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十个效益不错的农村加工厂致富项目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农村创业】

十个效益不错的农村加工厂致富项目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一篇

  俗话说得好“打工不如创业”,尤其是对于农民朋友而言,在城里的打拼生活岂能用艰辛二字就可形容的。

  在农村创业,第一要做农产品的种植,比如药材,水果,蔬菜等;

  第二做农产品的加工,比如做个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的蔬菜,比如种植食用菌带加工;

  第三做养殖业,也就是立体养殖,养鱼,鸡,鸭,猪,牛,蝎子,黄鳝等。

  补充一点:

  一、要适合自己。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应尽量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经验、兴趣、特长能挂得上钩的项目。

  二、要看准所选项目或产品市场前景。

  对于创业者来说要多考察当地市场。对所发展项目要有直观的利润。有些产品需求很大,但成本高、利润低,忙活一阵只赚个吆喝的大有人在。

  三、要从实际出发,不贪大求全。

  瞄准某个项目时最好适量介入,以较少的投资来了解认识市场,等到自认为有把握时,再大量投入,放手一搏。

  四、要尽量选择潜力较大的项目来发展。

  选择项目不要人云亦云,尽挑一些目前最流行最赚钱的行业,没有经过任何评估,就一头栽入。要知道,那些行业往往市场已饱和,就算还有一点空间,利润也不如早期大。

  五、要周密考察和科学取舍。

  当今,各种信息充斥每个角落,许多人都是根据信息来选择项目的。所以,我们对信息一定要重考察、善分析,没有经实地考察和对现有的用户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千万不要轻易投资。重考察,要一看信息发布者的公司实力和信誉,当然少不了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了解情况:二要看项目成熟度,有无设备、服务情况如何,能不能马上生产上市等;三要看目前此项目的实际实施者在全国有多少,经营情况如何等。

  六、要做到三个"万万不可"。

  有项目实施过程中,万万不可先交钱后办事,不要拿着自己的辛苦钱,仅凭一纸合同或协议,就轻易付给对方;万万不可轻信对方的许诺,在签订合同时就应留一手,以防止对方有意违约给自己带来损失;万万不可求富心切,专门挑选轻而易举就能赚大钱的项目去干,越具有诱惑力的项目,往往风险也越大。

  今天创业第一步网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十个农村小型加工厂致富项目。投资小回本更快,是现在非常受投资者欢迎的一种创业方式。

  一、编制制品加工厂

  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棒皮、桑柳条等自然资源,组织剩余劳力,编织门帘、坐垫、床垫、茶盘等手工艺品、小生活用品,是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能够小本换大利。

  案例:

  “俺在金梅工艺品厂编织纸绳草帽、餐垫等,忙活一天至少能收入40多元,比在家闲着没事干强多了。”红花镇孙塘村计生模范户蒋秀霞如是说。像蒋大姐这样茶余饭后编织草帽创收的中青年妇女,在该村不下60人。编织草帽是孙塘村农村媳妇的拿手绝活,通过镇村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牵头,这一手绝活成了农家妇女的创收致富“新门路”。

  近几年,孙塘村很多的农村家庭丈夫在外地务工,这些“留守家庭”妇女就从事草帽、餐垫等工艺品编织增收致富。过去,该村好多中青年妇女闲来无事,串门子、拉家常,有的甚至染上了打牌赌博的恶习,造成家庭不和。看到这些情况,村计生协会筹资30余万元,创办了“金梅工艺品编织厂”,想办法把村上闲散妇女组织起来做工艺品编织活,自此,“金梅工艺品编织厂”成了该村“留守家庭”妇女致富创收的好去处,家庭主妇周怀凤、谢亚伟、谢春菊等一年编织纸绳草帽、餐垫等工艺品的收入就达1.5万多元,成为村里草帽编织能手、致富女强人。

  二、豆制品加工厂

  豆制品是人们每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所以豆腐坊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投资3万元,租一间30平米的门面房,购置相应的设备。要求原料卫生,制作环境好,实行阳光操作。

