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专题

尼鳅孵化 唐思军养泥鳅:怎样帮助泥鳅孵化繁殖?,[科技苑视频]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专题】

唐思军养泥鳅:怎样帮助泥鳅孵化繁殖? [科技苑视频]
尼鳅孵化 第一篇


  [科技苑]帮助泥鳅去孵化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科技苑官网
 
  ■科技苑视频同步解说词://致富经www.nczfj.com //
  
  (同期声)
 
  小伙子,这里面养的是什么呀?
 
  全是种鳅
 
  这总共有多少啊?
 
  一共有300多口网箱,这一个网箱里面有30多斤种鳅。
 
  (主持人)刚才看到的那位小伙子叫唐思军,是搞泥鳅繁育的。在前不久的节目中,我们曾介绍过他给泥鳅催产的事儿。今天要说的是他帮泥鳅孵化的事儿。给泥鳅催产、帮泥鳅孵化是人工繁育泥鳅过程中最关键的两步。第一步就是通过注射催产激素,让性发育到一定成度的泥鳅,集中在同一段时间内产卵,可这产下来的卵得怎么才能把它们集中起来,孵化出更多的小泥鳅呢?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
 
  要想掌握人工孵化泥鳅的门道,就得先了解泥鳅在自然环境下是怎么孵化的。
 
  这泥鳅也是鱼,所以它和普通鱼类一样属于卵生,雌雄亲鱼排卵、排精是在水中同步进行的。在繁殖的季节,也就是4—9月份的时候,成熟的泥鳅,会将自己的卵产在水草上面进行孵化。
 
  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泥鳅养殖户唐思军:
 
  (采访)泥鳅的卵它是一种沉性卵粒,产了之后沉在水底,而且它具有一种微微的很弱的粘性。
 
  专业的说,泥鳅的卵属于微粘性的沉性卵。这种卵的特性就是卵膜微微有一些粘性,遇水会粘附在水草、木桩或岩石等附着物上,所以在自然环境下泥鳅会选择水草当鱼巢来孵化自己的宝宝。但是由于卵粒的粘附性不大,附着力不强,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卵粒很容易从附着物上脱掉落到水底。这些是放大后的是泥鳅卵,它们实际的直径只有0.8毫米左右,像这种就属于受精卵,几乎完全透明,在22—26度的水温中,只需要30多个小时,它们就会变成小泥鳅苗,但是它们要在3天以后才能游动,这就是泥鳅自然孵化的特性。
 
  可是在自然环境中,因为受到天气、水温、天敌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泥鳅的自然孵化率是非常低的,只有20%--30%。而人工繁育就不同了。
 
  (采访)小唐:像现在的话,我们的孵化率在80%到90%,那么成活率就是在80%以上。
 
  泥鳅卵的孵化率达到了80—90%,这可是小唐摸索了两年多得到的成果。因为泥鳅的人工繁育是近两年才开始,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作为初养者的小唐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拿收集卵粒来说吧,他就走了不少弯路。
 
  (采访)小唐:最初采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小池里面放上一部分干净的水草,让种鳅把卵粒产在水草上,那么产了之后,我们再到其它小池里面去孵化。
 
  在自然环境里,泥鳅习惯把水草当成鱼巢,所以仿自然人工人工繁殖的时候就得给它们提供这种条件。小唐用的是消毒之后的水葫芦,水葫芦的根须比较多,当种鳅们在上面产卵受精的时候,卵粒可以比较集中的错落分布在根须上。这样人工收集卵粒就比较方便了。但是这些收集起来的卵粒,必须移到另外的池子里单独孵化,这是一种常见的仿自然人工孵化方式。可实际操作之后,小唐发现这种方法并不理想。
 
  (采访)小唐:卵粒和种鳅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把卵粒损失掉,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碰坏卵粒这种情况。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泥鳅的产卵特性。泥鳅属于多次产卵类型的的鱼类。在一个产卵期每尾雌泥鳅可以产3000-5000粒卵。但是这些卵要分10几次产出,一般来说每次产200—300粒卵,可这一棵水葫芦最多能收集300—400粒卵。这就意味着,泥鳅产卵期间,工作人员得仔细观察,一旦发现鱼巢附着的卵比较多的时侯,就得及时更换新的鱼巢继续收卵。如此一来很多卵粒就会从水草上滑落到池底,对于掉到池底的卵来说成活率是很低的。 
 
