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知识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浅谈高校实验楼的建筑设计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保险知识】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一
浅谈高校实验楼的建筑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有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综合实验楼利用其功能的复合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对学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帮助。本文主要以某大学实验楼设计为例,对高校实验楼的建筑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校实验楼;建筑;设计

  1.工程概况

  某大学综合实验楼是集该大学特色学科“生命科学”的实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大楼。本工程为多层建筑,建筑面积21942.00m2。设有238间教学及科研使用的实验室和实训教室,72间办公室,三个容300人的多媒体教室,以及配套的行政办公、设备及后勤用房。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中心广场的北面,与主教学楼,图书馆围合中心广场,形成校园的核心区和标志。

  2.设计要点

  2.1 尊重校园规划,体现校园设计原则

  校园建筑的设计中,努力创造出具有一定统一性的物质空间,就必须从全局考虑,遵重校园的总体规划。同时,校园环境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单体校园建筑的规划进行调整也十分重要,海纳容百川,使校园建筑环境规划更具生动。而在校园单体建筑设计中,正是需要充分注重尊重校园规划以及协调建筑场地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构思的基本出发点。高校实验楼是大学校园建筑群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既要体现现代校园设计理念,还要体现该高校的办学特点,而且要与相邻的建筑协调,与校园环境融合。整体校园建筑环境设计追求虽为人工,婉如天作的意境,延续在校园规划中。

  2.2巧用场地,塑造一个诠释生命的建筑雕塑,使建筑与功能完美结合

  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中心广场的北面,与主教学楼,图书馆围合中心广场。广场北面的规划道路与中心广场的主轴线(校园主轴)的夹角为30.60,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建设场地,设计中巧对场地地形的限制条件,积极创作,经反复对场地的推敲,将主体建筑正南正北布置,将建筑主入口对应教学楼,加强校园中心广场的横轴线关系。在北向与校园主道形成的北入口广场,布置一个300人多功能圆形教室,建筑平面形成平面生命运动的构图,使建筑形式立意与功能完美结合,组成一个诠释生命的建筑雕塑,使这栋生命科学的综合实验楼更生动。

  2.3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营造宜人的人文建筑环境

  大学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学术氛围,还有宜人的人文建筑环境。因此在对校园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保护,建筑与校园自然环境协调,交融共生。建筑造型设计优美,细腻,塑造出符合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 并与校园中心区其它建筑相辉映,营造出一个校园融于校园山水的建筑空间形态。

  2.4 满足试验技术功能要求,实现合理布局

  在高校的诸多建筑之中,实验室建筑有着独有的特点,相比之下,它在功能技术等方面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对实验室建筑进行设计与布局时,应当对实验室的使用功能进行充分的保障。在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并加之以有效的结构选型、材料优选以及构造技术,满足规划、消防、安全以及环保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2.5以人文本,突出现代教育理念

  高校建筑应当与高校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建筑设计中体现育人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理念。因此,在对实验室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对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突出体现在校园空间。实验室建筑也是学校学术交流以及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建筑的平面功能设计、实验室布置设计中,应十分细致周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突出现代教育理念。

  3.设计特点

  3.1 活化空间,丰富层次

  综合实验楼与图书馆及主教学楼围合学校中心广场,形成一个庭院,综合实验楼的内部,由建筑合成一系列不同规模、形状、特点,环境优美的人性化庭院,庭院之间用连廊、架空廊连通,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既有多样性、趣味性、又有安全感、亲切感。为师生创造了人性化的交往和教学科研空间。

  3.2设置种植屋面,构成立体绿化

  注意利用各种空间资源和自然资源,将屋面设置成种植屋面,构成立体绿化,扩大活动空间,改善屋面的隔热性能,营造校园的生态环境。将一些自然景观进行保留,统筹规划,促使自然景观与实验楼建筑有效结合,为校园增添新的环境亮点。

  3.3功能完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实验楼设计中融合了实训的功能,各功能实验室除设置规定的功能外,还依据相关联的科学及教学设计具有综合利用的复合功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多元化需求。各个实验室相互独立,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共同组成了生命类学科的科研、教学、实训的综合体,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功能及重要性。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建筑内部的庭院则提供了小组活动和个人静思的场所,山林绿树而入,景致迷人。而建筑的主要入口、架空层等处也充分利用地形,围合出不同形态的户外交往场所,遮风避雨。在内部的廊道等交通空间也在局部设置不同的放大空间,供师生在课间的休息和交流。

  3.4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设计中,自始至终贯彻着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思想,注重教学科研环境的特殊性,力求建筑环境的自然化、生态化,以庭院体系组织空间,溶空间、环境、功能环境为一炉并相互关照,形成多元的建筑形式和庭院,空间层次丰富,景观环境幽雅、交流氛围浓郁的教学科研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校园建筑的综合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某综大学合实验楼为例,对高校实验楼的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工程概况以及校园整体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多个角度分析和介绍本高校实验楼设计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特点。

  参考文献:

  [1] 邓冠球. 对某大学实验楼建筑设计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3) .

  [2] 李直. 做好建筑设计利于城市规划之我见[J]. 华章, 2011,(19) .

  [3] 杜美忠.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 .

  [4] 江家旸. 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液态化”倾向[J]. 山西建筑, 2009,(25) .