  利用大豆加工水豆腐、豆腐丝、豆腐皮、豆腐干、臭豆腐、豆腐乳等,也可用绿豆加工粉条、粉皮、粉丝、绿豆糕等。豆制品加工投资少,技术简单,一学就会,豆渣还能养猪和喂牛。

  案例:

  忻州市禹王豆制品加工厂就是在结合当地传统制作风味与现代先进的生产工艺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豆制品生产加工厂。

  1995年的西张乡还没有诞生出这个企业,当时的张建峰还是以小作坊的形式生产加工豆腐干。2005年张建峰在多年的小作坊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建成了自己的工厂并在2008年5月份正式投产。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今日的忻州市禹王豆制品加工厂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欣欣向荣,蓬勃奋进。今年的张建峰正在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技术的带动,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张建峰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今年的扩建进程中,他投资250万元从中国最大的豆制品机械厂定制现代先进的设备。新的厂房设备预计在今年年底可以投产。届时忻州市禹王豆制品加工厂占地规模将达到4000余平米,新进设备又将极大地提高豆制品的产量,一个崭新的豆制品厂将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新的禹王豆制品厂不仅给张建峰个人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风景,而且解决了村里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了东张村及周边农村的种植业和运输业,极大地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水生花卉的栽培

  水生花卉的盆花市场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提高正逐渐形成,园林工程的园林造景和水体绿化对水生花卉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所以此项目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另外水生花卉喜光,喜温,耐湿,病虫害少,繁殖系数高,栽培管理粗放,栽培工作量小,生产成本低,管理简单,一次引种当年就能见效,适合女性创业。

  案例:

  用水生花卉来改善河道水质和美化环境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抓住这个商机,宝坻区口东镇西李各庄村的村民孙德鸿靠着种植水生花卉成功致富。

  记者一走进孙德鸿的种植园内,就看到大片姹紫嫣红的荷花、千姿百态的千屈菜,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水生花卉品种。孙德鸿告诉记者,他最初是因为特别喜欢荷花才开始种植水生花卉的,平时自己也喜欢研究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这里既是他的种植园也是他的实验室,“业余我也搞点科研,有的东西快濒临灭绝了,像大芦、泽兰等等好多呢,十几个品种,我都把他们保护起来,这样有一百四十多个品种,有销量的有市场需求的是40多个品种吧。”

  经过多年种植经验的积累,孙德鸿已经成了水生花卉种植的专家,周边市场也都认可了他种植的花卉,今年市区几个公园就在他这里定了100多万元的水生花卉。虽然市场拓宽了,但是仅靠自己种植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孙德鸿又成立了一个水生花卉种植的专业合作社,带着周边村里的村民共同种植水生花卉。

  四、农产品加工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却较落后,农产品深加工占农产品总产量的不到12%。以玉米为例,美国深加工玉米占到玉米加工量的20%以上,品种超过2000个,而我国玉米深加工量不足玉米总产量的9%,品种只有100多种。

  以玉米加工举例:目前玉米加工主要是酒精、淀粉、饲料等,现在都处在产能过剩阶段,而且吉林省粮食转化率仅在38%左右,其中玉米转化率在42%左右(不包括饲料加工)。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转化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我国只有0.38元,吉林省为0.5元。

  有资料显示:玉米经过二次加工,可增值5-10倍,经过三次加工,可增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目前,发达国家已有玉米深加工产品近3000种,吉林省不到20种,大部分还只是深加工的初级产品或二级产品。

  案例:

  1月18日,代县金九州农产品公司员工正为水果玉米检验装箱。代县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套种苦菜、水果玉米、小白菜3000余亩,使1000多农户增收致富。

  五、花卉育苗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是近几年林农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为活跃的产业,也是城乡绿化美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特别是一些名贵花卉如月季、兰花、牡丹、腊梅等,投放不高,技术并不复杂,种植效益却不低。在农村可用充分利用现有田地和人力,收入不菲。

  案例:

  放弃打工 回乡种植高端花卉

  “这些年,我一直在广东、深圳等城市里打工,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那种滋味只有我自个儿知道”,26岁的湖北大冶大箕铺镇小箕铺村85后小伙李细文说,其实,他一直想带着老婆回乡自主创业,但苦于一直没找到什么好的致富路子,回乡的念头他只是想想而已,也不敢“轻举妄动”。

  李名付与李细文是同一个湾子的人,他们儿时更是一对要好的伙伴。这些年,李名付一直在大冶的花卉市场搞鲜花批发生意——按季节不同,从云南昆明、北京等地空运回来一些销量好的花卉,再卖给大冶的一些花店老板,赚点儿中间差价。

  “以前6块钱买来的花,我倒一手最多赚2块。现在只要种个几毛钱的苗子,等长成型了再卖能净赚5元。何乐而不为?”今年春节,李名付打电话给李细文,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我当时就心动了,决定回乡跟他一起搞花卉种植。”李细文回忆道,今年3月份,他投资了40多万元来打造他的花卉基地。他选择鑫东生态园旁边的一片荒芜多年的、20多亩的田地,按一年400元/亩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养殖网:

  虽说李细文从小喜爱养花种草,但对于种植花卉大棚来说,他还是个“门外汉”。“当时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大棚该咋盖。”李细文说,就这么学着把大棚建起来了,可农户们的大棚是用来种菜的,种花还待考究。于是,他的大棚不但没保本,还倒贴了好几万元。

  除了大棚盖得有些偏差,在选购花苗及后期养护上,也让李细文头痛不已。“香水百合市场价格贵,但也是最不好养的。当初,由于对它的生活习性不了解,我一个大棚里的百合根系开始腐烂,最后只得将腐烂的花苗全部扔掉。”李细文说,有了那次沉痛教训后,他对那些花卉的种植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恶补”,他从整地、施肥、移栽开始学起,了解到各种花卉的生长不同特性,掌握了给花施肥、打药、喷水等技术。现在谈起他的养花经,他已是一个行家了。

  “今年9月份开始,我种植的花卉已陆续上市了。”李细文告诉记者,他种植的那四种花卉,现在不但销往大冶、黄石的花卉市场,其中像西伯利亚、索邦两个品种的百合目前是市场上最主要的,销路最好的品种,已经销到武汉花卉市场去了。“九、十月的销售额在1万元以上,11月份由于百合的上市,其销售额达到了两万元。初步估算,只要管理得好,年收入十几万元没问题。”

  

2010年农村致富项目:深加工致富案例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二篇

  大笤帚往家“扫”美元

  在河北乐亭县前黑村永平大笤帚加工厂的车间里,蒸汽氤氲,被蒸煮过的高粱苗子散发出略带甜味的秸秆清香。前黑村是传统的大笤帚生产专业村,以前都是一家一户地分散加工,外形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县采购站来收购时,很多大笤帚达不到出口要求,因此整体效益一直不高。后来,村民张永平等三人分别成立了三个大笤帚加工厂,进行集中规模生产,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几个村的1200多人从事这项产业。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的无序竞争和恶意压价等行为,2006年,该村成立了大笤帚协会,负责进料、加工、销售的“三统一”。该村的大笤帚生产还取得了自营出口权,在销售环节上取得了主动。协会通过互联网直接与韩国、意大利、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联系,按样加工。
  目前,该村可生产10多类不同花色品种的大笤帚,每隔五天左右就用集装箱货运车将产品运至天津等港口外销。现在每把大笤帚的价格由过去的40美分升至60美分,每年可创外汇260万美元。在永平大笤帚加工厂,有很多是夫妻搭档联手加工。手快的每天能加工200把大笤帚,每把挣五毛。大笤帚生产的工艺很复杂,从分拣、破苗、熏蒸、捆扎、拦线、上色、晾晒、打包,各个工序都不可缺少,这样不同年龄不同手艺的人都有用武之地,全村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把笤帚,人人可从中取利。(3月17日第八版)