帮助泥鳅去孵化繁殖  (采访)小唐:这个水草在操作过程中要掉下一部分根须,那么这个根须掉到水里面之后,卵粒就出现死亡就污染水质,泥鳅对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但是小苗在孵化的过程中呢,对这个水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自然环境中,泥鳅喜欢生活在稻田、湖泊、池塘等潜水水域中,只要水质肥沃,没有污染,就能满足他们生存的需求,可是这些卵也就是它们的孩子不行,娇气的很,对水质要求很高。
 
  (采访)小唐:要求是清水而且没有其它的异味,水质要求要高一点。
 
  就是说水体的透明度要高,像井水、自来水、地下水都可以用来孵化卵粒,但ph值应在6、5-7,水体中不能有污染物。可话又说回来,这些知识小唐都懂,为了不让水质有污染,这孵化池使用之前,他都会用进行消毒,用来收集卵粒的这些水葫芦也都是消毒之后再使用,为什么它们的根须掉到池底还会污染水源,造成卵粒的死亡呢?
 
  (采访)小唐:因为卵粒要出小苗的时候,有一个微弱的力,会动,那么这个时候根须和卵粒搅在一起,卵粒动不了,最终导致那个小苗出不来。

 

  

泥鳅人工孵化,如何帮助泥鳅去孵化?
尼鳅孵化 第二篇

  帮助泥鳅去孵化(2009.7.23)

  (同期声)

  小伙子,这里面养的是什么呀?

  全是种鳅

  这总共有多少啊?

  一共有300多口网箱,这一个网箱里面有30多斤种鳅。

  (主持人)刚才看到的那位小伙子叫唐思军,是搞泥鳅繁育的。在前不久的节目中,我们曾介绍过他给泥鳅催产的事儿。今天要说的是他帮泥鳅孵化的事儿。给泥鳅催产、帮泥鳅孵化是人工繁育泥鳅过程中最关键的两步。第一步就是通过注射催产激素,让性发育到一定成度的泥鳅,集中在同一段时间内产卵,可这产下来的卵得怎么才能把它们集中起来,孵化出更多的小泥鳅呢?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

  要想掌握人工孵化泥鳅的门道,就得先了解泥鳅在自然环境下是怎么孵化的。

  这泥鳅也是鱼,所以它和普通鱼类一样属于卵生,雌雄亲鱼排卵、排精是在水中同步进行的。在繁殖的季节,也就是4—9月份的时候,成熟的泥鳅,会将自己的卵产在水草上面进行孵化。

  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 泥鳅养殖户 唐思军:

  (采访)泥鳅的卵它是一种沉性卵粒,产了之后沉在水底,而且它具有一种微微的很弱的粘性。

  专业的说,泥鳅的卵属于微粘性的沉性卵。这种卵的特性就是卵膜微微有一些粘性,遇水会粘附在水草、木桩或岩石等附着物上,所以在自然环境下泥鳅会选择水草当鱼巢来孵化自己的宝宝。但是由于卵粒的粘附性不大,附着力不强,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卵粒很容易从附着物上脱掉落到水底。 这些是放大后的是泥鳅卵,它们实际的直径只有0.8毫米左右,像这种就属于受精卵,几乎完全透明,在22—26度的水温中,只需要30多个小时,它们就会变成小泥鳅苗,但是它们要在3天以后才能游动,这就是泥鳅自然孵化的特性。

  可是在自然环境中,因为受到天气、水温、天敌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泥鳅的自然孵化率是非常低的,只有20%--30%。 而人工繁育就不同了。

  (采访)小唐:像现在的话,我们的孵化率在80%到90%,那么成活率就是在80%以上。

  泥鳅卵的孵化率达到了80—90%,这可是小唐摸索了两年多得到的成果。因为泥鳅的人工繁育是近两年才开始,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作为初养者的小唐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拿收集卵粒来说吧,他就走了不少弯路。

  (采访)小唐:最初采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小池里面放上一部分干净的水草,让种鳅把卵粒产在水草上,那么产了之后,我们再到其它小池里面去孵化。

  在自然环境里,泥鳅习惯把水草当成鱼巢,所以仿自然人工人工繁殖的时候就得给它们提供这种条件。 小唐用的是消毒之后的水葫芦,水葫芦的根须比较多, 当种鳅们在上面产卵受精的时候,卵粒可以比较集中的错落分布在根须上。这样人工收集卵粒就比较方便了。但是这些收集起来的卵粒,必须移到另外的池子里单独孵化,这是一种常见的仿自然人工孵化方式。可实际操作之后,小唐发现这种方法并不理想。

