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农村乡镇工业 20个另类农村白手起家创业点子,农村创业好点子推荐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农村创业】

20个另类农村白手起家创业点子,农村创业好点子推荐
农村乡镇工业 第一篇

  在农村,想白手起家创业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因为你至少有田、有地,或者有山有林,再不然就是有河有塘。而农村就是一个大市场,目前仍有许多就业的空白。只要肯动脑筋,就可开辟出一片创业的新天地。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走正确的路,发现白手起家创业点子,然后坚持走下去。 

  1、出售果树产权 

  日本东京郊区农民与市内超级市场联营,开办了“果树当年产权预售”活动。如一棵苹果树叫价2500日元,该树当年产量的所有权即归买主,买主可随时去果园采摘苹果。如果买主不愿下乡,果农们也可将苹果摘下包装好,送货上门,但买主要另付劳务费和运输费。当然,果农要保证水果的产量和质量。 

  2、出售鸡鸭所有权 

  顾客可在鸡鸭幼龄期购买下鸡鸭的所有权,然后让禽农们替其饲养,待家禽生长成熟育肥后,由禽农宰杀、洗净,并送至顾客家中。这样既方便了顾客。禽农又为自己饲养的鸡鸭从小就找到了买主,当然不愁销不出去了。创业指导。 

  点评:这是两个不错的白手起家创业点子,无须资金,只要你有果树,养了有鸡鸭牛羊就可以利用起来,当然,要吸引到顾客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过,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农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工具,完全可以找到目标顾客,当然,具体经营还是有技巧的。

  3、帮人打农药 

  眼下农村从事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的劳力很多,但农民又割舍不下家里的田地,于是花钱请人耕种、管理、治虫的现象越来越多。某县一位下岗职工,看准这一商机,专门购买了几台机动弥雾喷雾器,另外又聘请三位懂治虫技术的人,每年在农作物病虫发生期为种田大户和劳力外出户治虫打药,每667平方米(1亩)收费5~8元,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

  4、送肥到田

  如今正在大力提倡生态、无公害种植,将城里大量的人粪尿送到农村田间,必将大受农民欢迎。经营者不仅可在需肥的农民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用,还可在城里的某些单位或用户那里获得一笔粪便清理费。

  5、果树授粉服务上门 

  前几年,农村许多地方都栽银杏,但银杏不授粉是很难结果的。农民老王利用从报刊上学到的银杏授粉技术,每年春季上门为农民搞银杏授粉,还兼搞野杏绿枝嫁接。经他嫁接、授粉的银杏,种苗成活率高,银杏坐果多。因此,老王每年都有一笔不小的银杏技术服务费收入。 

  点评:这三个农村创业好点子主要就是利用自己这个便宜劳动力,出售自己来赚取一些资金,在开始的时候虽然收入不高,但如果你做好了,自然会吸引到很多农民朋友,你的生意就会慢慢好起来,到时候你就完全可以扩展你的生意了。这是一个真正的白手起家创业点子。

  6、能长出瓜果的“书”     

  在日本各地商场和书店均有“瓜果书”出售。诸如“番茄书”、“黄瓜书”、“茄子书”等应有尽有。这些貌似书本的产品表面包装着防水纸,其内塞有石绒、人造肥和种子等。人们购回后按照附赠的种植说明书,只要每天浇水,便能长出手指粗细的黄瓜、弹丸似的番茄、拳头大的茄子等。一般情况下,一本“番茄书”经培育可长出150~200个“迷你果”,一本“黄瓜书”可结出50~70条“袖珍瓜”……因为集观赏性和食用性于一体,菜农们也就竞相出售,以增加收入。 

  7、鲜花做成工艺品     

  品种繁多而又款式新奇的“工艺鲜花”已成为日本流行的花卉品种,其市场需求量正大幅度上升。所谓“工艺鲜花”,就是一改以往的鲜花销售方式。根据各种特殊需求,将花卉梳妆打扮一番,使之更富有个性美。其工艺有增香换味、变色添彩,也可饰以各种丝绸、缎带等,再以特制的花篮、礼品盒包装。日本人颇重视花卉的质量与个性,只要中意,即使价格高也有很多人购买,这使花农及鲜花专营户、加工者收获不小。 

  8、别人卖果他卖箱 

  每年夏天,水果大量上市,无论滞销畅销总离不开存放水果的箱子。广东省合浦县星岛湖乡一位果农发现了这个商机,将自己的龙眼园转包出去,专门做起了水果包装箱的生意。每年夏天荔枝、龙眼外销时,他把自做的或贩来的成批水果包装箱卖给附近果农,有的外地果农还专程上门预订,他因此大赚了一把。 

  9、豆腐坊 

  豆制品是人们每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所以豆腐坊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投资3万元,租一间30平米的门面房,购置相应的设备。要求原料卫生,制作环境好,实行阳光操作。 

  10、网上农业经纪人 

  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方式,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在网上开办农业经纪人之家栏目,向外界介绍和推广。此项目初期投资不高,仅需一台电脑,一台扫描仪即可,但对网络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创业项目。 

  11、花泥画 

  这是一种新潮装饰工艺画,主要采用无毒,芳香,不污染衣物的专用材料花泥,通过简单工艺制成。此项目初期投入仅需3000元购买原材料,且不需要美术基础,是一种人人适宜的创业形式。 

  13、出租休闲菜园 

  到城郊租赁一块交通便利,排灌设施齐全的农田,雇佣民工将其分割成100平方左右的若干个小田块,向城区居民招租,作为他们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的休闲场所。经营者可按田块每年每亩收取3000元左右租金,租用农民土地每亩租金不超过1000元。首期投入5万元左右。

  如果自家有足够的田地,那就不用多少资金投入了,完全是白手起家创业,这个只有农村朋友才有这样的优势哦。

  14、水生花卉的栽培 

  水生花卉的盆花市场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提高正逐渐形成,园林工程的园林造景和水体绿化对水生花卉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所以此项目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另外水生花卉喜光,喜温,耐湿,病虫害少,繁殖系数高,栽培管理粗放,栽培工作量小,生产成本低,管理简单,一次引种当年就能见效,适合女性创业。 