  废木料加工粘板

  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西杨村的村前村后,一堆堆废木料堆得像小山。几年前,村民张玉良看到村里的废木料加工厂生意十分红火,就开始在周边村收购废木料,卖给村里的板条厂。在和前来收购板条的外地人攀谈中,张玉良了解到,废木料被解成板条后,卖到河北、山东等地,先粘成面积约2平方米的木板,再经过加压、覆膜等程序,制成高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张玉良抓住商机,办起了粘板厂,赚了不少钱。在西杨村的影响下,当地从事废木料加工业的村扩展到10余个,形成了采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带动近千名群众走上了致富路。(2月9日第八版)

  年产牡丹画8万幅

  河南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的农民画家郭泰森正忙着创作高水平的牡丹画,力争卖个好价钱。该村像郭泰森这样的农民画家有100多人,他们年创作各种牡丹画作品8万多幅,销售收入可达500多万元。
  该村的“农民牡丹画”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初以郭泰安为代表的几位农民牡丹画爱好者把画拿到市场上出售,结果收入不错。于是,有绘画基础的20多名农民脱颖而出。牡丹画大部分销往各地旅游精品商店,有的还被外国游客收藏。近年,孟津县扶植建立起100多个农民牡丹画创作室,初步打造成了集牡丹画院、牡丹画创作室、牡丹画代销点、销售作画材料专业门店等为一体的农民画产业一条街,形成了农民牡丹画创作、装裱、包装、销售等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基地,涌现出绘画爱好者300多人,其中专业绘画人员100多人,被国家、省、市、县画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的20多名。(5月2日第五版)

  研制收获机掘出药财路

  山西省襄汾县有个中药材收获服务队,该队收获机的发明者乔凤鸣和当地的农机大户田同兴将中药材收获机具的研制、革新与推广、作业巧妙结合,不仅终结了人工收获药材费时、费力、费钱的历史,还把收获机驶向宁夏、青海、陕西、河南、北京等地,闯出了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乔凤鸣曾在农机部门干了20余年,成功地研制出薯类收获机。随着农民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地黄,地黄收获的难题又横在乔凤鸣面前。地黄和红薯均为地下根状作物,但因地黄入土较深,人均每天仅能收获0.1亩药材。于是,老乔在薯类收获机的基础上改制出样机,反复试验,五年后研制出第一代药材收获机———万能地黄收获机。
  田同兴是襄汾县南贾镇的农民,曾经在工厂做锻工。他曾经借款买拖拉机为村民耕地,第一年就赔了一万多元。田同兴又买了新车,购回旋耕耙、旋耕犁、大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农具。1996年,他与乔凤鸣联系后购买了襄汾县第一台薯类收获机,推广机械化薯类收获技术。目前,田同兴有大型拖拉机10余台、中药材收获机8台,常年带领附近农民远赴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中药材收获作业。
  后来,有人请田同兴收获甘草,可由于甘草离地表更深,现有的收获机无法作业。田同兴和乔凤鸣在2009年春节后研制成功第五代收获机,除了可收获红薯、土豆、花生外,还能收获各类药材,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7月20日第八版)

  种高粱扎扫帚

  最近,新疆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博斯塘村按照合同,把最后一批扫帚发给乌鲁木齐市一家日杂公司,创造了上千万元的产值。村民艾则孜·克然木一家10口人,过去只种6亩多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由于他9岁时就学会了扎扫把,现在不到10分钟就能扎成一把扫帚。艾则孜·克然木已扎了十几年扫把,现在又做经纪人,家里年收入近5万元。他活儿忙时雇村民帮忙,雇来的村民每天可以扎60多把,也增加了这些村民的收入。
  博斯塘村人均土地不到1.5亩。村干部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市场的扫帚需求量大,而且扫帚制作工艺简单,村民都可制作;利用田埂、路边上的空地种高粱,可以用高粱籽当粗粮,用高粱穗秆扎扫帚。在村干部的引导下,现在全村700户中有500户村民种高粱、扎扫帚。由于他们扎的扫帚质量好,结实耐用,订单接连不断,年生产扫帚超过200万把,产品销往新疆各地,户均从扎扫把中获得收入4000元以上。(6月22日第八版)

