产,云贵地区大都使用“直风灶”或“连环锅”传统工艺,但不添加其他原料进行还原,总糖分底,还原糖含量更高,岂不是更好。”

目前,贵州省食品协会正在研究自己的红糖地方标准,目前已经上报质监局审批,其重点内容就是,红糖制作工艺的不同。 也有人提出另一种疑虑,就是这个标准的制定都是赤砂糖企业在主导。

从该标准起草单位可以看出来,该标准是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由全国制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标准的起草单位为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市华侨糖厂、南京甘汁园糖业有限公司、太古(广州)糖业有限公司等14家制糖企业,这些企业制作的全都是赤砂糖。

对于为什么当时制定标准时没有红糖企业参与这件事, 记者数次联系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所长,也就是全国制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郭剑雄,均没有回应。 中国糖业协会李国有副秘书称,此前传统红糖行业规模比较小,所以并没有邀请红糖企业参与标准讨论。 不过一个利好的消息是,2014年,贵州的古方红糖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标准委员会成员的李凯教授已经注意到这些初具规模的传统工艺的红糖企业。李凯表示,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他打算今年6、7月份向行业协会提出修订意见,并会邀请红糖企业参加。

本报记者 陈昆 苏妮

附件:赤砂糖和红糖制作工艺(见制图)

食糖简史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五篇

食糖简史

摘要:自古以来,糖在中国人的厨房、药房就同时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科普工作还未能广泛开展,人们对糖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将梳理食糖简史,帮助大家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到食糖在中国的演变,了解各种食糖的加工工艺,以学会更加科学地使用食糖,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服务。

Abstract: Sugar has been playing a rather important role in both kitchen and pharmacy in the life of Chinese sinc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Our understanding of sugar, however, has been quite limited and mistaken in some areas due to lack of health education. This thesis aims at providing a chronic record of sugar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will help consumers to fully understand sugar so as to use it wisely to improve health.

中国人向来被认为以注重饮食与健康闻名,但是对很多食材的科学知识,却不求甚解,其中就包括对糖的知识的严重匮乏。多数人对于“糖”的了解,多数还局限于“白糖做菜用”“红糖坐月子和痛经用”“冰糖下火”这些通俗说法,而对于各种糖的原料、制作工艺、营养成分,却还知之甚少。

有些人认为自己不需要了解糖的知识,因为她们认为自己几乎不吃糖,所以没必要掌握糖的科普知识。但是,看过下面这个表格,大

家会知道,其实人均耗糖量,远比大家看得见的要多:

中国人均每年消耗食糖量(公斤)

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消耗食糖量更为惊人,2011年,全球人均消耗食糖25公斤,而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这个数字高达33.1公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中国,大城市的人均耗糖量,必然比上表中的10公斤左右要高很多,因为在大量的农村偏远地区,由于人们很少食用加工食品,基本自给自足,所以那里的人们年均耗糖量很少。

有些人无法理解这些数据,因为自己一家三口人,每年最多买2袋白砂糖或赤砂糖,合起来每人消耗肯定不到1斤,何来10公斤之说?

其实,90%的食糖,并没有走进大家的厨房,而是进入了食品加工工业,如面包、蛋糕、果汁、酸奶、冰激凌,甚至方便面、辣椒酱这种大家想不到的食品中。糖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家吃进腹中的。

既然大家人均要消耗如此多的食糖,我们就必须对食糖的原料、工艺、质量加以重视,才能跟好地选择、使用食糖,为健康服务。

其实,季羡林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著作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糖史》,对食糖在中国以及外国的发展历史和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遗憾的是,由于多数人无法潜心研读大部头学术著作,这本

凝结季老智慧结晶的著作,未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通读,自然也无法从中受益,实为憾事。

本文作者从科普的角度出发,梳理中国食糖发展简史。但与其说是食糖简史,毋宁说是食糖与健康方面的关联发展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糖业发展经历了不少大的变革,从大范围上梳理,可以这样划分: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一、 从原料上,主要分为两种:

1. 甘蔗。从甘蔗汁中获得蔗糖,早在几千年前就诞生了,目前无法考证是否诞生在中国的广东地区,还是东南亚其他

国家。但根据史料考证,很可能源自汉代的中国。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2. 甜菜。1812年,德国人首先从甜菜中发现可以提取到糖,甜菜糖诞生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甜菜糖的供应大约

