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理财

掌娱炫动_掌娱炫动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何为理财】

关于第三方支付拟新规,央妈意欲何为?【业内观点汇总】

7月31日晚,央行突放“炸弹”: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意见的公告》,意见稿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开立、消费限额、转账,以及金融理财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这份意见稿一出炉,就引起广泛讨论,比如关于个人单日交易5000元的限额到底是怎么算的?对第三方支付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央妈意欲何为?创业邦征集了业内多方评论意见,汇总如下,希望能对不明所以的围观群众以及其他业内人士有所启发,也欢迎在评论框留下你的意见。

宿凯,掌贝智能POS的CEO

安全为假,限制为真;抢夺入口,阻碍创新

  1、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在线上支付的地位和强力的拓展线下支付,已经逐步培养起了消费行为,在支付环节冲到了银行前面,将银行管道化,实际上导致银行失去了客户控制权和银联失去了清算权。因此,如果第三方支付客户群达到足够数量,产业的话语权将完全转移到第三方支付公司,同时支付环节利润、金融理财服务等银行、银联赖以生存的盈利基础将被大大削弱。

  2.本次政策出台目的非常明确,限制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类似微信和支付宝与消费者的关系,打着安全的牌限制金额,就使得消费者想要更多在线购物时必须直接走银行及银联的支付通道,让银行和银联再次和客户可以见面。同时,移动线下支付因为都是手机端支付,而手机端并没有硬件验证密钥,也会限制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发展,阻碍移动支付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

邓一硕,懒投资副总裁

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对支付行业冲击比较大

  《意见稿》明确网络支付业务的交易主体、业务范围等,主要思路还是审慎监管、保护用户合法权益、避免金融风险在支付机构和银行间进行传递,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对支付行业冲击比较大。

  1、要求支付机构根据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付款的限额进行区分管理。

  这意味着交易限额不是一刀切,而是跟指令验证方式挂钩。简单来说,指令验证方式越安全,交易限额就越高。

  目前,《征求意见稿》将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程度分成了以下三个等级,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额度:

  一是,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二是,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

  三是,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

  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规定仅限于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客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的交易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这意味着,公众在网购扣款时,当消费金额超过支付限额比如5000元时,从支付账户扣除5000元后,超出5000元的部分可以从银行卡账户扣。这样看,消费额度实际没受影响,只是扣款渠道不同而已,对用户网购影响不大。

  与此同时,对于扫二维码支付则没有限额。

  《意见稿》反映的监管层思路很清晰,就是希望借此引导支付机构提高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保护用户资金支付过程的安全。

  2、《意见稿》对支付账户进行了分类:

  《意见稿》根据付款功能和交易限额进行分类,将支付机构的个人支付账户分为综合类支付账户和消费类支付账户来分别管理。

  综合类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而消费类支付账户的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

  开立这两类不同账户要求不同的身份核实。开通综合类支付账户的条件是,支付机构需要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完成对客户的身份核实。如果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的话,需要通过五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

  开通消费类支付账户的要求低一些,支付机构可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但需要通过三个(含)以上、五个以下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

  《意见稿》还对两类账户的余额的付款交易做出了额度的限制。

  3、压缩支付机构业务范围,要求其回归通道本质,禁止涉足银行业务

  一是明确支付账户的资金性质不是存款。

  支付账户所记录的资金余额不同于客户本人的商业银行货币存款,其实质为客户向支付机构购买的、所有权归属于客户并由支付机构保管的预付价值,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

  二是明确支付机构禁止涉足银行的业务。

  《意见稿》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办理或者变相办理现金存取、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业务。

  三是明确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要求各项资金收付业务均应基于其银行账户办理。这将大大压缩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对支付机构冲击比较大。

  4、对互联网金融的溢出影响

  《意见稿》互联网金融也有影响,《意见稿》明确“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现行的第三方支付托管模式可能会有所改变,因为第三方支付要回归通道本质,不再能承担托管和系统内的转账功能,所以,现行模式会演变成第三方支付加银行托管模式,或者直接演变成银行存管或者托管模式。