  头发收购取代皮毛加工

  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里的集市上经常有人来剪头发,但在这里剪头发一般不用花钱,而且还能挣钱。人口不到6万的庙岔镇交通便利,做头发生意的人竟有1万多,每年的交易额达3.5亿元。这里曾是有名的皮都,但2000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加工厂纷纷倒闭,头发渐渐取代了皮毛。韩学礼每天在集市上收购头发,一年能收购100多吨头发,利润达50多万元。现在,该镇头发收购商已有200多个,成了全国最大的头发集散地之一,一年交易额达3.5亿元。(12月7日第八版)

  刘汉侠风筝销欧美

  “我正在做的这批风筝是要出口日本的,一共6万个。在我们村,现在有30多家这样的制作点。”3月30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第什里村,刘汉侠大妈高兴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当地全民创业热潮带动下,刘汉侠夫妇开始做风筝。由于加工质量好,产品样式多,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为扩大生产规模,他们带动起周边村民从事风筝加工,逐渐形成了集制架、裱糊、组装、绘制等工艺流程于一体的生产线。如今,第什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风筝生产、加工、销售特色产业专业村。据统计,该村现有加工点30余家,从业人员700余人,年收入280万余元。风筝制作还覆盖到周边两个乡镇,十多个村街,带动农户500余家,年产量达350万个以上,销售额达1500万余元。这里生产的风筝种类有硬翅类、软翅类、串类、扳子类等10多个类别200多个品种,具有做工精细、色彩艳丽、起飞性好等优点,占有北京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同时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5月2日第六版)

  绿茵场有俺缝的足球

  往年开春之后,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东沙河村村民在忙完地里的活计后,就靠打扑克、聊家常打发闲暇时光。今年则不同了,村里的妇女、老人在家缝足球。
  原来,今年春节过后,村里与天津某足球加工公司签订了加工合同,村里将长期为其缝制足球。凡是缝制足球的村民,村里都会为他们每人发放一张图纸、一个足球片夹板,还有32块足球片。每个人要按照图纸将32块足球片全部缝制完毕,最终完成一个足球外壳。快的一天能缝四五个,缝一个平均能赚11块钱。2月13日,当第一批足球材料运到村委大院时,10余名村民率先报名把货拉到家中。村委会主任周良善说,他准备联系更多的“营生”,让村民“坐家就业”。(3月31日第八版)

  

新农村案例分析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三篇

(1)日本爱知县足助乡——利用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策略)

爱知县足助乡距离丰田市20公里,名古屋1小时车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村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工人,村庄出现了人走楼空的现象。

为振兴足助乡的复兴,村民开展了“地域文化的创造”、“地域产业的振兴”、“建造乡镇型的观光”等各种活动来振兴家乡的复兴。

1) 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观光

利用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发挥文化传统特色。成立观光协会,整理山、林、溪、桥等景观资源,建设观光亭、休息平台、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完善停车场、建设演出舞台,木质小木屋等。设立山村特色饮食店。

2) 修复自然农田景观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许多小块田整合为大田地,整修道路实现机械化作业,形成单纯自然的现代化农村生产景观。

3) 保存乡镇传统老街

成立“足助街道保护协会”,提出科学可行的开发办法。如,沿街的老建筑立面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老形态,内部功能及结构可以自由改造。建筑色彩和材料的运用要具有当地特色。

4) 传承山野文化

创立民艺博物馆,开设扎染工艺、草木染工艺、织布工艺、木屐工艺等表演制作内容,并结合商品现场销售。

5) 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开发农业蔬菜花圃园;建设“百年草”老人福利院;邀请各个国家的民间特色表演。

(2)日本北海道富良野——转变种植结构,拓展农企合作模式(产业)