  15、经营草坪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贾家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经营草坪,每户年收入高达10多万元。在我国京、沪、穗等地设置办事处的美、荷、澳等国外的草坪企业,每年从我国获利数以亿元计。当前,草坪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供不应求矛盾突出。

  当然,经营草坪也有风险:一是行业竞争风险;二是营业风险;三是气候影响。因此,应有一定的应变措施。 

  16、中高档花卉种植 

  桐乡市高桥镇的吕震辉从小就喜欢摆弄花草,但他没有想到,这点爱好居然能让自己每年有数十万元的收入进账。

   吕震辉的白手起家创业点子得从发现一盆玫瑰花说起。那时,吕震辉在羊毛衫厂打工,一次和朋友闲逛时,一盆玫瑰花引起了他的兴趣,而因为买了这盆玫瑰花,他与卖花人交上了朋友。此后,吕震辉有空经常会去卖花人的花圃。看着花圃里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花朵,吕震辉心动了:要是自己能种这么多漂亮的花那该多好!终于有一天,他提出要求买一些回去种。那一次,他一共买了8000元,并搭建了一个大棚,开始做起了“花奴”。

  种了两年玫瑰花之后,吕震辉开始尝试种植百合花,结果这次转型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批百合上市之后,在杭州的花卉批发市场遇到了“开门红”,一运到杭州就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不菲。现在,他的百合花在上海、杭州、义乌等地市场都很走俏。 

  这个白手起家创业点子还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只适合真正的农村朋友,那些没做过农活,还分不清韭菜和小麦苗的伪农村青年就要注意了,这可是个技术活。

  不过,这又有多难呢?

  17、“牛粪公司”供不应求 

  牛粪在农业上的用途广泛,它既是生产口蘑的主要原料,也是瓜果蔬菜的优质肥料。福建长泰有3位农民看准了这一行业,联合开办了一家牛粪公司,产品推向市场后供不应求。如今,该公司每天加工牛粪5000吨,依然是求大于供。

  18、返鲜花生。

  是比较实用的新技术,开拓了四季鲜食花生的先例,极具市场潜力,而且煮鲜花生的营养优于油煎炸或爆炒。

  返鲜花生的市场价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实际利润应该在一倍左右。如果是加工好的熟花生,做成麻辣的、甜香的、五香的等等口味后,价格就可以卖到每公斤6元左右。每天销售熟花生50公斤,利润是200元。如果采用黑花生和彩色花生效益更高。

  19、民间草柳编织工艺品

  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等等。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草编遍及于山东全省,较集中的几个地区是烟台市、潍坊市、滨州地区、聊城地区以及青岛市和济南市。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使草编工艺品遇到了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因为一方面是机制品、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在某些领域取代草制品;另一方面,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人民对机械制品普遍感到厌倦,对于应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艺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使草编工艺品的身价倍增,并且日益广泛地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

  这个白手起家创业点子只适合一些当地有特色工艺品、或自己有此技术的朋友创业。其实不止编织,还有很多农村特色工艺品诸如泥塑、木雕、剪纸等,都挺适合白手起家创业的,成本都低。重要的是技术和宣传。

  20、鲜花餐厅

  投资鲜花食庄和开一般的餐馆区别不大。食庄的装修要下番工夫,总体格调要突出高雅,总体格调要突出高雅、幽静的氛围,使人步入庄内就能体会到一种秀色可餐的意境。花卉是现代人的优良膳食,欧美一些国家已兴起一股食花热。我国可供食用的花卉很多,现已开发的适宜食用的鲜花品种多达上百种,其中菊花、玫瑰、桂花、梅花、荷花、茉莉、百合、玉兰、牡丹花、紫荆花、夜来香、墨兰等均属上品。春季可食用的花卉很多,有白玉兰、玫瑰、月季、石斛花、紫葳、梨花、中国杨花、侧柏叶花、金银花等。夏日能吃的花卉,包括百合、薄荷花、白莲、茉莉、珠兰、玳玳、晚香玉、黄花等等。秋天常食的花卉是菊花、南瓜花、木槿花和桂花;冬季可食用的花卉有腊梅花、墨兰、梅花、家养山楂花等。

  这个创业点子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适合在旅游区或大中城市附近交通方便、风景优美的农村。

  21、上门照相

  不少农村还缺少照相馆,尤其是老弱病残者,照相就更难。专门下乡照相,上门服务,不失为一条较好的生财之路。

  22、流动修理

  如今农村的VCD、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各种农机具都有一定的拥有量。但如果这些东西坏了,往往要跑很远的路送到修理部去修理,对农民朋友来说,实在不方便。若办一个流动修理部,开一部小型人货两用车,带上一些维修工具和零部件上门服务定会大受欢迎。

  23、碗盘换酒瓶 

  正常商店卖碗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乡下人家里不缺或农忙期间不会去买。有位姓吴的青年人却另辟蹊径。他每年在喝啤酒的高峰时节,用三轮车拖着碗盘跑乡串村叫卖,并用碗盘换啤酒瓶及废旧物品。他还让一些村民先用碗盘,以后再给自己啤酒瓶。一般情况下,一个碗盘换几个甚至10个啤酒瓶,回收的啤酒瓶卖掉后,赢利可达原来的数倍。

  总之,农村的广大地区,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荒芜之地或者是仅仅是城市地区的粮仓,除了传统的种植养殖之外,有时农村中也存在这巨大的商机,想要找到白手起家创业点子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就可以真在农村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好项目,发现农村创业好点子,同时,农村创业政府扶持,各种创业补贴、免费创业培训及免息贷款等都为创业者提供了方便。

  

几个适合农村创业可配套发展的门路
农村乡镇工业 第二篇

  全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开始复苏,农民年收益也开始增加,农村的市场是广大的,随着老年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比较充足,适宜发展种养殖业及服务行业。农民还可以充分利用自有的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如农副业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也可以满足种植业的需要,种植业也可以带动养殖的发展。一环扣一环,因此发展配套产业是广大农民最实在、最实惠、很容易接受和积极欢迎拥护的致富之路,下面是笔者发现的一些配套创业项目供农民参考:

  服装改造、定做+裁缝教学服务

  经营服装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小本生意,但要想做得有声有色,那就要动一定的头脑了,特别是在农村,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在乡镇开一家服装定制的店铺。可以做一些有特点、不同风格的服装,为老百姓提供实惠而且品质比较好的布料,开展服装专业定做,服装改造等服务,老百姓也喜欢漂亮的服饰,根据消费者的喜好,量身定做。很多的乡镇农民大多数还是选择做服装,甚至冬天的羽绒服也都定做。因此,在乡镇开家能为农民量体裁衣或干些缝缝补补活儿的缝纫店,旧衣服改造等,生意肯定不错。您还可以开展配套的业务,比如收学徒,培训这样的技能,这也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创业的门路。与此同时,在生意红火之时还可以经营供消费者自行DIY改造,提供一定的有偿指导等服务,这都是很有创意的。

  养殖农场+就地消费休闲

  如今,农村的养殖门路比较多,农作物资源也比较丰富,适合发展一些有潜力的养殖项目,规模化饲养带动经济增收,养殖场以繁殖商品牲畜也是一条不错的门路,目前养殖思麻兔前景看好,思麻兔在人工养殖主要以青绿饲料为主,所以养殖成本低,这样的养殖抗病力强,成活率高,而其肉质细嫩鲜香、野味浓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今年,思麻兔肉目前在上海就有40-50元/斤,这样的牲畜肉类是难以阻挡市民尝鲜的欲望。目前国内思麻兔养殖数量少,但市场极为广阔。在发展养殖的同时,还可以延伸到休闲农业,供外来游客观光、消费品尝优质兔肉美食、自助烤全兔等,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好门路。

  绿色蔬菜种植批发+采栽零售

  种植业一直农村看重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粮农增收要求的提高,特色种植多样化的加强,农村规模化生态种植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农业部也给予了农民较大支持。农民可以办家庭农场,搞绿色种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食物,特别是有机农产品,目前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的农副产品在城里是很有销路的,所以现在老百姓回家种植绿色蔬菜的方向是对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农民可以大力种植,如青菜、西红柿、玉米、红薯、萝卜、瓜果类等,虽然这些蔬菜常见,但对于是有机的农产品,这些是稀缺的。一般有机农产品主要进入一些高端市场,如绿色农产专卖店,生鲜超市、特色餐厅等,有一定数量的可以批发销售。从现在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看,还可以发动更多的农民来种植,这样就有足够的供应量,也会逐渐形成种植一条村的产业,延续发展生态种植园,实现联合经营,搞生态园采栽零售等业务,既能种植批发还能接待外来人员的自行采栽活动,这样又给当地老百姓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老百姓积极性和参与性,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农村婚庆+场地出租

  ​农村开展婚庆的空间比较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有日渐增强的趋势,再加之农村场地资源丰富,消耗低,多样化的婚礼布置也比较方便,可操作性强。婚庆服务业逐渐成为充满商机、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在农村做婚庆可开展的业务有,上门婚庆主持,场面的布置,同时还可以拓展一些业务如车队,新娘化妆,摄影等服务,其实在民间有很多艺人,他们有表演的天赋,也有一定的技艺,可以把他们集纳在一起,组成一个乐队,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发展这项婚庆业务的。与这行相关的还可以做场地租用,准备入行场地出租,那得有一些特点了,这样才够吸引人们眼球,场地要新潮,符合年轻人的向往,发朋友圈要够漂亮,显格调。创业者应参考电视剧里面的一些婚礼的场景,可以打理一块比较平坦的草地,做一些绿化,搭建一些浪漫的小屋和一个靓丽的舞台,装点一些喜庆的气氛,然后铺上一条红地毯,这样就可以经营婚礼场地出租了,从事婚庆可拓展的业务还很多,要靠自己去思考,搞一些有特色和创意的增值服务,这行的收入可不少的。

   农村旅游,农家乐休闲。

  农家乐是传统餐饮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餐饮项目,近年来异常火爆。地点宜开设在旅游景地附近或毗邻郊区田园风光,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降低了成本抓住了国人消费的心理,属于隐性暴利行业。因为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紧崩的思绪,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建立特色养殖合作。

  经了解,在农村养殖花毛豚不仅效益好,而且见效快。目前在市场上的价格高达四十元每斤,仍供不应求。在很多农村地区开始抓产业帮扶,发展特色养殖业,花毛豚养殖取得了一定的效应。农民可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还可以成立这样的特种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实现整体创业脱贫致富。

  制作有创意的民间工艺品。

  如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等等。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使草编工艺品遇到了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因为一方面是机制品、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在某些领域取代草制品; 另一方面,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人民对机械制品普遍感到厌倦,对于应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艺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使草编工艺品的身价倍增,并且日益广泛地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这个白手起家创业点子只适合一些当地有特色工艺品、或自己有此技术的朋友创业。成本都低。重要的是技术和宣传。

农村乡镇工业

  农村劳动力中介市场。

  针对大城市民工荒、农村能人巧匠流转不畅的现状,创立中介搭桥让农业专长技术人员有用武之地。开设一家农村人才市场,为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道路。为自己赢得财富,为社会创造“幸福”。在家乡创业,既能免除远离亲人的痛苦,又可逃离大城市激烈的竞争现状。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经济领域还有很多空白没有开发,以加工农副产品为龙头,以农民家庭为农副产品的生产源动力,以国内外市场为目标。倘若能将这方面合理运用,加之坚如磐石般的信念,创业者必将无往而不胜,顺利开拓一番霸业。

  本文由网友陈科、农民帮投稿合编

  

25个农村加工创业项目,也许有一个适合你
农村乡镇工业 第三篇

  在农村如何利用当地的农产品来赚钱?现在适合农村的农业项目其实有很多,你想知道都有哪些农业项目可以赚钱快?那么就来看看下面小编为你带来的农村加工创业项目,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一、工业废渣制砖

  城市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趋势,对建筑用砖要求大增。粘土烧砖损毁了大量良田,工业废渣制砖,成本较粘土制砖低得多。

  目前我国每年工业废渣堆积量达到几亿吨,尾矿渣、煤矸石等由于技术问题,大量堆积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方案,占用土地资源,环境污染,且已经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为重点治理项目。

  由于现在免烧砖技术非常成熟,且对原料需求广泛,工业废渣是制作免烧砖的原料之一,无需二次处理,快速利用,变废为宝,既能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又能回笼资金,这一创业项目,已经为广大投资者所关注。