  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加速接入银行存管或托管,而不满足银行存管或托管接入要求的平台可能会受到影响。

常大维,哆啦宝创始人兼CEO

有两个点比较新,其他并没太大新意

  第一是不允许支付机构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这个对一些互联网金融类公司影响比较大,但是央行的一贯政策。央行最不愿意看到支付公司有银行吸储功能。

  第二是继续加强对虚拟账户的监管。比如支付宝类有账户的。这个出发点还是用户资金安全。什么年20万和每天5000全是这类账户。对网关类银行卡支付和快捷支付没有做更大的限制。

  对虚拟账户类业务的管理和限制,这个是央行非常一贯和明确的方针,把虚拟账户定义为客户预付价值,那当然和线下预付卡管理要求对应了。别忘了线下预付卡账户余额就是不超过5000。这部分内容,对于想把支付账户做成类银行账户的支付机构,是非常大的打击。直接最大影响的是某宝,别的支付机构基本上没有资格说自己是苦主。影响面较大的是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所谓资金托管的。

  所以看来央行的意思是支付就做支付,最好别发展银行业务。短期对互联网金融影响大,长期估计支付公司都想做银行了。对用户没什么影响。

易欢欢:宏源证券研究所执行所长

哪能因为洗澡水脏,连孩子也泼出去???

  冬奥成功的今天,我高兴了一下,又觉得很难受,因为刚看到出台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初始一看以为是2010年之间的老文件,后来使劲揉眼确认日期,居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刚刚出台的文件。

  1、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从当年几百亿到现在十余万亿的规模体量,从广告展现开始涉及到交易,而且单个用户的客单价从几十元到成百上千到未来的过万元,从个人市场走向企业市场,第三方支付功不可没,当前没有采用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限额放在5000元/天,20万/年,一台iphone都买不了,我想给冬奥会捐21万估计还的让我分两年捐,基本上把行业发展空间全部封死 。

  2、支付的真正核心是通过促进更多人的使用,从现金交易走向透明化不可抵赖的线上交易,让资金流中真实的交易累积所有客户的信用情况,建立中国的信用体系,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在人脸,声音,指纹,虹膜等身份识别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按照规定支付的开户功能依旧要依托传统面对面而且互联网上都非常繁琐何况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不是促进客,而是阻止和大幅提高门槛。

  3、这一轮互联网+革命的本质,是在于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后深入服务到实体经济的真实商业环境中,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在于第三方支付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存贷汇理财的基石功能,如何第三方支付只能消费,其他业务全部切断,这么一搞基本上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不用干了,互联网+也可以休息了,转型和创新也可以不要想了。哪能因为洗澡水脏,连孩子也泼出去???

魏武挥,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意见稿的根本指向是:第三方支付得恪守通道本分,最大限度地降低所谓帐号属性,老老实实做个结算就行,不要碰清算。

  重点不是5000这个数字。重点在另外两个地方。

  其一,是对“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进行的限额管理。通俗点讲,支付宝或者财付通帐号里没钱的,只是通过这个工具作为管道调用银行卡支付的,并不受此条限制。

  其二,要进行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验证。如果有(桌面互联网上到目前为止,是有的),也不受限5000这个数字。移动端一般没有,所以会受限。

  换而言之,太多媒体拿来做标题的所谓日付受限5000,这个事是有前提的:只有动用余额进行支付且在移动端上,会被受限5000元。按照我个人的观察所得,大部分人应该不受影响。你的支付宝帐号里平时一直放着多少钱呢?

  可能会影响以下这类人:

  1、有的企业,拿第三方支付发工资,把钱直接打到员工的第三方支付帐号上。

  2、电商卖家,第三方支付帐号里颇有钱财。

  3、我这种经常码字赚稿费的人,第三方支付帐号里也有钱。

  4、抢红包圣手,也许微信支付里藏着不少钱。

  以后,每个人没事就要把钱转出来,别到时候发现,嚓,连个iPhone都不给买?