  (本项目曾获国家林业局设计优秀设计一等奖)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二
小城镇地域色彩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摘要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的地域色彩遭到破坏,既失去鲜明的小城镇个性,又切断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小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论文提出对小城镇空间的色彩构成特征,采取发展过程的色彩规划、更新过程的色彩调节、保护过程的色彩控制相结合的可持续设计策略,来重构小城镇地域色彩形象的和谐色彩环境,从而实现小城镇高速发展与可持续环境的并存。

  关键词 色彩规划;色彩调节;色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24-02

  大至国家地区、小至每个城镇,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地域色彩形象。地域色彩形象是小城镇景观环境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小城镇环境感受、在未来的小城镇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把地域色彩形象纳入现行的小城镇规划和小城镇管理中。每个小城镇都要学会利用地域色彩形象资源,珍视这些独特的色彩特质,来创造地域色彩形象与小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1 色彩规划是可持续设计的主导方向

  色彩规划指一定时期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色彩计划和科学有序的区域色彩计划,是对现有小城镇环境色彩的一种归纳和提炼,并且形成文本之后,构成小城镇色彩调节和色彩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意义在于保护小城镇既有色彩特性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延续小城镇历史文脉,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而服从小城镇功能区分原则,则保证小城镇功能的有效利用。色彩规划应对所有的小城镇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导色系统和辅助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点缀色。科学的色彩规划可以保证小城镇居住和生产活动有序进行,有效预防色彩污染和解决小城镇建设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小城镇环境。

  地域色彩是在古代、近代的一系列建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总是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所以处理好地域环境色彩要素关系,是现代小城镇色彩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整个小城镇地域形象进行色彩分区,对不同区间的色彩构成特征,应采取应采用大面积分区与小面积对比的规划方法,总体色彩控制和局部色彩自由的规划原则。地域色彩形象按功能作用可分为居住环境色彩、交通环境色彩、商业环境色彩、休闲环境色彩、学校环境色彩、广场环境色彩等等。从小城镇总体规划来说,文化区的色彩,一般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该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悦目一些;从小城镇区域规划来说,建筑色彩丰富,稳定、适宜,交通色彩采用明快、复合、突出,服装色彩应为自由、个性、多样,安全色彩必须醒目、警示、注意等。在建立和完善色彩规划的过程中,应根据地域色彩形象的类型特征,在深入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定量方法,对地域色彩形象中的特质要素加以提炼和概括,作为小城镇色彩规划的重要依据。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彩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小城镇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因此,对小城镇形象的色彩规划,应该是具体的、横向的、秩序的、相对的、宏观的系统工程。

  在地域色彩发展过程中,建筑色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具有大体量、大面积的特点,所以稳定建筑色彩就可以达到稳定和控制小城镇色彩的目的。色彩规划要求在小城镇中的任何地区内增加新建筑必须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色彩,服从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建筑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想。虽然几幢建筑对小城镇的总体色彩影响不大,但群体的集合就形成了小城镇文化风貌。就单体建筑而言,其外部色彩选择都应充分考虑周围景观的场所特性,尽可能地结合周围景观,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小城镇形象。因而在小城镇色彩规划中,特别强调新旧色彩系统的相互交融、有机平衡,即传统与现代的真正和谐共处。

  2 色彩调节是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

  色彩调节就是从环境色彩的功能出发,运用色彩生理学、色彩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理论,针对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场所、不同地点的不同要求,正确科学地选择色彩和应用色彩,合理地组织色彩与运用色彩,从而充分地发挥环境色彩的功能作用,避免色彩引起的视觉疲劳、精神紧张等不良影响,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能带来生活方便和艺术情趣的、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美观、舒适、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地域色彩形象的色彩控制要求色彩调节要考虑人性因素进行合理设计,既要使地域色彩富于变化,又要使环境色彩有统一,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

  地域色彩风格统一,尺度亲切宜人,材料质感丰富,具有较高的环境质量,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整个小城镇环境色彩系统的基础和精华所在,对这些地域色彩的形象更新应当采取以色彩调节为主的原则。小城镇中无论是现代建筑还是传统建筑,都存在着更新与改造的问题。因为当许多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时,它的外貌却因年久而斑驳会令人不满意。人们都希望旧建筑经过一番修饰后旧貌换新颜。对于这些地区中与环境色彩不协调的现有建筑及设施,应逐步加以调整和改造。更新旧有建筑的方法常有全部更新和部分更新,全部更新是拆掉旧建筑和新建造,建筑材料更新自然会给建筑面貌带来新貌。而多数的建筑是部分更新,如改换门面,重新粉饰墙面等。建筑色彩更新更多的还是墙面重新粉饰,经粉饰后的建筑却能让人感到建筑的新鲜感而感到满意。建筑色彩更新过程中关于色彩调节应注意保持环境色彩特征,尽量避免因功能转换,对建筑立面进行色彩调节而导致的对色彩风格的损害。现代装饰材料很难在色彩与质感上与传统建筑材料达成一致,即使色彩上相近,也会因为缺少陈旧感、历史感而造成对其艺术价值的损害,值得推荐的方法是保持原有的立面色彩,只在局部使用少量的现代材料进行装饰,以标明建筑的性质特征,也可以在不破坏大的色彩效果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可置换的附属构件,如灯饰、广告牌、遮阳篷等,其原则是这些构件的色彩一定要与主体建筑的色彩相匹配,起到点缀、衬托主体建筑的功效。在小城镇确定新建筑的色彩时,应对周围环境的色彩特征,及临近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建筑的色彩,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全面的综合分析。只考虑色相的呼应而忽视了明度,彩度的协调,色彩过于单调而缺少传统建筑丰富的色彩变化与细部处理,都是色彩调节中易犯的错误,极易导致色彩调节的失败。因此,色彩调节有助于小城镇文化在积累中的健康发展,在这里新建筑采取了一种与旧建筑认同的态度,表示了对历史建筑及小城镇文脉的尊重。这是一种不割断历史的、有根的文化变迁。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无数小城镇来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城镇形象的环境色彩控制系统中,色彩调节之最终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 色彩控制是可持续设计的根本保证