  工业废渣经粉碎处理,达到要求粒度大小后,和水泥、石粉等经搅拌机搅拌后,进入免烧砖机,制作成型,再经过几天时间养护,即可直接使用。

  二、乡镇开设中药店

  城市人嫌麻烦而远离中药,农村中药市场却大有潜力可挖,乡镇现有中药店铺远不能满足需求,往往一个镇上都有一家中药铺。创业者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开办中药店。

  三、开通蔬菜专车

  开通连接菜园和市场的蔬菜专车,既能解决菜宪法卖菜的劳动强度,又能使菜园和市场供需紧密结合。若铺以开通传呼送菜,更能满足主妇们烹饪时对营养和美味的需求。

  四、集中供气

  农村城市化将改变农民分散而居的现状,集中居住使管道供气成为可能。用稻草制成秸秆气来烧饭,既解决了燃烧秸秆污染大气的难题,又可节省大量烧饭花费,一套秸秆气设备每小时能产生300产方秸秆气,几乎能满足一个村烧饭的需要。

  五、加工饲料

  这个无疑是适合农村创业的项目,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对禽畜肉质要求随之增加,开发新型加工饲料,能够保证禽畜肉质。黄粉虫、蚯蚓粉、白蚂蚁、蝇组粉、血组虫、血肾粉、啤酒渣等富含蛋白质,可替代精饲料,开发前景较佳。

  六、汽车加油移动服务

  高速公路兴起,架车畅游高速公路已成平常事,在高速公路上耗光了油的尴尬将不可避免地经常出现。移动加油服务,可以解除驾驶员的担忧。创业者可同有关管理部门咨询。

  注意,如果未经相关部门允许,私自将车辆改造成移动加油站,给车辆进行移动加油服务则有可能违法,会被取缔的。

  七、制造人造板

  成本和环保似乎是天生的矛盾,随着环保意识和抚育法力度加大,伐木量进一步减少。伐木量减少,同人们装饰对木才的需求形成新的矛盾。因此,以下脚料、边料及木质纤维为原料的人造板制造业将大有前途。

农村乡镇工业

  八、小编制加工

  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棒皮、桑柳条等自然资源,组织剩余劳力,编织门帘、坐垫、床垫、茶盘等手工艺品、小生活用品,是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能够小本换大利。

  九、手工加工

  农村老人和妇女农闲时家庭加工式生产项目可就地取材加工制作花篮、玉米皮坐垫、椅垫、麦秆帽子,也可制作鞋垫、布老虎、布鞋等工艺品。此类产品投资小,赚头却不小。

  十、农产品加工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却较落后,农产品深加工占农产品总产量的不到12%。以玉米为例,美国深加工玉米占到玉米加工量的20%以上,品种超过2000个,而我国玉米深加工量不足玉米总产量的9%,品种只有100多种。

  十一、小糕点加工

  在农村开设小糕点加工加工制作中低档大众糕点,如面包、蛋糕、饼干、麻花、桃酥等,在乡村大有市场,每天加工30公斤面的糕点,可零售兼批发,定能经营火红。

  十二、压面店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一种面食转化机彩三相电或两相电作为动力,每小时压制面粉25公斤到15公斤不等,投资约需3000-5000元。这种面食转化机可压制空心面、削面、五角星、菱形、猫耳朵、银耳面等多种造型,迎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在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或居民区附近开店,租金加上机器投资总共需7000元左右,以每天加工50公斤面粉为例,纯收入可达40元。如果能捎带出售面粉、杂粮、食用油之类的商品,赚得更多。

  十三、红薯加工

  红薯有“长寿食品”的美称,可加工制成烤红薯、红薯发糕、红薯葱饼、红薯烧饼、红薯果脯、拔丝红薯、红薯汤、红薯粥、红薯锅巴、红薯鸡蛋饭等。

  案例:“把红薯磨成粉制成粉条,经济效益可增加好多倍。”临城县黑城乡金秋杂粮厂厂长任风书说。
黑城乡有一半面积属低山片麻岩丘陵区,适宜种植红薯。可当地农户各用各的品种和技术进行种植,难以集中管理。

  为此,该县充分发挥职成教综合学校这个平台,通过扶贫对口援助资金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红薯苗,统一购买化肥等[来源:

  目前,临城县黑城乡已组建10多家红薯专业合作社,优质红薯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市场价每公斤1元左右。若把红薯加工成淀粉,甚至再加工成优质粉条,价格更可以提高到每斤15元,按照8公斤红薯出1公斤粉条的比例,效益可以提高两到三倍。

  十四、辣椒加工

  辣椒是“健胃剂”。可加工制成泡红椒、红辣椒、辣椒酱、芝麻辣酱、豆瓣辣椒酱、辣椒油、辣椒面等,这些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十五、小腌菜加工

  据市场调查,用食盐、糖、醋腌制的黄瓜、豆角、大蒜、萝卜、辣椒等小菜,一直走俏大中城市和乡村市场。如能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办个小菜腌制加工,一样能致富奔小康。

  

工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乡镇工业 第四篇

工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兰考县工业局纪委书记 普斌

进年来,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抓好这个问题,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优势结合,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城乡结合发展工业,前景广阔,意义深远,目前我县农村工业经济,工业基础薄弱、缺技术、缺设备、缺资金,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吸引外地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外商结合办工业,不仅可以安排劳动力,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可以支持农业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开拓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渠道,学会了经营管理,掌握了技术、训练了人才,提高了人的素质,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对发展农村经济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把县域经济和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既可以为县域经济工业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布局,腾出厂房、劳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创新、创优、创汇的目标,为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创造条件,又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我县的农业产业以兰考肥源化工公司、恒源纱厂、豫盛纺织、苏豫化工、天星复合肥等企业为龙头,今年,通过企业的努力和政府各部门的帮扶,积极帮助协调落实扶持政策资金,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农村乡镇工业

技术改造,用于生产经营。今后要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以农副产品精细深加工为重点,加大对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 到2010年建成2个5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支撑和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我县已发展专业村48个,主要以板材加工、民族乐器、棉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养殖、种植业为主,总的看,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规模偏小,总量依然不大,辐射小、产业链条短、带动力和贡献力小,真正上水平、有规模、影响大的专业村寥寥无几。2010年底,全县专业村要发展到60个,在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上下功夫,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充分利用我县地方优势,立足实际,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工业专业专业村创新经营体制,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在木制品加工、棉纺、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