1) 转变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1974年富良野农协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已不是种植大米的时代了”。村民由原来的单种水稻转型扩充为种植花卉以及蔬果类,洋葱、土豆、胡萝卜、包菜、土豆、香草等。由于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销路迅速打开,收益上升显著,到1998年农协的蔬菜销售额已达到190亿。

2) 公司+农户模式

成立了葡萄果树研究所和葡萄酒厂、葡萄果汁加工厂,一可以延长果品供应期,二可解决滞销水果的保藏问题。1982年他们的葡萄酒产品参加了“国际第20届食品审查会”,获得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的金奖。

除此之外,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企业对口挂钩的案例也很多。种植中草药与日本大正制药公司联手;亚麻与制麻公司的制线工场联手,蔬菜与出口贸易公司。形成了企业保农业,农业供企业的发展模式。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3)韩国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以“奇”为突破口,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定位)

周末农场型: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 “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为例:大酱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的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学,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同时节省资本、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以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浓郁的同时迎合了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

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配合这样的理念,开展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

2015互联网+农村电商市场及成功案例分析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四篇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农村扶贫案例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五篇

积极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起步

山东财经大学驻鄄城左营乡工作组案例

“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工作的重点,作为留任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山东财经大学的三位同志,在推进各项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继续以促脱贫为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顺利起步,发展适宜的加工项目,实现盈利,从而提高村民收入。

1、基本情况。

帮扶村是位于黄河滩区的普通平原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经济比较薄弱。经过努力,目前村里的水利设施、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人均耕地不多,村民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种植,靠种地的收入基本稳定,谈不上以此致富。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变迁对农村的影响显而易见,很多农村成为空心村,帮扶村也不例外,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者经商,这也构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如何提高群众的收入就成了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

2、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按照最初的想法,如果能够引进一个投资项目,应该很快就能大幅度提高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为此,工作组和乡领导沟通后,一起远赴威海招商引资,希望能够引进一个纺织厂的项目。虽然我们有足够才诚意,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再投资有很多考虑因素,最终没有洽谈成功。大项目没有成功,规模小点的呢?于是我们又积极和临沂一家企业联系,希望能够外包他们的编织项目,如果成功,预计也能解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并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租金等收入。可惜这件事情由于对方不是很看好我们的条件(需要大的仓库存贮原料和成品,也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最后不了了之,没有成功。

连续的挫折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我们组织了讨论会,运用麦肯锡管理方法,细致分析了我们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存在的劣势,李振华组长最后决定就近入手,发挥本地劳动力丰富的优势,避开其他的不利因素,从小项目上着手,争取成功一个作为典型,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提高村民收入的目的。为此,他带领工作组到了相邻的梁山县拳铺镇,拜访镇政府的领导,寻求支持。拳铺镇是工业发达的乡镇,处于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发展阶段,有许多工业制造业企业,也有很多商会组织,在这里我们获得了多方面的信息,也得到了许多帮助。回来后我们就抓紧联系,准备发展小型的服装来料加工。我们先后在济南和潍坊进行了考察洽谈,最后青岛平度的一家外贸企业同意过来考察。同时我们在帮扶的葛庄村联系上了村民葛遵峰,他有意“干一点事业”,同意做服装加工。而且村党支部也很支持他,积极提供各项帮助。在服装加工厂筹建过程中,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资金,这其实也是农村发展小型养殖、种植、加工等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现在各地也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互助,但是有的需要提供苛刻的担保,有的利率偏高,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没有资金,缺乏抗风险能力,许多农民也就被迫外出打工了。为此,我们又联系了当地农村信用社,拜会了农业银行陈晓明副行长,在多方帮助下,最后葛遵峰以厂房做抵押,以较低的利率获得了30万元的资金贷款,使得服装加工厂得以顺利建成。一开始上了42台缝纫机器,在2013年底又添加了12台,离最后100台机器的目标又接近了一步。同时,和外贸公司的合作也很顺利,经过一定的技术培训后,他们对当地妇女做出的服装也很满意,夏天做的牛仔服已经出口到了美国,秋冬天开始加工棉服。目前,服装厂已经实现了稳定运转,帮助解决了40多个妇女的就业,每人每月最少可以拿到1500元的工资,技术熟练的拿到的更多,这样就可以帮助她们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也不用外出打工了,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因此许多妇女愿意来做工。