  色彩控制是以科技进步为根本;系统控制为目的;心理平衡为目标;预测引导为方法;法规约束为手段;组织机构为保证的对于环境色彩进行管理。它分为对色彩资源控制和色彩使用控制两个方面,其意义是通过环境色彩管理促进小城镇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对小城镇的环境色彩控制的有效方法是依靠法规制定来管理色彩,法律规定可以制裁存心乱用和随意乱用色彩的行为,监督社会秩序化,是控制地域色彩形象环境色彩的根本措施,这无疑会推动人类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现代色彩文明的进步。

  小城镇环境色彩控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科技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环境管理的一个侧面,是一种信息资源的管理。对地域色彩形象进行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小城镇环境色彩控制的组织机构包括色彩技术的科学研究,开发预测和行政监审。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色彩学等研究单位和流行色协会、颜色学会、照明协会等,都属于学术组织,而政府部门如小城镇规划,小城镇更新,小城镇管理等部门则属于组织机构,色彩控制的具体内容与法规制定没有组织机构和学术组织是不能完成其使命的。所以在现代小城镇中,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管理、由组织机构制定地域色彩形象色彩法规内容,以防视觉污染泛滥成灾。由此,以小城镇色彩法规确立管理地域色彩形象色彩势在必行。对于小城镇形象等环境要素的色彩控制,一方面制定色彩维修与管辖细则,除了不准破坏和更改原有居住建筑的色彩之外,还要对相邻建筑的色彩做出统一的规定。小城镇色彩规划部门在审批建设单位的施工图纸时,应把地域色彩形象色彩环境色彩控制视为一项内容给予重视,以使整个小城镇在宏观上取得色彩的协调;另一方面,在小城镇规划中不能忽视地域色彩形象的新建项目的色彩控制,必须根据建筑的性质、规模、特征及基地,制定明确的建筑外观色彩选择范围。任何单位兴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按所在地区的色彩规划进行设计。

  综上所述,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小城镇,其中的地域色彩形象反映着传统建筑艺术的成就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点支撑着小城镇环境的完整统一,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环境价值。对于这样的地域色彩形象应以色彩规划为主导、色彩调节为手段,色彩管理为保证的设计程序,使环境色彩功能与小城镇的整体风格协调,让小城镇环境色彩的和谐感和秩序感能够成功地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将小城镇色彩形象看作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机体,将小城镇色彩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在原肌体中的生长,从地域色彩形象的空间结构和色彩肌理中可以寻找到小城镇境色彩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

  基金项目:本文属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河北小城镇色彩的可持续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2YS043

  参考文献

  [1]郭廉夫.试论色彩调节[J].北京:装饰,1991,2:38-39.

  [2]张长江.环境色彩管理[J].北京:流行色,1989,1:8-9.

  [3]宋建明.试论法国色彩学研究领域中的学风及其方法[J].北京:装饰,1997,1:48-50.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三
高校教学楼设计的探讨

高校教学楼设计的探讨

摘要: 探讨了学校教学楼在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中介空间等方面的设计,并对未来高校教学楼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大学教学楼;设计;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school buildings in the overall layout, internal space, external image and the intermediary spac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llege teaching building prospect.    Key words: university classroom building;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s

学校作为传承知识、弘扬文化的中心,教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楼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建筑,是教学、科研、传播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是形成校园中心区空间形态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持续扩招, 教育建筑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我国在数十年的校园建设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但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膨胀,加上教学楼设计理念的落后,使得教学楼设计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并具有长远发展的教育建筑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总体布局

有些校园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有些校园则具备悠久的人文环境,这为教学楼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校园的总体规划布局中,教学楼要合理选址,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果教学楼位于学校的主要出入口,并且面临交通主干道,建筑的具体布局在定位上应进行足够的后退,这样一可以减小交通主干道对教学楼可能带来的噪音、灰尘等消极影响;二是减小建筑给重要交通道路带来的压迫感;三是有合理视距,有利于完整展示教学楼的自身形象;四是需要充分考虑主入口门前车流、人流的停泊交通需求;五是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教学楼距离闹市比较近,应该采用特殊的设计手法,如设置绿化林带等来阻隔噪音的影响,创造一个闹中取静的教学环境。

设计师应根据校方的要求、地块大小、朝向等因素来决定建筑的形状,主要有一字形布局、U字形、王字形或田字形布局及综合式布局等。

在建筑规划阶段,要慎重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体型、体量、绿化配置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改善热环境。对于建筑平面的布置以及朝向而言,冬季应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 避免冷风吹袭;夏季则尽量减少阳光直射室内及外墙,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四
五层大学教学楼设计说明书

内容摘要

本设计主要进行了结构方案中横向框架A,B,C,D轴框架的设计。在确

定框架布局之后,先计算了恒载,活载,风载的等效荷载以及各杆端的内力,然

后用分层法进行内力分配,然后各层叠加,进而求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

力(弯矩、剪力、轴力)。接着内力组合找出最不利的一组或几组内力组合。 选

取最安全的结果计算配筋并绘图。还进行地基设计。此外还进行了结构方案中的

楼梯的设计。完成了平台板,梯段板,平台梁等构件的内力和配筋计算及施工图

绘制。

关键词:

框架 结构设计 内力组合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design is to do the anti-seismic design in the longitudinal

frames of axis A,B,C,D,E,F. When the directions of the frames is determined,

firstly the weight of each floor is calculated .Then the vibrate cycle is calculated

by utilizing the peak-displacement method, then making the amount of the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 can be got by way of the bottom-shear force method.