占10%,其余大约90%均为蔗糖。

二、 从制作工艺上,主要分为两种:

1. 手工制糖。中国传统的红糖、日本和台湾的黑糖,均为古法手工熬制。

2. 工业化制糖。目前大家最为常见的白砂糖、赤砂糖(多数被误称为“红糖”)、冰糖,均为工业化大规模制糖产品。

三、 从生产用途上看,也主要分为两种:

1. 食用。工业化生产的白砂糖、赤砂糖,呈沙粒状、速溶,主要是为了食用。

2. 药用。手工熬制的红糖、黑糖,在诞生的初期,由于非常稀缺,主要作为药材使用。即便后来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人们往往也是把它们作为一种传统滋补品来使用。

四、 从颜色上分,依然主要分为两种:

1. 红糖(包括黑糖)

2. 白糖

由于消费者最直观的判断依据是颜色,在本文中,我们将以颜色为主线,梳理一下红糖、黑糖、白糖的诞生、发展和应用。

一、 红糖的诞生、发展、应用

1. 红糖的诞生

关于蔗糖在中国的起源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朝杨孚所著的《异物志》,书中有一段描述:“(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不过,这个时期的蔗糖,根据零散的史料记载,是将甘蔗汁曝晒于阳光之下,变成粘稠的半固体形状,还不能称之为红糖,只能算是红糖的雏形。

中国官方正史中对蔗糖的记载,最早见于《新糖书》: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这样推论,蔗糖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但可能是工艺仍有不足,唐太宗才“遣使取熬糖法”,按照印度方法改良了熬糖技术。这个时期

的糖,呈现块状,为紫红色,这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凝结如石破之如沙”、 “此紫砂糖也”,也就是我们的块状传统红糖。

2. 从古代至民国时期,红糖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

红糖产生初期,并未广泛食用,仍属于稀缺之物,所以在很多地方都被记载在“异物志”中,就是“奇珍异宝”的意思,所以基本用于药用,其用法在很多医典中均有记载,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食疗本草》、《寿亲养老新书》。

红糖的药用价值,在从古至今的医术中已有大量描述,本论文就不再赘述,我们仅仅简单地将其总结如下:

(1) 驱寒用途。主要用于驱除感冒、咳嗽、寒症。

(2) 妇科用途。主要用于妇科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症。

(3) 排毒用途。主要用于解酒、消除疮疖等症。

自唐太宗皇帝遣使去印度学会了蔗糖改良技术,甘蔗用明火熬制的方法得以普及,甘蔗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红糖逐渐从皇亲国戚过渡到平民百姓也可以使用,用途也从药用逐渐普及到了食用。因为,红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界定为“药食同源”的一个品类。

3.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红糖在中国几近消亡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大量的面包厂、饮料厂、饼干厂诞生

赤砂糖与红糖的区别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六篇

赤砂糖与红糖的区别

在古代,红糖就被中医入药,用于驱寒暖身、益气活血;如今,红糖已成为现代女人不可缺少的调理品,尤其对经期女性来说,红糖具有暖宫、排除恶露的功效。但是,你知道吗?在超市卖的红糖几乎都是一种叫赤砂糖的假红糖,被人们误食多年。

2015年央视315晚会揭露出一个让很多女性不敢相信的事实:超市里卖的粉状“红糖”,并不是红糖,而是赤砂糖。国家糖标委郭主任随后支持了这一论点,他说:赤砂糖的确不是红糖,而是石灰法生产白砂糖的下一级产品。

315之后被披露的信息,更让女性消费者震怒。她们发现,白糖厂的最大目标,就是生产出完全脱色的白糖,供应给需求量巨大的食品、饮料厂。脱色所使用的漂白剂,就是磷酸、石灰和硫磺。而脱色不彻底的那部分产品,就被直接烘干成了赤砂糖。原来,所谓“下一级产品”,就是经过了磷酸、硫磺脱色生产白砂糖之后剩下的尾料。

吃了多年“下一级产品”的女性消费者,极为愤怒,她们说:难道,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坐月子、经期痛到打滚的女人,喝的都是“下一级产品”?!