四、以工业园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优势,今年要初步建成南彰、阎楼、孟寨、许河的板材加工工业园区,固阳、谷营的民族乐器工业园区、城关乡的起重机械工业园区、仪封、固阳、城关乡的纺织带建设。大力培育公司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格局,快速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镇工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乡镇工业 第五篇

乡镇工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发展、城镇化进程和统筹城乡发展

发展乡镇工业要突出抓好工业功能区建设。工业化要求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化,不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要把工业功能区建设与集镇开发、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选点和布局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环保、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技能培训、就业介绍等管理服务体系;要以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借助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鼓励引导特色产业向乡镇工业功能区集中,逐步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增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度,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扩权试点镇和市重点扶持镇,要把工业功能区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投入足够的力量,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发展乡镇工业要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办乡镇工业不能什么都搞,要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一两项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是我市乡镇工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性产业。各乡镇要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一手抓农民创业,一手抓招商引资,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突出重点上马一些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片基地,因势利导发展一批企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

发展乡镇工业突出抓好创业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鼓励非农资本进入乡镇农业开发和工业发展,鼓励有专长的党政干部、能人大户,承办、领办、协办乡镇工业企业;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把引凤还巢作为加快乡镇工业发展的突破口,认真摸排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充分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争取他们回报故里,回乡创业。同时要千方百计引进工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乡镇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农村乡镇工业 第六篇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致是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致了中国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呢?在农村工业的起飞和发展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呢?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1978-1997和1970-1997两组不同时间跨度的分省数据样本,试图对此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检验文献中既有的各种假说。计量结果表明,中国政府发展战略在改革前后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发展战略的变化。

一、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特征与理论争论

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行赶超战略,农村工业化的进程非常缓慢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偏离了中国自身的禀赋结构,为了战略的推行,农产品的价格被人为低估,以降低产业工人的生活成本。此外,农村合作社也极大地妨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Lin, 1992; Wen, 1993),农业剩余被进一步降低。这些均造成了农村资本积累的缓慢,从而使农村工业无法得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初始资金。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起步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1978年以后则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期[1]。在这2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几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第一,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大多数资本最初来源于农业剩余,而后来源于乡镇企业自身的积累。国有银行体系所提供的信贷是非常少的;第二,乡镇企业的经营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尽管沿海地区的某些乡镇企业目前已经开始朝着资本密集型的方向发展;第三,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多样化的,不过九十年代以来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均开始向私有制企业的方向转变;第四,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在多个方面均发生着联系,乡镇企业可以从城市企业那里获取技术、设备、人员以及市场渠道,并最终形成城市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第五,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地区间的分布是相当不平均的。例如,上海乡镇企业产出在农村社会总产出的份额为86%,而西藏只有4%。下文的分析将说明,对于农村工业发展特点的总结,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背后所隐含的决定因素。

(一)资本积累

在改革初期,有两个因素对乡镇企业初始的资本积累起到了贡献。第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被逐步削弱,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相对缩小。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八十年代上半期的农业产出和收入 。这两个因素引起了农村储蓄的迅速上升,例如1993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是1978年的25.9倍。

在融资渠道方面,乡镇企业主要依赖农户的储蓄和从非正式金融市场中的借款。1993年到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国有银行大约将其90%的贷款都提供给了国有企业。尽管我们缺少足够的数据,但仍可以确信FDI在乡镇企业的融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Wang(1997)的研究表明,来自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等地的FDI绝大多数都进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1995年,乡村一级的企业中有28.1%的产出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2]。

(二)产业结构

显然,中国的国际分工应当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政府所推行的赶超战略使基本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从而为乡镇企业的起步提供了便利。1952年到1978年期间,轻工业的固定资本投资在大多数年份不到总的工业固定资本投资的10%。1978年到1992年间,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支出以年平均6.5%和5.8%的速度增长,而1952年到1977年间,增长速度则分别只有1.8%和3.0%[3]。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使生产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以重工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则不占有优势。即使同是生产消费品,由于城市的生产成本较高,乡镇企业仍然占有优势。

在1978年到1996年间,乡镇企业的人均净资本存量从来就没有超过国有企业的20%,乡镇企业每万元产值所雇佣的劳动力是国有企业的几倍。不过,近年来这种要素投入的结构开始改变,乡镇企业人均工资的水平和国有企业开始缩小[4]。乡镇企业对自身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其在出口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86年,乡镇企业的出口仅占中国总出口的9.2%,但在以后的10年中其保持了20.6%的年均增长速度,从而在1996年达到了47.9%的份额。乡镇企业出口占其总产出的比例也从1986年的3%,上升到了1995年的8%。

(三)产权改革

1984年,政府废弃了农村合作社制度,并开始了城市改革,这些措施加速了私有的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的乡镇企业中有69.3%是私有的,到1987年则上升到了93.6%。尽管私有企业的规模要比公有企业小,但这丝毫不能说明公有企业更重要。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的私有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1997年乡镇企业59.2%的就业和51.2%的产出都是由私有企业提供的。同时,农村公有制企业则开始呈现出与城市国有企业相类似的预算软约束的问题(Zhang, 1997)。当然,农村公有制企业也承担了一些非经济的功能,例如创造就业等(Yao, 1999)。这样,就引致了其相对于私有制企业的低效率(姚洋, 1998)。Liu, Wang and Yao (2001)和Yao(2001)则就乡镇企业在私有化改革绩效方面的地区差异提出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成功所引起的广泛学术关注中,一个争论核心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公有产权或地方政府所起到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由于采取了渐进主义的策略,所以模糊产权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量的理论文献强调,地方政府的干预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完全竞争和政策扭曲的情况下,公有产权是一个次优的选择[5]。D. Li (1994)通过理论模型来表明在灰色市场的环境中,模糊产权是一

个最优的制度安排。Che和 Qian (1998)从另外的角度上说明,地方政府有效地防止了中央政府对乡镇企业的不利影响。此外,S. Li (1997)的模型认为,公有产权通过质押关系和竞争为不完备的合约提供了自我实施的机制。