The seismic force can be as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hearing stiffness of the

frames of the different axis. Then the internal force in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horizontal loads can be easily calculated. Afte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rnal

force under the dead and live loads,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rce can be

made by using the Excel software, whose purpose is to find one or several sets

of the most adverse internal force of the wall limbs and the coterminous girders,

which will be the basis of protracting the reinforcing drawings of the

components. The design of the stairs is also be approached by calculating the

internal force and reinforcing such components as landing slab, step board and

landing girder whose shop drawings are completed in the end.

Keywords : frames, structural design, Combine inside the dint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目 录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1

建筑介绍、建筑地点、建筑类型、门窗使用、地质条件 …………………………1

梁、柱截面尺寸的初步确定 ……………………………………………………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2

第二部分:楼板设计…………………………………………………………3

屋面和楼面板的荷载计算………………………………………………………3

楼板计算…………………………………………………………………………4

第三部分:次梁计算………………………………………………………19

荷载计算…………………………………………………………………………19

次梁计算…………………………………………………………………………19

截面设计…………………………………………………………………………20

第四部分: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23

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23

横梁、纵梁、柱线刚度的计算 …………………………………………………23

恒载荷载计算……………………………………………………………………25

恒载内力计算……………………………………………………………………30

活载荷载计算……………………………………………………………………38

活载内力计算……………………………………………………………………42 梁、柱内力计算…………………………………………………………………50

第五部分: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57

风荷载作用楼层剪力的计算……………………………………………………57

梁、柱线刚度计算…………… …………………………………………………57

框架柱的侧移刚度D值计算……………………………………………………57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59

第六部分:横向框架内力组合……………………………………………65

恒载作用下内力组合……………………………………………………………65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活载作用下内力组合……………………………………………………………66

风载作用下内力组合…………………………………………………………68 第七部分:截面设计………………………………………………………69 框架梁设计………………………………………………………………………69 框架柱设计………………………………………………………………………72 裂缝验算…………………………………………………………………………79 第八部分:电算比较………………………………………………………84 数据输入…………………………………………………………………………84 数据输出…………………………………………………………………………85 第九部分:基础设计…………………………………………………………91 设计参数…………………………………………………………………………92 柱下独基设计……………………………………………………………………68 第十部分:楼梯设计………………………………………………………96 楼梯板计算………………………………………………………………………96 平台板计算………………………………………………………………………98 平台梁计算………………………………………………………………………99 第十一部分: 科技资料翻译……………………………………………101 科技资料原文 …………………………………………………………………101 原文翻译 ………………………………………………………………………104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1.建设项目名称:辅助教学楼

本工程建筑功能为公共建筑,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平面的横轴轴距为

8.1m,纵轴轴距为5.4m和4.5m;内、外墙体材料为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外墙装修使用乳白色涂料仿石材外墙涂料,内墙装修喷涂乳胶漆,教室内地面房间采用水磨石地面,教室房间墙面主要采用石棉吸音板,门窗采用塑钢窗和装饰木门。全楼设楼梯两部。

2.建筑地点:苏州某地

3.设计资料:

1.3.1.地质水文资料:根据工程地质勘测报告,拟建场地地势平坦,表面为

平均厚度0.3m左右的杂填土,以下为1.2~1.5m左右的淤泥质粘土,承载力的特征值为70kN/m2,再下面为较厚的垂直及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粉质粘土层,其承载力的特征值为180kN/m2,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1.3.2抗震设防要求:六度四级设防

1.3.3.底层室内主要地坪标高为±0.000,相当于黄海高程3.0m。

1.3.4.地下潜水位达黄海高程2.4-2.5m, 对本工程无影响。

4.主要构件材料及尺寸估算

1.4.1主要构件材料

框架梁、板、柱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

墙体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

混凝土强度:梁、板、柱均采用C30混凝土,

钢筋使用HPB235,HRB 400二种钢筋。

1.4.2.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

(1)框架梁:

横向框架梁,最大跨度L=8.1m,

h=(1/8~1/12)L=1000mm~675mm,取h=800mm

b=(1/2~1/3)h=400mm~266mm,取b=300mm

纵向框架梁,最大跨度L=5.4m,

h=(1/12~1/13)L=450mm~415mm,取h=600mm

b=(1/2~1/3) h=300mm~200mm,取b=250mm

(2)框架柱:

初定边柱尺寸400mm×600mm,中柱500mm×500mm

角柱500mm×600mm,一至五层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

C30。

N fcAc

NFgn

其中,n为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g为折算在单位建筑面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五
某大学规划设计总说明

设计总说明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概述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于2001年8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的、全国中华职业教育社系统唯一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学院以“至诚至公、精业乐业”为核心价值观,以“走个性化、多样性、开放式之路,育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创建国内一流示范性高职学院为奋斗目标。已有两个校区雨花校区和暮云校区。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项目建设是学校在“生态园林、现代大学、百年名校”的理念和“格调个性化、布局整体化、建设分期化”的主要体现,重点彰显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厚重的教学、人文底蕴和办学特色,立足轻工,服务区域。突出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适应和承接全省及至全国性教学观摩、培训及职业技能赛的功能需求。

新校区按照12000人办学规模规划建设。本项目工程用地652亩,即434437㎡,其中有效用地面积398300㎡。主要建设内容有教学楼、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创业中心、实训及实验楼、运动场馆、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及教工食堂、生活服务、人防工程及其它附属用房等266800㎡(不含信息中心大楼7500㎡、创业中心大楼5800㎡)。