  (采访)小唐:卵粒和种鳅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把卵粒损失掉,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碰坏卵粒这种情况。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泥鳅的产卵特性。 泥鳅属于多次产卵类型的的鱼类。在一个产卵期每尾雌泥鳅可以产3000-5000粒卵。但是这些卵要分10几次产出,一般来说每次产200—300粒卵,可这一棵水葫芦最多能收集300—400粒卵。这就意味着,泥鳅产卵期间,工作人员得仔细观察,一旦发现鱼巢附着的卵比较多的时侯,就得及时更换新的鱼巢继续收卵。如此一来很多卵 粒就会从水草上滑落到池底,对于掉到池底的卵来说成活率是很低的。

  (采访)小唐:这个水草在操作过程中要掉下一部分根须,那么这个根须掉到水里面之后,卵粒就出现死亡就污染水质,泥鳅对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但是小苗在孵化的过程中呢,对这个水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自然环境中,泥鳅喜欢生活在稻田、湖泊、池塘等潜水水域中,只要水质肥沃,没有污染,就能满足他们生存的需求, 可是这些卵也就是它们的孩子不行,娇气的很,对水质要求很高。

  (采访)小唐:要求是清水而且没有其它的异味,水质要求要高一点。

  就是说水体的透明度要高,像井水、自来水、地下水都可以用来孵化卵粒,但ph值应在6、5-7,水体中不能有污染物。 可话又说回来,这些知识小唐都懂,为了不让水质有污染,这孵化池使用之前,他都会用  进行消毒,用来收集卵粒的这些水葫芦也都是消毒之后再使用,为什么它们的根须掉到池底还会污染水源,造成卵粒的死亡呢?

  (采访)小唐:因为卵粒要出小苗的时候,有一个微弱的力,会动,那么这个时候根须和卵粒搅在一起,卵粒动不了,最终导致那个小苗出不来 。

  这是正在孵化的卵粒,里面的鳅苗要想破膜而出,就得运动,但是这个运动的力量很弱, 在这个时候一旦有污染物覆盖到它们的身上就会成为障碍物, 让它们失去运动的自由,后果就是导致卵粒死亡并污染水体,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这些掉下来的根须对于孵化期间的卵粒来说是很大的隐患。为了免除这些隐患,小唐干脆换了个方法。

  (采访)小唐:后面呢我们就把这个草撤去了,没有用草,直接让泥鳅在池底产卵,这样平铺在池底充氧孵化。

  就是说,不用水草收集卵了,让种鳅直接把卵产在池子里面,等产卵完毕 ,把种鳅收走,让卵粒就呆在原来的池子里进行孵化。这样就解决了水草压迫卵粒从而污染水源的问题。此外,为了给种鳅和它们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孵化条件,小唐还把孵化池改建到了大棚里 。小唐了解到,这种孵化方式简单好操作,鳅苗的孵化率也比较高,所以小唐的信心很大,可是初次尝试的结果并不如意。

  (采访)小唐:开始看着产的卵粒比较多,后来看就不是很多,就比较少了。

  这种现象曾让小唐感到奇怪。明明看见泥鳅产了很多卵,可最后把种鳅捞出来,一合计,卵的数量并不多! 为了搞清事实,他在玻璃缸里搞了一次试验,在观察中,他发现了卵粒丢失的真相。

  (采访)小唐:种鳅它把卵粒给吞吃了。 就是种鳅产卵有早晚,时间上有一个差异,有的早产有的晚产,早产的种鳅产完之后,那么它在这个池子里面会吞食卵粒。

  (主持人)原来丢失的卵粒被种鳅给吞吃了!其实这不难理解, 你想啊,泥鳅在产卵过程中运动量是非常大的,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一旦生产完毕肯定是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但由于种鳅们的生产速度不一样,有快有慢,所以小唐很难及时的把早产的种鳅给捞出来,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采访)小唐:就设计了一个小网在水里面,就是加了一个小网。

  小唐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很实用。 你瞧,用网布把做隔断,种鳅们在可以在网布上面交配、产卵,卵粒可以通过网孔落入池底 。

  (采访)小唐:这个网布网孔选择8—9目的, 那么泥鳅跑不掉,卵粒又可以很轻松掉到池底去。而且边上的网必须要高于水面,不能让种泥鳅掉到 掉到网的下面去了。

  