赤砂糖和真正的红糖有着天壤之别。请到超市随意选一款红糖,看看它的包装袋背面,玄机就在配料表里:赤砂糖。

我们平时见到的“红糖”——赤砂糖,只有60年的历史。但因为制作成本低,易于规模化生产,赤砂糖已经占据了红糖市场的绝大份额。央视在315晚会将其曝光,终于让我们认识了红糖的真实面目。对消费者来说,尤其是女性消费者,选购红糖一定不要随意,要看清楚,哪些是真红糖,哪些是赤砂糖!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红糖,是一个有着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健康滋补品,是女性坐月子和痛经时的必备饮品。

在中国的保健食品中,红糖是为数不多的工业加工品,虽然红糖的功效一直有口皆碑,但在大家吃的红糖和真正意义上的红糖已经不是同一种产品。

红糖的物理性状和生产工艺对红糖的功效有很大影响,古方红糖就是完整保留了古代红糖制造工艺的一种红糖。在云贵民间流传的古法大锅熬制的土红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糖,对消费者来说,尤其是女性消费者,选购红糖一定不要随意,要看清楚,哪些是真红糖,哪些是赤砂糖。

丽江三川馆的云南古方手工土红糖便是真红糖之一,它是一种多元糖,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天然分和微量元素,也更加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能快速补充体力、增加活力,是温补佳品。其颜色不会那种黑红,是有些偏黄,只有在熬制过程中火大糊锅的情况下,出来的才会发黑,口感也不会太甜,但是有非常浓郁的甘蔗香甜味道,这也是购买红糖是区分糖的好坏的一种方式。

现代红糖呈粉末状或者呈晶体状,古方红糖呈块状。在熬制过程中,甘者古方红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甘蔗自身的糖蜜、维生素以及锰、锌、铬等微量元素,对经期女人和孕妇来说,能起到暖宫益气、排除子宫脱落物和滋补母乳的作用。

中国糖业第一案深度调查—法制晚报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七篇

中国糖业第一案:古方红糖捍卫商标权

2015年5月4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就原告黔西南古方红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古方红糖)起诉北京丰茂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茂诚)商标侵权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宣判古方红糖胜诉,“丰茂诚“承担商标侵权赔偿责任,赔偿原告”古方红糖“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80000元,并承担案件审理相关费用3321元。至此被业内高度关注的中国糖业第一案,以”古方红糖“成功捍卫自己商标权而告终。

此案被称为中国糖业第一案,并非是侵权金额巨大,而是至今还从没有因为红糖品牌打官司的先例。过去,在人们的心目中:红糖一直是价格低廉的日用消耗品,没有什么耳熟能详的大品牌,更谈不上商标侵权等问题。此次“古方红糖“首开先例,为维护自己的商标权而把侵权商家告上法庭,案件的走向成为商标侵权类案件的关注焦点。

案件原委:“真古方红糖”遭遇“假古方红糖”

黔西南古方红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设在贵州黔西南,拥有集甘蔗种植、红糖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红糖产业链,是规模最大的传统红糖制造与销售企业,公司的连环锅、半糟等工艺也获得国家专利认证,2014年,古方红糖还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方红糖”旗下拥有甘者、古方、古方红等多个红糖品牌,现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经期健康类红糖品牌的领导者,法制晚报、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主流媒体均对该品牌做过重点报导,品牌创始至今一直保持行业领跑。

2014年10月 ,“古方红糖”客服中心接到消费者投诉,称所购买的“古方红糖”出

现霉变,质量有问题。经“古方红糖”客服中心鉴定,该消费者所购买的,并非”古方红糖”正品,而是”丰茂诚”盗用“古方红糖”品牌生产的“冒名古方红糖”,属于侵犯“古方红糖”商标权的冒名产品。

2014年11月,“古方红糖“客服中心向”丰茂诚“提出警告,勒令其终止商标侵权行为,并进行赔偿,遭到”丰茂诚“拒绝。

2015年3月16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由原告“古方红糖”提起的诉讼,以“丰茂诚”对“古方红糖“商标侵权为由,要求“丰茂诚”赔礼道歉并支付相关经济赔偿20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一并承担原告调查取证等合理费用共计1406元。2015年4月30日此案正式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5日后,2015年5月4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依法作出判决, “古方红糖”是黔西南古方红糖有限责任公司的合法商标,“丰茂诚”侵犯了“古方红糖”的商标权,应对“古方红糖”进行赔偿并承担相关调查取证等合理费用。

此次商标侵权案件虽已落下帷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引人深思。 问题1:为何古方红糖商标连遭侵犯?是行业不规范还是商家恶意侵权?