二、上位规划解读: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暮云镇。暮云镇属于长沙南面偏西,西临湘江,北接长沙市天心、雨花两区;东与跳马乡接壤;南与湘潭市昭山乡毗连;东南与株洲市为伴。面积为64.96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余人。全镇发展形成“四纵一横”的道路网格布局,以“宜居、创业”为目标推动全镇发展。

1、道路交通现状:

湖南省长沙市暮云镇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核心地带,距三市均约18公里,距省政府新址仅6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穿镇而过,京珠高速、上瑞高速傍镇而行,芙蓉南路、湘江风光带、火星大道、新韶山路等长沙市城市干道延伸至暮云,交通、区位极具优势,有融城金三角之美誉。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场地项目位于长沙市暮云工业园,建设场地西临107国道,南接中南石油地质局第四普查勘察大队,东临规划路东三路,距芙蓉南路约560米,北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为邻。 2、现状高程分析: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位于长沙县暮云镇南塘村。地块内有两个较高山坡,一个面积较大的鱼塘,水系完整,植被保护较好。设计地块内高差达到49米,相对1.2万人规模的学校可利用建设地块偏少。航空限高为绝对标高为118~128米。

三、设计依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长沙县规划局规划设计要点(附件一);》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版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国家与地方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有关资料;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书;

关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征地建设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湘发改社会【2011】2203号);

第二章 规划设计

一、规划设计原则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

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尊重自然,结合地形,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的校园环境。 以信息时代特征为指导,反映信息教育和教学智能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封闭的布臵,把单幢布臵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科研教学环境。

形象标志性,反映学校悠久历史文脉,反映时代特色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大学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本规划立足传统精神,通过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预测,在对基地的现状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新校园首先要现代化。校园教育建筑的设臵要体现出前瞻性,符合21世纪高等教育体制与教育技术方法的变化。通过高层次的文化意念、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功能配臵体现时代特色。海纳江河,兼容并蓄,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体现大学充分吸收各种知识、文化、人才,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胸襟和本质,体现出安徽财贸学院新校区的特色。

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交换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

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好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

新校园的校园环境要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寓诗于园,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审美范畴的多样化园林空间,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体现丰富的文脉特色。山水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新校园要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好原有地势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二、规划构思

1、尊重基地中的地形地貌来规划道路,服从地区人文和自然景致要求,利用沟通基地内的山丘水域,形成“山水学林”,并使之成为校园中的地景。建筑与环境景观布局力争融于自然。

2、功能布局,动静分离,疏密互见,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的。自由式校园总体布局与相对集中的教学实验核心区相统一,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3、路网结构高效便捷,行人、机动车分合适度,形成总体布局的关联性。确保校区结构线性骨架之弹性生长,分步实施,具有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三、总体规划设计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的中心是提供不同层次的场所,以邀召所有教与学的人们进行多层次的交往,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包含人文精神的设计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场所尺度:合理近人的场所尺度,不仅促成不同的人际交往,且增加同心凝聚力。

2、领域的归属感:空间设计中包含从公共性到私密性不同层次的完整空间系列,同时通过诠释这种层级的各种手法,标示场所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的相关特征,以期避开归属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3、活跃因素:光线、气候和地面植被的改变,小地貌形成主导风的引入,使之成为活跃场所的元素。

4、表达基地所处自然地形南北轴向方向性和东西自然节理性。

5、前瞻性的生态校园,强调自然资源回留运用的环保及能源节约观念。

四、规划布局特点

规划设计围绕学校功能的三大主旨展开,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 中间以图书馆为中心,形成高效运作的布局结构。

总体结构自由式的校园布局,反映教育民主化趋势,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自由式校园布局,顺应自然地势,表达山水情怀与结构理性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的人文精神,传递着蕴含传统意味的现代气息。在自由式构图中,形式和空间的张驰、疏密、刚柔的对比以及合理近人的尺度而产生的场所同心感、归属感。自由式校园布局是由绿地型、景观型、广场型和林荫道型空间以及台坡空间组成的公共开放空间网络。人行空间网络和车行空间网络所形成的校园空间网络成长而来,是植根于水土的肌理和脉络,是一种带有生态趋势的校园布局,这种布局趋势也顺应主导风向、波向、朝向,因而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大学师生特别看重学校的传统,而学校的传统又往往与校园的某个广场、某条大道、某幢建筑有联系,师生们正是通过这些广场、大道、建筑等逐步了解、认识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

新校区主入口设在北面规划主干道上,该道路直接联系到G107国道及芙蓉南路,交通最为便利。入口广场布臵的建筑群为全区之核心,留有大型礼仪广场,两侧为开敞绿地,对景建筑为学校公共教室组团。规划中西入口为校园主要机动车干道。南入口为校园后勤主要出入口。

校园分区布局中教学区、生活区和休闲活动区并重,功能分区与单元布局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中“授”的作用,又强调课外生活中“学”的作用,并能适应校园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成为最适应学校发展的校园规划布局。

五、规划布局结构

校园按建筑功能可分为相对集中的若干个区,分别为中心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行政办公区、教师生活区、学生生活区。

1、中心教学区含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部门、后勤管理楼、信息中心、产学研创业中心、。组团以图书馆为核心建筑,位于整个校园的中心位臵,利用场地内的山形布臵亦隐于山水之间。图书馆建筑高7层,采用中间通透穿越的设计手法,使校园景观轴贯穿南北。