3、简单体会

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由于大量村民进城务工,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开展“抓党建促脱贫”过程中,需要继承优秀传统,也需要不断创新。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农村妇女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适宜的加工项目,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为此就要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带领大家致富,或者吸引大家投入进来,积极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党支部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他们顺利起步。而我们在帮扶过程中,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奔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总会有所收获。下一步我们决定继续帮助有想法的村民,发展力所能及的养殖项目、种植项目和加工项目等,并利用春节走访群众的机会,和村党支部配合,动员在外地打工而有能力的村民回村创业,实现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015农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六篇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农村电商O2O发展成功模式案例深度分析与发展方案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七篇

公司+农户
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第八篇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是现代农农村加工厂成功案例

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天冠集团原料基地建设看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它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农业是其它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能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业也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料,是我国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进一步发展的源泉。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我国的农业生产存在着多了砍、少了赶、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情况多次反复出现,农民的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履约率底,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

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农产品加工经营者或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农民或待价而沽,或有货难售,各方之间缺少利益连接机制,经济行为随意性很大,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这些制约因素,说明我国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比较脆弱,缺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农业运行机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需要探索一种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

那么,如何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呢?天冠集团原料基地建设的经验表明,“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最好的答案。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分散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对市场变化反映迟钝,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的出路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式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植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把产加销连成一片,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即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近年来在全国蓬勃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它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农业专

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南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前南阳市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产业化经营已显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乘势而上,强力推进,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此,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摆到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用产业化的思路来谋划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来组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产业化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近年来,南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区域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层次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催生了一批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实体,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595家,年销售总收入达130.7亿元,带动农户96.9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41.8%,户均年增收652.7元;农产品交易市场180个,年交易总额82.7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43个,年销售收入12.7亿元。

但是,从总体上看,南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偏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主要表现为: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转化增值能力弱。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尤其是缺乏大个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组织与农民、与生产基地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培育龙头企业的措施不力等。

二、以产业化模式推进天冠集团原料基地建设

2000年,天冠集团成功地开发了燃料乙醇,并于2002年9月16日经国务院办公会批准,成为国家三个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年产5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年需淀粉质原料150多万吨。国内、国外的无数成功案例证明,可靠的原料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为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原料供应问题,2002年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南阳市卧龙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合资成立南阳天冠种业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天冠集团原料基地建设。

原料基地建设是个新生事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对于有着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工业生产企业的天冠集团来说,建立原料基地,开发农业项目,此中困难可以想象。种业公司成立后,对南阳市周边的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高淀粉玉米、甜高梁、脱毒红薯等能源作物作物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种植,经过几年实践,已确定脱毒红薯作为目前主要的原料作物进行推广种植。

南阳是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大市,全市有1300多万亩耕地,尤其是有500多万亩岗丘、坡地。天冠集团对原料作物的巨大需求为各地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脱毒红薯是对传统的红薯品种采用植物脱毒、植物克隆以及种苗快繁等高科技手段培育出的系列红薯品种,这些品种不但产量增长在30%以上,而且品质提高、抗性增强。正常管理条件下,脱毒红薯的亩产量2500-3000公斤,亩产值约1000多元,与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近几年的推广,深受群众欢迎,尤其是受到一些基础设施较差的岗丘地区群众的欢迎,种植积极性异常高涨。两年时间里,仅南阳市卧龙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推广的面积就达十多万亩,带动农户约七八万户,为群众增加收益约2千多万元,经济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按照50万吨燃料乙醇的生产需求,需要约300万亩的原料基地,可见天冠集团原料基地建设是目前南阳市最大农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将极大地促进南阳农业产业化步伐。