  这个意见稿比较狠的地方是在第九条和第十七条。关于身份验证方式的问题。用户要开第三方支付帐号,首先上传身份证(这没问题,已经这么干了),然后还要提供不少于三份能证明“老子就是老子”的东西。是什么呢?央行说了:公安、工商、教育、财税等管理部门及商业银行、征信机构等单位的证明文件。

  总体来说,央行这份意见稿的根本指向是:第三方支付得恪守通道本分,最大限度地降低所谓帐号属性,老老实实做个结算就行,不要碰清算。

  由于通道化,会导致和其它金融业务的连接被降低,因为只有账户才是连接节点。互联网金融创新要搞,但主体不是你们第三方支付,你们只是搞金融创新中的通道。

  至于用户使用起来的体验,央行强调的是安全第一,方便第二。事关你兜里银子,磕磕绊绊就磕磕绊绊吧。

  有朋友认为,这和前阵子的股灾有关。保守才是正确的代名词。我不敢说这里有多大的因果,但相关性肯定是成立的。

  最后一个问题:意见稿毕竟是意见稿,还是允许人提意见。所以,还有博弈空间吗?估计很小。5000改10000?没啥意义嘛!点击阅读全文

黄兴红,东方价值线创始人

关键词:“开放”和“余额支付”

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反映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在支付领域的博弈结果,重新定义了各自的边界。总体来讲,比上一版要“开放”许多,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态度还是很明显,但加强了风险控制,主要是将支付账户分为综合账户和消费账户分类管理,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关键是“余额支付”的额度限制,显然央行是不愿意看到第三方支付企业变成银行。

江南愤青,仁和智本资产管理合伙人

最新支付意见稿伤害了谁?(本段节选自江南愤青“江南1535”公众号,其个人微信号:lpjhchen)

  最受伤的一定是第三方支付,许多第三方公司雄心勃勃想建立独立账户的思路收到极大的挑战,其实是挺悲情的,第三方支付是极为讲究场景应用的商业模式,在两家独大的支付世界里,其他支付公司好不容易可能找到一条可能性很大的出路,结果迎来了这个监管方案,具体也不知道如何评论了,我对支付的理解,在很多年前的几篇文章里,也都写了,我本来就不是很认同支付这个行业本身有什么太大的出息,具体还是去看文章吧(2014年文章《我看微信和支付宝大战》,2014年书籍《支付革命》),这里就不落井下石了。

  这里到是想重点强调的其实是第二个很大的受伤者其实是P2P,目前来看,这个方案对P2P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监管层很尽力的想规避这个问题,但是事实上现实看来难度很大,我们先看原先的P2P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应用,本质其实是大量的支付公司通过制度设计,为P2P构建了一个托管账户系统,大量投资人的钱进入到这个托管账户,然后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虚拟账户,对于P2P公司而言,这个托管账户也是一个虚拟账户,募集满了以后,第三方支付按照P2P公司的指令把资金打入到指定的借款方公司里去。

  这个概念里,其实如果理解不偏差的话,P2P公司可能就无法开设这个托管账户了,虽然可以给投资人一个虚拟账户了,但是个人的虚拟账户一年的累计投资额度最多是不能超过20万的,所以,事实上投资的行为就必须得改成第三方支付通过绑卡的方式直接扣减个人银行里的钱到先到P2P在第三方支付的一个临时归集账户,然后再募集期满之后,必须一笔头划转到借款方在银行里开设的托管账户或者监管账户,第三方支付就真正成为了通道型支付了。从而意味着过去P2P业内通行的第三方托管的模式就意味着不再可行了。