2、公共教学组团位于地块含公共教室与公共实验两大部分,位于校园西侧处,为南入口主要标志建筑,建筑均有风雨连廊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课间交通、交流、休憩场所。九大院系围绕公共实验楼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中心。 3、校园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东北侧,沿北侧的规划道路湖滨路竖向布臵,通过现代的体育设施来体现校园的形象风貌。体育区内含有体育中心、附看台的标准田径场,包含2个400米标准田径场,部分网球场,篮、排球场。另外,一部分体育运动场分散布臵于学生生活区中,便于学生日常生活使用。 4、教师生活区位于校园西侧。该区域承担校园主要机动车出入量,因此该区以一条16米含绿化隔离带的双向车道,分为教师公寓区,教室住宅区,配套医疗机构,配套商业、配套幼儿园及教工食堂。

5、学生生活区规划中集中布臵在南侧。该区域单独成区,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依据任务书中要求。设计中结合国家普通高校面积指标与现在大部分高校建设经验得出学生宿舍规划面积需要80000平方米,学生生活区南面开设生活性出入口。学生生活区内含生活服务设施,培训中心及学生食堂、学生公寓。食堂南面沿街布臵学生生活超市,负一层布臵后勤服务站等。顺应人流活动规律,方便学生生活,与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联系方便。

山水穿流与学校教学区之间,使得教学建筑点缀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无论是公共教学、图书馆、或是专业教学组团,均有一个良好的景观朝向,引人入胜的休憩空间。校区规划遵循线性骨架、弹性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成型的可操作模式。

六、交通流线规划

校区外围城市交通干线与学校活动相互影响较大。新校区的对外交通中注重与周围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协调,合理设臵出入口和校前区,减少对周围城市交通的干扰、亦降低城市交通对校园的影响。体育中心考虑为城市居民开放。对机动车进校园及公共停车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校区中规划一条布局自由的外环路,包围中心教学区及体育运动区,同时将其余各分区紧密相联。西面面向G107国道设学校主出入口,北面设礼仪性出入口,标志性大门。校园东南面的学生生活区设后勤出入口一处。方便学生出入校园,另外该出口外可以打造学生一条街,给临近村庄的村民带来商机。 机动车行道都尽量在主要建筑群外围通过,不影响其内部的宁静,设计中也力图减弱其形式上的几何性。强调其功能性与最佳通达性。

整个路网系统,在秩序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秩序,骨架系统在传统基础上更趋于合理性、人文性、生态性。

路网结构的合理性还在于其对于国家有关交通、消防、卫生防疫等相关法规规范的充分尊重与满足。规划建筑以多层为主,所有高层建筑外围均设有消防车道。短边长度超过24米的建筑物封闭内院,均设有消防车道均可进入。 沿干道在环路的四角布臵均衡的集中的停车区域。在行政楼、体育馆、对培训中心楼前均留有较多停车场地。

校区内主要机动车道设计为三种,校园主入口道路为双向车道中间留有6米的绿带,道路宽度为16米,主干道9米,次要道路及自行车专用路宽7米。东西向机动车道主路段纵坡控制在4.5%以内,局部坡度在6.8%以内。残疾人通道均按国标规划设计。

七、分期建设

校园规划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弹性设计原则建设。两期规划建设科学合理,群组团化的规划布局有利于分期实施,一期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满足独立教学,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二期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三期建筑面积约10.7万平方米形成拥有12000学生的校园规模。

八、空间组织及景观规划

新校区空间组织以主入口广场和中心建筑群为核心组织。景观规划设计力求聚散有致,纯静清雅的环境特色,创造绿色校园的设计意念,是将校园布局因地就势,处处成景,建造错落有致的生态校园。进入校园主入口,通过简捷明快的校大门,以严谨、庄重的绿化空间为引导,来到大门前开敞的广场;公共教学楼呈平衡式布局,庄严稳重。透过连廊,

图书馆南面院落以书为主题,大面及的架空平台存托出中心建筑;绿地、小品依旧存在于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中间,镶嵌于幽幽学林中,既丰富了校园地景,又使学生生活环境更纯静、优雅,透出淡淡的山川田园风情。学校用地周边后退防护绿化林带,通过校园内的生态绿轴和景观绿轴,与校园绿化融成一体,呈现生态校园的完整的空间形态。

两块板的道路设计以及沿着校园内车行主干道布臵绿地,它们在功能上软化了各区与道路的接壤,隔离了道路上的噪音和车行干扰;也在视野上丰富了道路景观,形成校园中的景观路,而不是传统上简单的车行道。带状绿地贯穿了整个校区,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

另外,建筑布局中的庭院空间、院落空间,强调环境的意境,尺度上怡人,功能上合理,从小处着手,以植草砖铺地为主,点缀草坪、观赏树种,配以灯具、座椅,塑造绿化空间的实用性、人文性,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九、竖向与地面排水规划

竖向规划原则为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减少土石方工作量,满足排水、交通、景观、建构筑均安全与稳固性要求。充分利竖向变化条件,创造特色校园景观。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高差,设台地、挡士墙及坡地。建筑利用高差建设,争取更多的便利空间,减少土方量。体育场地建于较平整处。不同高程道路及场地之间利用室内外坡道、台阶、梯楼连接。

十、无障碍设计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中表5.1.1所列的无障碍设计的范围,本工程的建筑均设有无障碍设计,内容包括:

建筑物入口:坡度不大于2%。

通道:考虑到轮椅通行的宽度,建筑公共走道的宽度均大于1800,通道地面平整、防滑、不松动、不积水,以方便坐轮椅人士;不同材料铺装的地面相互取平,走道与卫生间、室外平台的高差不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无障碍通路、建筑入口、残疾人厕所等无障碍设施的位臵及走向,均设臵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牌。