两种孵化方法对泥鳅孵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尼鳅孵化 第三篇

泥鳅育苗核心技术
尼鳅孵化 第四篇

泥鳅苗育苗技术关键点: 一,需要经常注意用光合细菌调好水质, 二,注意水面需要有一定的浮着的植物让泥鳅小苗避风避浪、遮阴还有歇息的地方!曾经有个搞孵化的朋友结果他泥鳅孵化出来都长到3厘米了,那个时候我们湖北5月天气已经很热了他问我怎么都没有了我去了一看,我说你水位才20厘米深这个水位对泥鳅小苗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你没有给它遮阴和给它歇息的地方,我建议他放点水葫芦或者搭架种点空心菜,后来他的小苗一直长的很好! 三,孵化泥鳅小苗长到寸片最主要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当然是泥鳅小苗的开口饵料问题了!泥鳅的开口饵料和四大家鱼的饵料饲养是不一样的,如果按那个磨黄豆浆或者用鸡蛋黄浆来喂养是不成功的!最佳的开口饵料还是轮虫,水花的成活率95%是不可能的 你说的是池塘培育 就算是专用培育池也很难 你说的鱼粉丰年虫都不是最好的 最好用藻类 BP 或微囊 开口的粒径50μm左右 之后再用轮虫 丰年虫刚刚孵化的是200μm左右 对于泥鳅开口苗也有点大了 有益菌是会有增强体质的效果 但是对于刚刚孵出的小苗还不可能见到效果 建议用维C就可以了 温差也是关键 温差变化要小 池塘培育这点比较不好控制 池塘培育做到50%就很了不起了 四,种泥鳅催产 经过多年实验和比较,大兴合作社使用泥鳅繁殖催产药物为2万单位的HCG 加200微克的A2 放在40毫升容器加满水剂进行混合,母鳅打0.2ml ,公鳅打0.1ml,以上配比可以注射100条母鳅和 200条公鳅,这是最高剂量。当然在种鳅孵化时不加流水刺激和或种鳅刺激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要加大催产药的剂量,当需要加大剂量时水剂的用量不变。打针针头40度角度进针,离种鳅头部头2cm左右部位注射。注意注射了催产药的种鳅放清水里10-15分钟。催产药用水剂建议用葡萄糖,催产药物的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如果用量过多,容易导致小苗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或是死亡率高,给繁殖育苗带来损失。 五、泥鳅卵的孵化 泥鳅卵孵化用水最好是天然水,一年四季流水的小溪水最好。流动的活水是自然净化的水,人为的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最好不用任何的人为处理的水孵化。注射催产药10-20分钟后放入孵化器产床。本次说明为秋兴泥鳅孵化器;开启上流水开关,在种泥鳅交配产卵时避免太阳和强光,当种鳅产完卵后将种鳅和床网移出。然后孵化器就要换水。这时要调小上流水的流量,上流水小水量一直到保持到下育苗池。产过卵的种鳅用“苦参”浸泡处理过后放入池塘。泥鳅卵出齐苗后1天就放苗进育苗池。先把池塘的水缓慢抽进孵化器,进行换水。让孵化池的水和育

苗池的水质一样后放苗,这样就解决了水花下塘后因为水质不一样而产生的应激反应重的问题了,对苗的成活率有大的帮助。   

泥鳅苗种的人工孵化及培育技术
尼鳅孵化 第五篇

不同盐度对泥鳅孵化出苗率影响的研究
尼鳅孵化 第六篇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不同盐度对泥鳅孵化出苗率影响的研究尼鳅孵化