  这里很明显的结果,先说坏的说的话,坏的结果就是原先通过第三方支付构建虚拟账户的方式是可以让大量投资人的钱进入到虚拟账户里,然后在需要用的时候提现,而在虚拟账户里进行划转、交易、消费的时候,其实都是支付公司自己内部交易的,这种不涉及银行的网关交易的内部清算方式,成本会很低,但是这个文件出台意味着,支付公司内部的清算行为就被明确压制了,使得一个投资人累计超过20万以上就必须过银行网关交易,这个时候,成本就会变得很高,举例就是过去一个人投资一千万,只要充值一次以后,在支付账户里余额就是一千万,只要不提现到银行卡,那么支付清算成本就会很低,现在的话,因为最高只能20万,意味着超过20万以上部分的投资赎回,都必须过银行,从而产生很大的支付费用。这个问题会极大的增加业务成本。

  那么这里就可以解答很多人以前的困惑,为什么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成本以及信用卡还款为什么经常能及时到账,比银行服务还好,事实上这里就是涉及到了一个不是很公平的竞争,第三方支付通过直联每家银行的方式,使得他自己成为了变相的清算机构,A银行转账到B银行,其实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无非也还是内部自己记账的问题,成本很低,且相对方便简单,而银行之间交易则是必须通过央行统一的清算机构进行清算,大额、小额都有收费规则和标准,同时还有受到一些清算中心的交易时间限制,所以,反倒障碍较多,不如第三方支付更为便捷方便,甚至很多银行反向都去借第三方支付来完成跨行交易,变相也加剧了第三方支付清算内部化的过程。

  如果理论上说好的话,就是从投资人保护角度来看,由于这个方案打掉了第三方支付托管模式,最终第三方支付只能开设一个临时归集账户,在资金募集完毕以后,就需要直接打款到银行,银行在根据相应的监管或者托管协议,把资金发放到具体借款人的账户里,使得P2P平台的流程至少理论上更为规范,也进一步降低了平台触碰资金的可能性,对于投资人保护是的确加强了,其实这个监管方案,跟央行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很大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在那个文件里提出了P2P要求银行托管,所以也为这次征求意见稿打掉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账户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只是从实际角度看,我个人的顾虑在于两个,第一个是银行到底有多大的决心来进行P2P的托管,第二个就是托管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现实的情况,我感觉两个都不太乐观。所以,也是这个方案目前可能会受到的阻力最大的对方,并不容易解决,方案的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是否能及时跟进,如果银行还是跟以前一样慢悠悠的无所谓,那么这个方案可能很难得到有效执行。反之,就会很快落地。

  总的来说,就上述情况来看,这个方案对P2P的平台影响应该有利有弊,关键取决怎么看,一方面屏蔽和淘汰了大部分实力不够的公司,为市场有序竞争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弊端就是银行的话语权增加,对于带有很大程度上同业竞争的对手而言,这一定不是很好的事情,另外由于银行的相对较慢的效率,审慎的经营方式,都会大大减缓P2P的业务效率。P2P今年会迎来很大的洗牌期。(点击阅读原文)

专访:MOB放弃独立发展投靠巨头,第三方移动服务平台下注大数据,去路何方?

2015年8月,第三方移动服务平台MOB以5.38亿元被游族网络收购。无独有偶,国内另一家类似平台友盟也早在2013年时就被阿里巴巴收购。一时间,关于第三方工具为何纷纷选择投靠巨头成为讨论的焦点。MOB平台创始人陈钢强是一个80后,10年以上移动互联网SNS领域的工作经验,让他十分关注APP的社会化分享。在智能手机崛起的初期,他看到了“分享”的刚需。

陈钢强告诉创业邦,第三方服务的工具属性保证了MOB在业界的一席之地,可盈利问题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一方面,免费提供SDK服务是MOB一直以来的方针;可另一方面,技术研发的成本也居高难下。SDK服务每天可以接受海量原始数据,距离大数据非常接近,探索数据挖掘是第三方移动服务平台最大的想象空间。为此,依靠巨头来获取更多资源,以此孵化自身数据业务成为行业内的不二选择。

创业邦:MOB是如何想到以社会化分享为切入口做SDK服务?

