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创业

未来5年最容易赚钱的行业有哪些|未来5年最容易赚钱的行业有哪些?看这十大行业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女性创业】

   雷军说,创业一定要找准台风口。

   学历高不一定就能挣钱,投资多也并不代表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最主要的就是看你有没有入错行。那未来五年最容易赚钱的行业有哪些呢?未来五年哪些行业是台风口?

   以下的几个行业你绝对不容错过。

   1、平价消费品行业

   “天天平价”的沃尔玛是财富500强的第一位,走平价时尚路线的优衣库(Uniqlo)的创始人柳田正荣也当上了日本首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介于优质高价的传统商店和无质量保证、无品牌的批发市场之间,恰好是中等收入的大众消费者。

   在实体店方面,平价策略让85度C的消费族群得以向下延伸,更贴近大众生活,相对于星巴克瞄准“气氛体验”市场中的高消费能力群众,85度C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大学生或城市白领,退休老人、初中生、普通工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到85度C消费。在台湾地区,85度C是唯一能打败星巴克的连锁咖啡店,开店数与营业额都远胜星巴克,所凭借的就是平易近人的低价策略与门市地点选择。

   新医改再次强化了药品零售业的危机感,平价药店在联合采购、工商博弈、多元化战略上不断下工夫,在今天甚至形成了药店联盟。除了给会员药店提供药妆、保健品这样的高利润差异化产品,服务链进一步延伸到了品类优化、管理输出、终端营销、药学服务等各个环节。

   2、眼镜制造与销售行业

   中国的老年人已超过了1.3亿,上了42岁的人眼睛已开始老花,若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实际上已超过了3.2亿人,这些人中90%的人都需要眼镜。中国的在校大学生为2000多万人,其中至少80%的人需要眼镜。而且一个人对眼镜的需求不止一副,再加上眼镜为易碎品,损坏和更新率很高。眼镜业内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对眼镜的需求每年在5亿副左右,这个需求已超过了中国电话的总门数。其每年的交易发生额超过了500亿元。

   眼镜业里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顺口溜:“20元的镜架,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你是讲交情,400元卖你是讲行情”。而“一副眼镜,你带三天就坏,属于使用不当,带三个星期就坏,应该习以为常,如果过了三个月才坏,就算你大赚特赚”。

   实际的情况是,镜片的成本是售价的10%都不到!眼镜业的利润是以多少“倍”来计算的。而且伪劣假冒防不胜防。

   实际上,中国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已形成了强大的眼镜工业生产基地,其所生产的眼镜与国际名牌商品,无论外观还是内在质量,均已伯仲难分。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市面上号称韩国和日本进口的眼镜框架,特别是日本框架,基本上都是从珠三角进的货。这一地区的眼镜出厂价二三十元,到了眼镜店的柜台上,挂上韩国和日本进口的标签,就卖到了一两千元,这不是暴利是什么?

   3、互联网行业

   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商业社会,免费策略早已开始发威。

   在这其中,将免费模板用得最娴熟的莫过于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本身是免费的。

   其实,依靠免费服务实现附加增值盈利的模式已被众多互联网公司采用,早已不是什么商业秘密。

   原本需要花钱雇人去做的事,用户们却很高兴免费去做。这种商业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让互联网上大规模的个性化成为了可能。而当这些企业达到足够多的用户数量时,边际成本递减的经济学原理就开始发挥作用,增值收益变得顺理成章。

   4、提供“打折”优惠的行业

   这些嫁接在现有会员资质基础上做起来的打折生意,通过给消费者提供预订打折的渠道,或是建立提供打折信息和打折券的发布平台来聚合人群,形成社区。在左手紧握消费者的同时,右手还多了一个与商家谈判的筹码,通过左右手的相辅相成为企业的盈利加分。

   VIP卡、打折券、优惠短信……现下,打折正通过不断地改变其表现的介质,丰富着多样化的消费方式。根据大众点评网提供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数据,2009年上海仅电子优惠券浏览量突破3192万次,下载量达到531万次。电子优惠券从餐饮覆盖到婚纱摄影、美容美发、酒店、桌面游戏、KTV、按摩保健、演出门票等各个消费领域。

   而指付通则在探索将“埋单+获取优惠”同步完成的新消费方式。据悉,消费者无需出示任何东西,甚至不用和商户营业员进行任何沟通交涉,只要手指一按,即可一步完成优惠价计算及银行账户扣款。

   5、定制服装行业

   在如今的消费者世界里,满眼都是个性化的烙印。

   为了避免满大街撞衫的尴尬,可以找设计师定做只此一件的服饰;根据家里的实际空间摆放,定制一套家具并非难事;可以自由地安排电视时间表,不再为赶不上看的连续剧苦等重播;如果感觉身体不舒服,一个电话私人医生就会来把脉诊断,顺便再让体检机构就体检结果提供一套专属的健康方案……

   这年头,服装、箱包、家具、珠宝乃至健康方案等私人事务都被贴上了个性化的标签,而在此之前,消费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认为合适的产品设计、功能、特性或是服务。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kuaisuchuangye/31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