Effect of different salinity on the hatching rate

of emergence of loach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 6 月

目 录尼鳅孵化

1. 引言............................................................. 1

1.1泥鳅的生物学介绍 ............................................... 1

1.2 泥鳅的研究背景 ................................................. 2

尼鳅孵化

1.3 研究的意义 ..................................................... 3

1.3.1 泥鳅—医药价值 ............................................... 3

1.3.2 泥鳅—食疗价值 ............................................... 3

1.3.3 泥鳅—营养价值 ............................................... 3

1.4 研究现状 ....................................................... 3

2. 材料与方法....................................................... 4

2.1 材料 ........................................................... 4

2.1.1 实验仪器 .................................................... 4

2.1.2 试剂 ........................................................ 4

尼鳅孵化

2.1.3 实验素材 ..................................................... 4

3. 试验方法......................................................... 4

3.1 预实验 ......................................................... 5

3.1.1 目的 ......................................................... 5

3.2 正式试验 ....................................................... 5

3.2.1目的 ......................................................... 5尼鳅孵化

3.2.2 实验步骤 ..................................................... 5

4. 实验结果......................................................... 6

4.1 预实验 ......................................................... 6

4.2 正式试验 ....................................................... 7

5. 分析与讨论....................................................... 8

结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尼鳅孵化

第 1 页 共14页

不同盐度对泥鳅孵化出苗率影响的研究

1. 引言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等,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有沙鳅、真鳅、黄鳅之分,在我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分布,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喜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食植物碎屑、藻类等。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因此,泥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我国南北各地,泥鳅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在日本、韩国更是畅销不已。连续十年走俏市场,国内市场需求量达到每年30-40万吨,但市场仅能供应10-15万吨,缺口很大,因而拉动市场价格年年攀升,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订单年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需求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仅日本和韩国对泥鳅的年需求量在30万吨左右,我国内地市场更是供不应求,香港、澳门市场也频频向内地市场要货,而且数量较大,因此,许多部门和专家在预测未来几年最有前途的水产品时,都将泥鳅作为热销对象之一。

但在规模化养殖中,盐度成为制约泥鳅孵卵和出苗的重要因素,盐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泥鳅的浮华出苗率的大小,严重制约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本研究配制5组不同的盐度梯度来研究泥鳅的孵化出苗,探讨不同盐度对泥鳅孵化出苗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泥鳅的最适盐度,为今后提高泥鳅孵化出苗率和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1泥鳅的生物学介绍

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水域中,有时喜欢钻入泥中,所以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较适水环境酸碱度一般为中性和偏酸性。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但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在天早水干或遇不利条件“休眠”期间,就会钻入泥层中,只要泥中稍有湿气,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便能维持生命。一旦条件好转,便会复出活动摄食。

泥鳅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为“肠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它便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废气从肛门排出。泥鳅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3-30℃,最适水温是24-27℃。当水温降到5-lO℃或升到30℃以上时,泥鳅便潜入泥层下20-30厘米处,停止活动进行“休眠”。一旦水温达到适宜温度时,便又会复出活动摄食。

泥鳅是偏好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摄取食物的种类

泥鳅养殖要点
尼鳅孵化 第七篇

一、泥鳅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培训

近年来,泥鳅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泥鳅的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户的普遍关注。在高价的刺激下,各地农户过度捕捞野生泥鳅,导致自然水域的产量急剧下降。由于野生泥鳅资源已经比较稀少,加上通过捕捉、电击、中转、运输之后的泥鳅苗用于养殖成活率不高、产量低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泥鳅苗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泥鳅养殖的发展,开展泥鳅苗种的人工繁殖已经是刻不容缓。

目前传授泥鳅繁殖、培育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很多,形式多样,收费有几千元到几十万元,在此我们提醒各位养殖户:真正的技术绝对不止几千元,但所谓“神秘、多么好”的技术也不值得花几十万元,我公司承诺学员来基地学习后能确保每个学员回去能顺利繁育养殖、生产销售苗种。 为了有效降低泥鳅养殖成本,让广大养殖户能获得可靠优良的苗种,我公司决定由我公司专家团队,将我们多年来反复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成熟稳定的泥鳅繁殖、孵化、育苗核心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部分养殖户,以点带面,来改变目前国内泥鳅养殖苗种靠野生资源的传统模式,引领国内泥鳅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该培育技术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其优势是:

(1)孵化、培育成活率极高、生长快:一般亲种催产后受精率、孵化成活率95%左右,从水花培育到寸片3-4厘米成活率达到80%左右,整个育苗时间只需15-20天。

(2)孵化、培育技术易学易懂:学员来我公司学习,我们采取的是专家亲临指导,学员亲自操作整个繁育过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学习方式,抓好整个繁育期的重点技术,如:根据鳅苗出膜后的生长发育特点,选用最适宜常用水体的浮游生物作开口饵料,注重培育期间水质的调控管理,用有效的措施控制微小气泡的产生防治气泡病,做好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疫防,细心管理就会很顺利度过所谓的“寸片死”、“多少关”,进入成品鳅养殖。

(3)投资孵化场地设备简单实用:投资几千元的实用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一天可孵化几百万尾苗种、一年可生产亿尾以上泥鳅苗种。

(4)经济效益高:以养殖1亩池为例,只需种鳅10斤左右,催产、孵化、培育时间20天左右,足可获得15万尾以上3-4厘米寸片苗种进入成品鳅养殖,再经4个月成鳅养殖,可亩产成品鳅2000斤以上。