笔者走访调查,截至官司落幕,“古方红糖”公司已经遭遇到了上千起的商标侵权。当前市场,赤砂糖披着红糖的外衣进行大量销售,有些缺少对红糖认识的商家为了扩大销售规模,迎合消费者消费心理,选择利用销量较好的“古方红糖”作为销售噱头,殊不知,“古

方红糖”并非一个红糖类别,而是黔西南古方红糖有限公司旗下注册的产品品牌。这种情况下,“古方红糖”有权利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商标权。

问题2 : 红糖商家如何改变这种被动侵权现状?是加强品牌管理还是还广大“赤砂糖”们一片自己的天空。

现如今糖类市场的产品细分不是很规范,消费者对赤砂糖和红糖这两种产品没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分概念,所以很多商家都想借着红糖市场的火爆,把赤砂糖伪装成红糖,达到销售目的。实际上赤砂糖只是白砂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尾料,因不能完全脱色,所以呈现红褐色,和真正能达到调理身体目的的红糖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针对此次案件,本报也呼吁广大消费者能正确用糖,认清赤砂糖和红糖之间的区别,正确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

问题3 : 古方红糖为什么不再忍?

“古方“商标在2011年由黔西南古方红糖有限责任公司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到2013年为止通过了商标局的初审、异议答辩、异议复审,其实已经生效,我们从”古方“商标证书看到,”古方“商标,早在2013年2月21日就已经生效。那么,为什么古方红糖团队到了2015年4月才正式开始发起第一起司法诉讼呢?

古方红糖自入市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低调、内敛的形象,那么,古方红糖团队一直没有高调打假,是否和这种低调的风格有关呢?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记者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古方红糖创始人王连升,却得到了不一样的解释。王连升说,古方红糖迟迟没有打假,是因为这些侵犯“古方”商标的红糖厂家,也是出于无奈才冒用“古

方红糖”之名。原来,由于赤砂糖鸠占鹊巢,占据了“红糖”的名字,而真正的红糖,反而没有名字可用。所以,当古方红糖面世之后,传统红糖就选择了侵占“古方红糖”的名字,受害者变成了违法者。

王连升说,他一直寄望于政府能够出台红糖国家标准,价把“红糖”这个名字还给真正的红糖,这样,红糖厂家就没有必要再冒用“古方红糖“的名字了。

然后,一直到2015年央视315晚会宣布赤砂糖不是真正的红糖,相关政府部门迟迟没有出台任何红糖国家标准。与此同时,古方红糖的一再退让,使得假冒的“古方红糖“产品大肆泛滥,不仅在淘宝上以聚划算的形式以”古方红糖“名义销售,还开始在一些超市公然打着“古方红糖”的名义销售。王连升说,对于自己的品牌而言,最致命的并非是这些商家侵蚀了古方红糖的市场份额,而是由于这些侵权产品大部分是没有QS的三无产品,质量问题非常严重,经常出现大肠杆菌超标以及霉变问题,对“古方红糖”的品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品牌形象被抹黑的情况下,古方红糖团队无法再忍,一纸诉状将假冒商家告上法庭。

“我们已经列出了十家质量问题最严重的假冒’古方红糖’厂家以及部分淘宝店铺,准备陆续提起司法诉讼”,王连升说。

案件意义超越普通诉讼

中国糖业第一案,案情简单却受到广泛关注,此案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司法诉讼,其揭示了糖类市场管理的现存漏洞,我国迄今尚无制造红糖的国家标准,商家对品牌认识不足,市场监管不力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国家正在积极的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保护

产权也变得日趋重要,笔者相信,如果做好了这些,对我国糖业,甚至整个中国的商业发展都会有着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姜糖膏的产品知识
古方红糖的制作工艺 第八篇