楼梯:楼梯底部及顶部平台设有可触觉的警告条。

厕所:设有无障碍专用厕所,厕所的大小、入口门扇、便器的高度、扶手以及按钮的设臵均按照规范进行设计。

电梯:建筑设有无障碍电梯。

十一、建筑单体

1、行政办公区

1.1图书馆设计按7层设计,主体分为图书馆及期刊馆,两个区连通互动,每个区均有采光天井。一层为公共管理用房及主要检索大厅,二层以上均为藏书室及阅读室,每层设四个观景电梯,六个消防疏散楼梯。每层设有共享大堂及男女分开的洗手间。

1、剖面设计

室内负一层标高为〒0.000,室内外高差0.8米。 层数:地上7层 层高:每层均为4.5米 建筑高度:31.5米 屋面形式:平屋面

单栋建筑面积:17510平方米 2、造型设计

该建筑为校园最主要建筑,也是步行景观轴的中心,因此建筑设计采用景观穿透的设计手法,满足人流疏散的同时,形成景观轴线穿透点,突出建筑的庄重。建筑外形以古代线装“书”为设计元素。大面积明朗的玻璃,丰富而大胆的细节对比使得经典的形体组合和建筑风格具有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和明确的现代气息。整体形象庄严、厚重,在塑造雄浑的同时又不失典雅气质。

1.2信息中心及产学研创业中心设计按6层设计。一层为大堂及办公,二层以办公用房,每层设两个电梯,两个消防疏散楼梯。每层设有共享大堂及男女分开的洗手间。

1、剖面设计

室内一层标高为〒0.000,室内外高差0.8米。 层数:地上6层

层高:一层4.5米,二~六层每层均为3.6米 建筑高度:22.5米 屋面形式:平屋面

单栋建筑面积:6203平方米 2、造型设计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两栋建筑呈对称型布局,衬托图书馆的庄严雄伟,通过一层连廊与图书馆连成一个系统,有利于信息交流学习。外观上采用简洁大气的竖向线条,结合白色的外墙材料,建筑显得整洁大气。

1.3行政办公楼设计按5层设计。包含行政办公楼及后勤办公楼,每栋设一个电梯,两个消防疏散楼梯。一层含入户大堂、展览厅及办事大厅,每层设有共享大堂及男女分开的洗手间。

1、剖面设计

室内负一层标高为〒0.000,室内外高差0.8米。 层数:地上5层

层高:一层4.5米,二~六层每层均为3.6米 建筑高度:22.5米 屋面形式:平屋面

单栋建筑面积:6490平方米 2、造型设计

考虑到学校管理办公用房规定的面积比例过小,因此考虑后勤办公与行政办公设计成组团,中间用展览会议大厅连接。外墙统一采用竖向线条结合百叶穿插的手法设计。

1.4学生活动中心及学生处办公楼设计按5层设计。每栋设一个电梯,两个消防疏散楼梯。一层含入户大堂、展览厅,多功能会议室,二层以上均为学生社团活动办公及学生管理部门办公,每层设有共享大堂及男女分开的洗手间。

1、剖面设计

室内一层标高为〒0.000,室内外高差0.8米。 层数:地上5层

层高:一层4.5米,二~六层每层均为3.6米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六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建筑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七
中学大学建筑及各专业设计说明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1.1项目背景

新郑市第一中学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闻名海内外的轩辕故里——河南省新郑市,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深厚,从1953年建校以来,新郑一中由县级普通中学发展成为郑州市重点高中,由默默无闻而至名扬全省。目前,学校已有在校生4500多名,教职工221人,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骨干教师共9人,特级教师2人。新郑一中以优良的校风、浓厚的学风、优异的教学成绩、美好的校园环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吸引着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前来求学。自建校以来,新郑一中向高等院校输送了近万名合格新生,其中有1300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是闻名中州的人才摇篮。

为了使学校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新郑市市委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1.2 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新郑一中新校区校园总体平面规划设计 (2)建设地点:位于新郑市城北新区,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北,学院路中段北侧。

(3)建设规模:占地约260亩,108个班,可供5400名学生、400名教职工学习生活。新校区规划主要有办公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四部分组成。 (4)设计内容:方案总说明(包括建筑色彩的说明)、经济技术指标、总平面图、鸟瞰图、总体道路规划图、总体功能分析图、总体交通分析图、总体绿化分析图、总体综合管网平面图、总体排水管网图、单体建筑平面剖面图、主要单体建筑效果图。

1.3 设计依据

(1)《新郑市城北新区总体规划图》 (2)《校园定界图》、《地形图》等;

(3) 新郑一中新校区校园总体平面规划设计任务书; (4)《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筑标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及国家有关设计和建筑规范、标准。 1.4 区域现状条件及交通分析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区位交通优越,位居省会郑州、古都开封、洛阳等中原城市群的腹地,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环城高速、郑石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1997年,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成通航,目前已开辟航线70多条,通达全国54个省会城

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形成了中原一流、全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为适应新形势,目前新郑国际机场又启动了12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和客运、货运停机坪改造扩建工程,预计2007年投入使用,扩建后,旅客吞吐量将突破600万人次。

新郑市一中新校区位于新郑市城北新区学院路北侧,新郑市城北新区是未来新郑行政办公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自然气候条件

新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多刮北风,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多刮南风,

全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爽、冬寒。

年平均气温14.4℃,极端最高气温为42.5℃,极端最低气温为-17.9℃。

年均日照时数为2114.2小时。

1971~2000年中平均降水量为676.1毫米。年均霜期为152天。

1.6 地质生态环境

新郑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区内固体矿产以沉积矿产为主,包括煤、粘土矿、石灰岩、红硅石、硅石等,还储存着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煤是新郑的优势矿产, 新郑农业资源丰富,,被中国林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在未利用地中,有荒草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河流水面、苇地、滩地等。