CEO陈钢强:我们公司起初叫掌淘,因为本来希望着眼于电商SDK的。不过在充分了解市场发现,社会化分享才是迎合当时移动平台兴起时的痛点。所以我们做了ShareSDK,它是为iOS、Android的App提供社会化功能的一个组件,可以帮助开发者实现社会化分享、第三方登录、社会化数据统计这类主流功能。这一产品的意义在于改变了当时产品经理对于流量的认识。传统PC时代,产品流量都习惯盯着SEO。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得搜索引擎对于流量的贡献远远小于社会化分享。SMO,也就移动平台流量成为了主要的流量入口。初创企业如果选择自主开发分享功能,过于耗时耗力。ShareSDK希望解决这个痛点,后来就逐渐成为了第三方服务的主流平台。

创业邦:MOB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CEO陈钢强:不论是ShareSDK还是MOB平台,技术始终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也可以成为特点。举例来说,最初的社会化分享模块中,大家都习惯于将各类渠道打包,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可能是例如Facebook、Twitter之类无法使用的接口。我们当时选择将其拆分,不仅压缩了SDK的大小,也提高了自定义接口的标准。随着企业陆续接入自身服务,ShareSDK对自身技术也进行了调整。从最初简单的分享文字与链接,升级为支持图片,截图等功能。像是足记之类的爆款软件,在朋友圈的病毒传播背后都有社会化分享SDK的支持。

创业邦:如何从MOB和游族的不同角度来看待收购一事?

CEO陈钢强:一方面,以MOB的角度来看,并入游族之后自身定位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仍然是为开发者提供服务的平台,MOB的技术也不会为一家企业所有。基于游族网络这个更大的资源链接平台,可以让我们接触更多数据和资源。SDK技术研发的同时,增加产品线,增加数据基础模型的研发。另一方面,从游族的角度来看,在自身泛娱乐的定位下目前拥有游戏和影业两大块业务,而收购MOB这类大数据公司是为了之后更精准的用户分析、精准营销和提升广告转化率等做准备,可以说大数据是推动公司战略的基础。

创业邦:既然大数据的前景被如此看好,为何MOB没有选择继续独立发展?这是否代表着第三方服务行业的普遍现状?

CMO兰旭:其实目前在中国,大数据公司还没有特别靠谱的模式被验证过可以独立存活的,究其原因,可能需要从大数据的特点来分析。

第一、数据获取是难题。绝大多数公司并不具备获取大量样本的渠道和能力。

第二、数据处理需要设计应用模型。数据来了之后怎么用,是另外一个非常难处理的问题。假设有了成熟的模型后,我们只需要将原始数据导入后就可以获得很多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相关性信息。然而应用模型的缺失造成了大数据公司还无法独立存活。首先是大数据人才远远供小于求;其次,小团队无法处理大数据模型,组建大团队的人力成本更非初创企业可以负担;最后,模型结果的验证需要时间,往往一年时间还不够。

从这些角度来看的话,拥有第三方服务的公司往往会具有很高的估值,可是平台本身却需要现金流业务作为支撑。

创业邦:第三方服务平台是否还有后来者的机会?行业今后的走势将会是如何?

CMO兰旭:一定还会有自己的机会。市场的发展可以推动新需求的产生。就拿MOB举例来说,游戏行业的兴起让更多人对于软件录像功能产生需求,所以REC录像的SDK就应运而生。又比如,同样现在非常时兴的HTML5页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现在基于h5的支付流程体验还不是很好,这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机会呢?所以说,只要移动的市场不断演变,新的需求一定会催生更多新型的服务平台。

APP的基础通用功能本身就更适合插件形式存在,所以从趋势角度来看,整个行业必然会呈现中心化的态势。不过现在很多服务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NO.1,合并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论是垂直型、平台型还是现有的公司,未来会有一个数据领域的巨无霸出现,它的价值不会低于自己的母公司。移动服务平台正是最接近数据的一种形态。数据获取能力是否全面、是否是第一手数据,未来都会是收费能力的核心。相比如今的巨型APP,更丰富的渠道和用户群是移动服务平台数据收集方面的优势,也是率先立足大数据的根基。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touzilicai/25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