水姑娘怀姜糖膏的主要成分: 1.怀姜 不是所有的“姜”都能称为“怀姜”?“怀姜”即“清化姜”、“博爱姜”,主要分布在博爱地区,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种植历史!怀姜姜块大、丝细、品质佳、产量高、香辣宜口、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是同类生姜中的佼佼者!怀姜既有食用功效又有医用功效。药性是普通姜的3到5倍! 所以要想用姜调理病症,就吃怀姜!怀姜在菜肴中可当调味品,可使菜肴味道鲜美,开胃、杀菌、驱寒,可谓益处多多!生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 《神农本草经》里也有关于姜的记载:“干姜,味辛温,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温脾。”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推崇姜的妙用:“姜,辛而不劳,可蔬,可果,可药。” 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生姜熬的汤便叫“还魂汤”! 苏东坡的《东坡杂记》中记载钱塘慈安寺中有一位老僧,年纪八十有余,鹤发童颜,僧曰:“食生姜四十多年,故不老也。” 民间也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十月生姜小人参"等说法。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清化姜后,赞不绝口,将其奉为宫廷贡品 博爱怀姜于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怀姜已成为焦作市继“四大怀药”之后的又一具有原产地标志的重要品牌! 近年来,取得了“绿色产品认证”、“怀姜原产地认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已愈来愈显露出它的勃勃生机 2.古方红糖 古方红糖产于原生态山地,精选云贵高原海拔1100米阳光鲜蔗,经18道工序手工熬制而成;天然醇香,不添加现代工艺中的防腐剂、色素等,从甘蔗取汁到最后的成品入库,完全采用物理方法将这些糖分进行结晶。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天然分和微量元素,是温补的佳品。尤其适合产妇、老人以及女性补血气.并且还可以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活络气血,它含有的氨基酸、纤维素等物质,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表皮、真皮的纤维结构和锁水能力,强化皮肤组织结构和皮肤弹性,同时补充皮肤营养,促进细胞再生! 古方红糖不同于现代加工的红糖! 3.土蜂蜜 土蜂蜜又称野蜂蜂蜜.俗称土蜂糖!就是中华蜜蜂采集多种花蜜而成,亦称中华蜂糖!产量稀缺,并且是在山区放养的,保证无污染!土蜂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酶.生物活性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润肠.清肺.解毒.养颜.护肝.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等功效!有保护心血管冠状动脉和营养心肌的作用!能改善心肌功能,对血压有调节作用! 水姑娘怀姜糖膏的制作工艺 【古法?熬膏】 自古以来膏方制作工艺都是祖辈相传,制作绝活很少外传,即使是师带徒弟,技艺也只在少数人手中,浸泡是做膏方的第一步,一般都要浸泡4到8个小时,要用冷水,这样才能把材料中的精华浸出来。之后开始煎煮,我们叫“煎煮清膏”。 沉淀的药汁用筛过滤放入锅中,用文火加温,并不断搅动,防止焦化,要3到4个小时,这样才能完全把精华煎出来。直到形成稠膏状。这时取一点滴在干燥皮纸上,没有水迹,就是清膏了收膏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纯手工技术活。 收膏的过程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是没办法从书本上学到的,都是凭老师傅多年的经验得出的:古法膏方、现代养生! 水姑娘怀姜糖膏,传承古法用原生态材料熬制12个小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姑娘怀姜糖膏其实就是原生态的味道......传统的技艺纯手工熬制原生态的的食材就是最古老的产品,相得益彰,返璞归真… 水姑娘怀姜糖膏的食用方法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产品为纯食物熬制而成。没有任何化工添加剂。 早起空腹,15克姜糖膏冲调60~70度开水200毫升饮用。 可依个人口味调整。 极寒体质可中午再饮用一杯。晚上7点以后不宜服用。 根据个人体质适量使用本产品。如出现上火现象可添加适量蜂蜜或者菊花冲调。 【禁忌人群】糖尿病人群、血糖高人群、孕妇人群、三周岁以下、火气旺盛者不建议食用。 【产品作用】温经止痛、备孕助孕、养胃护肝、解酒止吐,改善睡眠、改善体寒发胖、改善手脚冰凉、延缓衰老、益气补阳、祛老年斑、增加抵抗力、改善小儿厌食、改善消化不良、活血化瘀、养颜补气血、驱寒祛湿、暖胃暖宫、滋阴润肺、缓解月经不调、缓解感冒、缓解胃寒胃痛!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kuaisuchuangye/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