(四)与城市工业的关系

在发展的初期,农村工业就和城市工业存在紧密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农村工业获取技术的唯一来源。从这方面上讲,城市工业约偏向于轻工业,那么其对农村工业的外溢效应就大。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技术向乡村的转移开始采取另外一条方式,即与城市企业建立合作。Yan和Zhang (1995)的研究表明,与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与外部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其产品更为标准化,劳动生产率更高,拥有更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更多地投资于技术创新[6]。

在八十年代晚期,随着农村工业的增长,城市工业开始感觉到了压力。在八十年代城市改革之前,城市工业为国家计划所控制,包括原材料供应、信贷、和产品销售渠道。松散的财务控制,使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其每单位税前利润所占用的贷款一直是乡镇企业的7到10倍。而外部环境相对紧张的乡镇企业却学会了如何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随着价格双轨制的出现,乡镇企业逐渐能够从市场上获取必要的生产资料,从而开始进入类似纺织等被国有企业垄断的市场领域。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按照市场来定价,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也就在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上获取了平等的地位。

(五)地区差距[7]

尽管乡镇企业在不同省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利用初始条件、地理位置、禀赋结构等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农村工业化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在70年代末,中国沿海的省份相对于内地存在两个优势。一是这些省份的商业化进展要比内地早,此点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与上海紧密相关,农村非农收入大多来自生产蚕丝,少部分来自其它副业活动和在本地丝织厂中做工,所有这些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超过了农业收入(Cao, 1996)。长期的商业历史为乡镇企业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企业家才能。另外,好的地理位置意味着更容易获得市场渠道、信息和国际资本,例如靠近香港的广东省就在这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沿海省份在70年代末的工业结构更偏向于轻工业,这实际上是受到了“三线” 建设的影响。农村乡镇工业

要素禀赋是解释乡镇企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起步较早,而其劳动力也相对丰富,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我们把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两类:沿海地区和直辖市算作第一类,其它省份算作第二类。结果发现前者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后者的51%-54%。各省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乡镇企业在资本密集度上的差异。1987年到1995年间,沿海省份的资本存量平均增长了154%,但内陆省份平均增长了108%。1987年,内陆省份的人均资本存量的平均值只有沿海省份的65%,1995年则进一步下降为54%。这种变化与两大区域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动相一致。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差异要求内陆地区应当

专业化于农业生产和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而沿海省份则应当专业化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此点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为什么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相对成功的原因。

当然,禀赋结构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却无法解释农村工业的发展在改革前后所呈现出不同特征。Lin和Yao(1999b)的进一步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不可忽视。换言之,尽管禀赋结构的差异有着重要影响,但是能否充分利用这一差异,遵循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则更为关键。内地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与严重的政府干预存在密切关系。

Jin和Qian (1998)研究了集体乡镇企业对政府收入、农村非农就业和农村收入的贡献。他们发现贡献是显著的,但当保持非农就业和地方公共品供给不变时,集体企业并不能提高农村收入。他们的结论是,集体企业的作用是创造就业和地方公共品供给,尽管一定形式的低效率是存在。

三、结论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1、乡镇企业的初始规模没有太明显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地区特性,这反应出农村工业发展模式上的变化。此外,对区域虚拟变量的估计说明沿海省份的地区优势十分突出。

2、乡镇企业的规模受制于农村市场的大小。在拉动乡镇企业增长的需求因素方面,滞后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交通设施和对外开放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国际贸易的作用只有在长时间的样本才体现出来。而FDI则始终是一个强有力的解释因素。

3、计量检验的结果不支持关于人力资本的一般看法。这或许是由于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测量不够充分,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农村工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缘故。

农村乡镇工业

4、公有产权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当然在70年代则有所不同),从而乡镇企业目前正在逐步改革自身的产权结构。

5、国有工业的影响在四组回归结果中存在明显变化。1978年至1997年的数据样本证明国有工业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对乡镇企业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但在1970-1997的数据样本中,类似的效应消失了。作为初始条件(1978年和1970年),国有工业的作用在两个样本中几乎完全相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由于政府所推行的赶超战略在不同的时期对国有工业和农村工业具有不同的影响。

6、时间虚拟变量在1970年至1997年的数据样本中也揭示了上述观点。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放弃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经济结构逐步与中国自身的比较优势相吻合,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禀赋结构对农村工业化的地区差异有较强的解释力。特别是人均资本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人均土地的作用只有在1970年至1997年的数据样本中才体现出来,即农产品加工及其相关行业在乡镇企业发展的中后期不再占据优势。不过,对于微观主体而言,禀赋结构是一个外生变量,而能否充分利用这一因素就更为关键。因此,改革开发以来农村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和地区差距的加大,固然是由于许多地区在发展工业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更在于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因篇幅所限,本部分的讨论省略了对于乡镇企业发展特征的详尽数据分析,以及这些特征和东亚其它国家的比较研究。更为全面的研讨可参见Lin和Yao(1999a)。此外,本部分所引用的数字如未加特指,皆源于此文。

这里包含了独资和合资两类企业。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 pp. 155。

另外,在1978年,乡村一级所有的企业轻工业产出的61.2%,和重工业产出的93.1%都是由资源依赖型的企业提供的。到1996年,在轻工业的产出中资源依赖型企业所占的比重下降到52.9%。

其它的看法也是存在的。 Oi (1992)提出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联合的“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她认为这是由始于八十年代中期的财政分权改革所引起的,其刺激了地方政府参与本地经济的热情。 Chang 和Wang (1994)将地方政府所有权视为一种机制设

计。 Weitzman 和Xu (1994)强调乡镇企业是一种产权模糊的劳动合作企业,其是建立在经由多阶段博弈所形成的合作文化的基础之上。

显然,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在技术上劣于国有企业,但这一缺口日渐缩小。Wu (1992)的计算了八十年代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TFP指数及其增长率。乡镇企业的技术效率比国有企业平均低49%,而前者技术效率的增长却大大高于后者。结果,乡镇企业的技术效率比国有企业在1980年低61%,而1988年该缺口缩小到41%。Wang and Yao (1998)计算了1995年大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和小企业(多数是乡镇企业)之间的技术效率缺口是35%。