在确定了以脱毒红薯为主要原料作物后,怎样建立基地就成了主要问题。在基地的建设形式上,种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方式建设,以乡镇为单元,培养种植大户,给种植大户资金、技术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通过其示范带动零散农户提高其种植积极性,最终实现基地的大规模发展。近年来,在邓州、镇平、唐河、卧龙、淅川、社旗等县市区都尝试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在产业化组织模式上天冠集团进行了多种探索:

第一,以乡镇为基点的合作方式。乡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它有一定的独立性,作物种植相对比较集中,容易产生规模效益,而且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整合运作就在乡镇一级,这与天冠集团发展原料基地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邓州市的夏集乡是这种方式的典型,该相位与邓州市北15公里处,北临镇平县,交通便利,焦枝铁路、207国道穿境而过,地域面积144平方公里,11.86万亩,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红薯、烟叶、辣椒是该乡的支柱产业。经过经多次调研,并由集团主要领导实地考察,使该乡成为集团原料基地建设的试点乡。在整个项目的组织上,由乡党委书记张绍方亲自挂帅,成立了脱毒红薯生产领导小组,下达年度脱毒红薯生产计划。在资金上,一方面挖掘本乡潜力,兴建了薯品加工厂;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从市扶贫开发资金中争取到财政贴息贷款160万,由天冠集团提供担保,用于种苗繁育、大户扶持及种薯窖、收购网点建设。同时种业公司有关人员,积极协助制定生产方案、联系组织优良脱毒红薯品种、建设标准化种苗圃以及产品回收和初加工工作等,积累了一定的基地建设经验。

第二,以专业大户为基点的合作模式。利用这种模式进行基地建设,最大优点是整个生产经营的可控性强,并且可以实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这几年,天冠集团发展的专业大户有潦河镇的奇源淀粉厂的刘奇,镇平卢医的郭丰武及蒲山的魏新田等种植、加工大户。奇源淀粉厂的生产经验为以后天冠集团收购鲜红薯进行乙醇生产奠定了基础。目前,天冠集团已发展种植大户约40户,发展种植面积1000多亩。对周边的农户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第三,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合作模式。国家推行农业合作社以来,天冠集团也在南阳开始了新的探索。方城县独树镇汪庄村地处山区丘陵,是一个典型贫困村,近几年,当地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业,需要薯秧饲料,然而,红薯销路成为一大难题。经过接触,天冠集团鼓励当地成立了绿源合作社,以入股的形式吸纳群众的分散土地,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实行机械化耕作,建立起了天冠原料基地,社员群众不但能够拿到土地入股分红,还能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劳动报酬。

鲜薯收获季节性强,不易保存,难以达到工厂连续性生产的要求。随着红薯初加工及综合开发技术的突破,公司化组织形式必将成为原料基地建设的主导。

基地建设的具体模式只是手段,不管采用什么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基地建立扎实、稳固,发挥其为天冠集团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目的,同时也要起到使基地农民增加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等客观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天冠集团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基地县市区已发展脱毒红薯80多万亩,带动百万农民从事原料薯生产,仅此一项,农民可增加收入2亿元,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

三、“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冠集团原料基地的建设探索了一条“公司 +基地 +农户”这样一个工农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工业推动农业的具体表现,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行模式的特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通过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进行带动,使农民直接

参与市场活动,从而真正得利实惠。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这样,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使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得到有效地结合。

“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行模式,更加明确了主导产业,便于实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形式。明确主导产业,就能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实行区域布局,就可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通过龙头带动,可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集信息、科研、加工、运销、服务于一体,带动广大农民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发展规模经营,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大规模、大批量地组织生产和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实现最佳效益。

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行模式,企业必须以订单农业的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公司与农户、生产基地的连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双方本着“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起“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实行一体化经营,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行模式,使龙头企业把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到企业的经营体内,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使农民直接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在带动农业发展的同时,龙头企业自身也从中得到了发展壮大。

农业的根本出路不仅在机械化,农业的根本出路更在产业化,而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公司 +基地 +农户”。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kuaisuchuangye/3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