(5)成本低回报高:学习掌握该项技术后就可开展泥鳅自繁自养,每亩减少苗种成本1-3万,还可为周边养殖户生产供应大量的苗种来获得利润。

为了帮助养殖户系统掌握泥鳅苗种的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本公司基地将在4月10日-9月20日传授泥鳅的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时间,随到随学、实地学习,每个学员可分配0.5-1亩养殖池,由专家亲临指导,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孵化培育

过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20天左右,具体的时间不限,直到学会为止),并为学员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尼鳅孵化

二、培训学习内容

(1)水质管理技术:水色对水质的影响特性、水色种类对育苗的影响、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改变水色的主要方法、水质的检测、水质的调控。

(2)泥鳅繁殖孵化技术:泥鳅繁殖特性、亲鳅的正确选择和雌雄的鉴别、亲鳅的培育技术、催产剂的合理配比与灵活使用、催产后效应期的管理技术、孵化期间的管理技术、水花入池前的管理技术(人工催产自然受精、人工受精、静水孵化、流水孵化、环道孵化、孵化桶孵化)。

(3)苗种培育技术:投苗前育苗池清塘、消毒、培肥管理技术;育苗池培肥与投苗时间的衔接管理技术措施;水花、开口饵料的培养技术;培育期间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链的建立与维护管理技术;饵料的投喂技术;气泡病、寄生虫、细菌性疾病的有效防治技术。

特别承诺:为了确保每位学员学成后的经济利益,“泥鳅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培训,每个县市仅限一名,以有效身份证为准,学费30000元。一般通过15-20天学习都能熟练的掌握该项技术。学习期间包食宿,并赠送不锈钢连续注射器一只、电子水质分析器一台、水温表一只、显微境一台(100-6400倍)、孵化桶一台(一次可孵化150万尾)。学员自己操作孵化,培育出的苗种5-10万尾可免费带回家养殖。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培训

学习内容(免费)

一、泥鳅生物学特性:泥鳅的种类分布、泥鳅繁殖的特点、泥鳅食性。

二、生态养殖技术: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和规划、成鳅池的建造、养殖前的准备工作、苗种的投放技术、水质管理技术、饲料的投喂技术、成品泥鳅捕捞技术、泥鳅的暂养运输技术。

三、泥鳅常见病的防治: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三代虫病等及敌害的防治。

泥鳅养殖常见问题三
尼鳅孵化 第八篇

泥鳅养殖常见问题三:如何避免购到劣质泥鳅苗?

俗话说:“苗好七成收”。引进苗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甚至成败,购买泥鳅小苗可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苗种的好坏:

1、看种鳅。品种是泥鳅养殖获得快长和高产的保证。正规的泥鳅孵化场应该养殖有大量的种鳅。有的孵化场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临时从市场上购买泥鳅来进行催产,这样孵化的泥鳅苗不仅品种混杂,催产前种鳅也没有进行正常的培育,孵化出的泥鳅苗中,弱苗、残苗的比例会很高,用于养殖的成活率肯定会大打折扣,看似便宜的劣质苗最终让养殖者付出的却是昂贵的代价。

2、看孵化设施。目前最为先进的泥鳅孵化设施是环道。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采用水泥池等孵化设施孵化的泥鳅小苗只适合原地放养,不大适合运输。其主要原因是:(1)水泥池等设施孵化泥鳅小苗,不能有效的将卵膜进行分离出去,很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小苗孵出后必须在4天内转出,否则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由于孵出的时间较短,小苗的抗运输能力较差。(2)水泥池等设施孵化泥鳅小苗,由于水质无法调控,绝大多数育苗场不可能在孵化池中进行开口投喂,也就是只能提供“水花苗”而不能提供真正的“开口苗”。未经开口投喂的泥鳅苗其耐运输的能力肯定不如真正的开口苗。(3)采用水泥池等设施孵化的泥鳅苗,捞取小苗一般采用拉网的方式,捞取操作对小苗的损伤较大,受伤的小苗经运输后成活率将直接受到影响。

3、看培育现场。技术过硬的单位,不仅大量繁殖泥鳅苗对外提供,往往自己也会培育部分泥鳅苗来开展养殖。在养殖季节,如果一个苗种场只对外供应泥鳅水花自己却没有成功培育的现场,养殖者看不到自行培育的成功实例,则这家苗种场很可能没有过硬的鳅苗培育技术,购买这家苗种场的泥鳅苗,是不大可能获得培育技术支持的。对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繁育场,其繁殖的泥鳅苗的质量也是不大可靠的。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news/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