农村工业在地区发展上的不平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林毅夫(1998)指出,农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拉大,主要是各地劳动力从非农产业获得收入的机会不一样造成的。与此同时,农村内部的人均收入差距是造成各省总体人均收入差距的上升最快贡献因素(相对于城乡差距和城镇内部差距而言)。当然,城乡差距仍然在绝对份额上是造成人均收入差距的主因,但其份额却由于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呈缓慢下降趋势。

关于加快农村工业发展的建议
农村乡镇工业 第七篇

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
农村乡镇工业 第八篇

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农村乡镇工业 第九篇

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王小鲁

本文包含两个主要目的:首先是研究农村工业化(包括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是乡镇企业部门的主体)在经济改革期间迅速发展的动因,分析其在多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考察农村工业化在今后推动经济增长的剩余潜力。

本文第一节简要回顾改革期间农村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第二节分析改革期间非农产业迅速增长的动因,着重制度变革和政策变化对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的影响,解释模型分析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是对农业和乡镇企业资本积累和在两部门之间转移的计算;第四节分别计算了农村制度变革导致的要素向乡镇企业部门转移、各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然增长、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各自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五节讨论乡镇企业今后进一步发展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剩余潜力;最后一节是关于我国农村工业化道路的讨论,探讨为什么“离土不离乡”的非农业乡镇企业会成为改革20年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发生了那些变化,提出城市化今后可能替代农村工业化成为继续吸收农业劳动力和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 改革期间的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

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20年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农业部分除外)从1978年的0.22亿增加到了1.28亿(1997年数),新增了1亿人以上,占1997年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8%,占全国劳动力的18%。非农业乡镇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几乎是从无到有,由1978年的4%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27%左右。乡镇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了1/3,已经远远超过国有工业。在这20年间,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低于改革以前,也远低于非国有部门。城市非国有经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1992年以后才有重大的发展。农业增长速度快于改革以前,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逐渐缩小的。而农村的乡镇企业(非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它在此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了GDP增长率的36%。

农村工业化(也包括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成为改革20年间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见表1)。

经济改革时期同经济改革以前的时期相比,GDP增长率由1952-78年间的年平均6.1%上升到1978-1998年间的9.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1997,国家统计局1998,1999),加速部分占后者的37%。因此,农村工业化可以说是改革期间导致经济增长率加速的决定性因素。

表1 城乡各部门对GDP的贡献 (亿元,当年价格) 部门 1978 占GDP

比重(%)

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

农业

非农业乡镇企业

其他 2,350 1,020 140 110 65 28 4 3 38,000 13,970 20,420 206 1997 占GDP 比重(%) 51 19 27 3 年均增长率(%) 8.4 5.0 21.8 9.2 对增长率贡献(%) 52 10 36 3 21GDP总量 3,620 100 74,770 100 9.8 100 注:1978非农业乡镇企业数据是作者根据总产值数据估计得出。年均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各占权重0.5)作为通货减缩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88、199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1997计算。

二、 制度变革引起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再配置是非农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因---模型分析

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乡镇企业部门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对研究改革期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至关重要。在较早的一项研究中,作者使用一个包括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在内的两部门模型对影响乡镇企业增长的各因素进行了估计(这一模型的建立主要参考了下列文献:Beladi and Naqvi1987,Lucas1988,Romer1990, Solow1956以及Uzawa1962)。研究结果表明,改革期间由制度变革导致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是促成乡镇企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见王小鲁,1997)。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继续分析农村工业化进程对整个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长期以来,农村人口的普遍贫困,土地和其他农业资源的相对匮乏,构成了对中国经济的严重拖累。到经济改革开始的1978年,中国乡村人口为7.9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2%。农村人口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0.13公顷,人均年收入水平仅有133元。在3.06亿农村劳动力中,只有2200万人在非农业的社队企业部门工作,其余几乎全部属于农业劳动力。其中一个相当大的部分(约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到一半)通常被认为是潜在的剩余劳动力。1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农业部乡镇企业司:历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等等。增长率和贡献率根据现价增加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进行价格缩减计算 2上述关于乡镇企业的数字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高估。因此农业部于1997年对乡镇企业的数据进行了调整,剔除了一部分规模过小,经营不规范的个体和家庭企业(调整结果未通过统计部门正式公布)。1997年调整后的乡镇企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较调整前缩小了约1/4,就业人数缩小的幅度更大些。按此幅度计算,乡镇企业自1978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需要下调约两个百分点。相应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要有一定的下调。但这仍然不会改变乡镇企业对经济增长起了决定性带动作用这一基本结论。农村乡镇工业

因此,把这些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按照农业现有耕地所需的用工量计算必要的劳动力数量,超过这一数量的劳动力即是剩余劳动力。但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对不同产品而言,用工量可以非常不同,而且只要不同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农民就会随时在不同产品之间调整用工量,因此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另一比较符合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是劳动的边际产出(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为零,或至少低于其实际收入水平(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Lewis, 1954)。不过,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的收入一定是由边际产出决定的,因此边际产出低于实际收入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是零。但改革以前的人民公社体制就是一个例外。由于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劳动力不流动,劳动报酬也不由市场决定,因此劳动者从集体经济中得到的报酬与其边际产出无关,倒是与生产队的平均产出水平有关。在许多情况下劳动的边际产出低于实际收入水平是显然的。在家庭经营的情况下,家庭成员分享高于边际产出的平均收益也是常见现象。

尽管有关于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种种分歧,但只要对实际经济进行考察,就能发现剩余劳动力是实际存在。所谓“增人不增产,减人不减产”是这一情况真实的写照。

但是在改革前,劳动力向其他生产部门转移受到了严格的政策和体制限制。虽然乡镇企业(当时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受到政策允许和鼓励,但实际上仍然存在许多体制或政策方面的限制因素,制约着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这大大阻碍了农村工业化和非农产业化的进程。这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队企业的活动主要限制在“为农业服务”的领域内,本着所谓“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原则进行,有许多生产领域不允许进入,不得与国营企业争原料、争市场;

2、社队企业被明文规定不得与农业争劳力;

3、重要原材料、能源及信贷资金当时都在计划控制之下,首先保证国有企业或者只提供给国有企业,使社队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4、个体和私人企业被禁止;

5、人口和劳动力在区域间迁徒受到严格限制;

6、农业劳动者从事附带的非农业生产或经营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许多非农业生产经营被作为“资本主义倾向”横加批判)。

以上这些政策和制度限制,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国家在统购统销政策下获得有数量保证的、廉价的商品粮供应城市,以利于维持城市工业的低工资制度,事实上是将农业利润(甚至一部分本来必要的劳动报酬)转移到国家控制的工业部门,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另一方面,上述政策也是为了防止市场自由发展对计划经济的冲击。

事实证明,上述这些政策是失败的。它不但限制了工业化的进程,也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率,从而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由于存在这些政策和制度的限制,因此尽管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潜在剩余劳动力,但改革前非农产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是十分有限的。社队企业在少数地区的较好发展主要得益于在某些方面对上述限制的突破。

自经济改革以来,上述这些限制逐渐地被放松或者取消,从而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规

模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20年间,大约1亿农业劳动力进入了乡镇企业,使该部门的就业人数超过了国有经济部门。这显然是导致乡镇企业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与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居民储蓄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非农产业,此外还有在国有部门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也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转移,与制度障碍的消除是分不开的。

上述这些体制或政策因素对劳动力在农村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特别是农业与乡镇企业部门之间)流动所造成的障碍,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制度成本”,因为它导致了要素流动的不充分,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首先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约束在当时效率极低的农业部门,受日益下降的人均土地面积制约,劳动的边际收益几近于零,对国民经济几乎形不成贡献。受此影响,所有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进步都难以进行,因而资本的配置效率也无法提高。由于制度变革,这些生产要素通过重新配置转化成为有效的资源,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我们可以把这种由于制度变革(即“制度成本”的下降)所引起的资源在部门

之间的重新配置,从而对乡镇企业部门增长的加速,定义为制度变革对该部门增长的贡献。

上述这种“制度成本”虽然随处可见,但很难直接度量。如何考察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经济学中并无完整的分析框架可供借鉴。

经济学理论指出,在充分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要素在部门之间流动是由要素在各部门间的边际生产率差异所导致。生产要素总是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向较高的部门,并通过流动反过来缩小这种差异,最终使部门间的要素边际生产率趋于均等。但在存在制度障碍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受阻,部门间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差异就会长期保持。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用模型来表现在存在制度成本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与农业两个部门之间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制度成本变动与劳动力在两个部门间再配置的关系;并以实际数据代入模型,通过计量分析估算制度成本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同时,根据计量分析所取得的各项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包括制度变革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对乡镇企业部门增长的贡献。

上述模型主要关注制度障碍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但需要说明,事实上即使不存在对资本流动的制度障碍,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也会影响资本在部门之间的配置。当制度变革减少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的时候,“制度成本”趋于缩小,不仅会直接引起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而且这种重新配置还会改变资本在部门间的相对边际生产率,进而引起资本向非农产业的流动。这种资本流动会延缓边际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从而会加强劳动力流动的力度。这两个因素的相互反馈会使制度变革对乡镇企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强化。因此部门的资本存量也应当看作是受制度因素影响的内生变量。在模型中,作者不但把两部门的劳动力变量,同时也把两部门的资本变量内生化,从而将这种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包括在内,以避免低估制度变革因素对乡镇企业增长的影响。

模型由下列关系式组成。

乡镇企业部门(近似看作农村非农产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33 事实上制度变革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例如引入竞争机制会促使企业提高其微观组织效率,从而加速经济增长。为了分析方便,这后一方面的贡献在本文中将和技术进步一起共同看作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但不定义为制度贡献。

拉斯生产函数):

Y1=A1(t)K1αL1β 1

21(1) iY2=A2(t)K2α L2βDγeη 2(2)

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约束:

L1+L2=L

K1+K2=K (3) (4) 上式中Yi (i=1, 2,分别代表乡镇企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是两部门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出,Ki是两部门资本存量,Li是两部门的劳动供给,以上6个变量为内生变量。D是耕地面积,i是耕地灌溉率(灌溉面积/总耕地面积),L和K分别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整个农村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总和,Ai(t)反映两部门的初始年份(1980年)综合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提高的速率,e是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援引Solow模型的方式,设Ai(t)=Ai(1980)e。其中gi是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t是时间序列变量(time trend),在1980-92时间段中t的取值是 (t=0, 1, …12)。式中的αi,βi, γ, η 分别是资本、劳动、耕地和耕地灌溉率的系数。

两部门的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分别为

MPLi=∂(PiYi)/∂Li=βiPiYi/Li 和

MPKi=∂(PiYi)/∂Ki=αiPiYi/Ki 。

因此两部门间劳动和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函数为:

β1P1Y1/L1=BL(t)β2P2Y2/L2

α1P1Y1/K1=BK(t)α2P2Y2/K2

即:

BL =MPL1/MPL2;BK =MPK1/MPK2。

在不存在妨碍劳动力和资本转移的制度障碍时,MPL1和MPL2,以及MPK1和MPK2分别趋于相等,使BL=1,BK=1。因此如果持续存在BL>1,则表示存在着限制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制度障碍。BL的取值下降或上升反映这一制度成本减小或增加的趋势。为了分析这一趋势,BL采取下列形式:BL(t)=BL(1980)eL。这里gL表示BL 随时间的变化率。BK(t)采取的形式

(1)取得生产函数的各项参数;(2)发现BL和BK与BL(t)类似。模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的大小和变化趋势,以反映制度变革对要素在部门间转移的影响,并以此推导出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需强调说明,本文所定义的制度变革对乡镇企业增长的影响,是特指制度变革通过部门间资源重新配置而对增长产生的影响。制度变革还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或个体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对增长作出贡献。这后一种效应已被全要素生产率Ai的变化率gi所包括。

。而鉴于我们在常规条件下,gi所反映的生产率变动代表技术进步的速度(见Solow1956)

所考察的特定环境,它们除了反映技术进步的影响外,同时也会包括制度变革对企业组织效率或生产者积极性的影响。例如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促进。可惜由于缺gtgit(5) (6) 公式(5)、(6)中的BL和BK分别是两部门间劳动边际生产率之比和资本边际生产率之比。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kuaisuchuangye/3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