1.7 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新郑市一中新校区位于新郑市城北新区学院路北侧,本规划用地地势平整,高程约108.6米到118.5米、地形起伏较大,东高西低。地块西侧有一条河流经过(主要用于雨季排洪),目前地块上南侧有村民种植的杨树林和少量不规则的鱼塘排布。地块东侧有一地块不明用途,给规划设计带来一定难度。

第二:总图规划原则与规划理念

2.1规划设计依据

1、新郑一中新校区校园总体平面规划设计任务书; 2、《新郑市城北新区总体规划图》 3、《校园定界图》、《地形图》等;

4、新郑一中新校区校园总体平面规划设计任务书;

5、《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筑标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及国家有关设计和建筑规范、标准。

6、教育部建标[1992]245号“关于批准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建筑划面积指标》的通知以及现行的新规定; 7、周边环境条件;

8、国家颁布的其他有关建设规范。 2.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体现现代校园理念,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有利教学,便于管理,并为学校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2、风格独特,环境优美,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3、布局合理,统筹安排,以人为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4、体现发展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环境优雅、文化浓厚、个性鲜明、新颖求实的现代化校园; 2.3 规划设计说明 2.3.1、用地布局原则

1、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日照要求。、

2、解决地形特征的校园分区与交通联系,出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各运动流线保持舒畅、短捷。

校区建筑布置应考虑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

结合,并利用地形创造校园特色。 总平面布局

合理选择主入口,使校园与城市联网。主入口设置在南面城市主干道学院路上。校园内适当安排绿地,利用各种植物、铺装、雕塑等,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绿化设计,栽植常绿灌木或种植花圃及草坪、道路两旁设置路灯、坐凳等。 2.3.2 用地现状分析

本规划用地地势平整,高程约108.6米到118.5米、地形起伏较大,东高西低,基于上述用地条件,该用地竖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服从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土方平衡、排水方向做好总平面设计,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

2.4 规划设计理念

2.4.1 符合教学活动规律与地形的功能分区 以地形为基础,根据教学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分区。

基地西侧设运动区,远离教学区,又可利用西侧较低的地形。东北区设为生活区,相对较安静。食堂在教学区与宿舍区中间,便于师生上课、休息、联系方便。生活区分设四幢学生宿舍楼、两幢教工宿舍。教学区位于基地东区中间,利于安静的学习,办公区设在基地东南。 三个主要区域彼此间联系便捷而又有所隔离。食堂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而又不使其配套设施造成对校园整个环境的污染和景观上的隔阻。教学区的设置紧贴体育区和生活区,使三个功能区呈三角形布置,到达各功能区的步行路线缩到最短又不会相互干扰。

主入口设在城市主干道学院路上,是学校的礼仪性入口。次入口设在西侧,使周末大量的学生人流与主要城市干道分开。

大学信息楼设计理念篇八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历史及现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南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学校前身为北京水利学校,曾三次搬迁,四易校址,历经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时期。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和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新中国水利科技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长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2011年,成为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划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100所工程大学。

目标定位:水利电力优势突出、工科理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有花园校区和龙子湖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3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0多万册,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5个本科专业,5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 074人,以工学为主干,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和农学等6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体育教学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开放教育试点办公室设在我校;学校还设有黄河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城市水务研究院、钢结构研究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光谱哲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30多个研究机构。

二、 设计理念及思想

本校园规划方案以“自然、人文、传承”为设计理念,本方案结合规划用地的规模与范围,在进行整体布局与规划时采用核心放射模式、以图书馆和中心休闲游览区为中心,以“公共教学楼-各院系教学楼-各院系学生宿舍”为各个放射线形成放射带,这种布局模式充分诠释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

时,也对规划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

本方案内部主要道路为自然的弧形与规则线形相结合,次级道路多为规则的

方格网状布置。同时,规划用地内部引入了自然水系,内部人行道路依自然的水系而布置,在满足中国传统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进行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的建筑规划布置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形式,在建筑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围合空间,满足了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活动。引入的两自然水系构成了校园内部的两条景观带,贯穿于整个校园内部。两条主要景观带把整个校园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整个校园规划在有机的分离的基 础上形成了统一。

系统是形成校园空间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是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使用设计的准则。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的规划中,不仅仅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关注校区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和肌理联系等方面,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了较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等。

设计中重点强调分割线对区域景观的控制性,即通过北区入口景观区、教学楼图书馆景观区、升旗广场、过渡空间、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区域组成整体景观带,形成警官学院的北区,为了加强警官学院的特殊气质,在入口广场西侧绿地设置迷彩主题长廊。分部入口西侧绿地地块景观整体的控制与渗透,我们在主轴线与横轴线之间引入了景观步行系统,形成景观辅助轴线,以加强各个区域景观的互动与衔接。在场地中,我们按照等级分别设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观园路,构成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主轴”、“横轴”、“辅轴”的搭建形式,结合道路的穿插与组织,形成系统的布局,辐射综合教学区、校园生活区、训练健身区和湿地生态休闲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三、 校园景观设计

各功能区的绿化景观布置。学生生活区绿地该区一般沿着建筑、道路分布,比较零碎、分散,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浴室以及商店等服务设施及其周围绿地,该区设计在充分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区内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影响。在本次的校园整体规划中,学生宿舍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形式,围合的空间形成了学生的交流与休息场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校园的绿化率。

教学科研区绿地是高校校园绿地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等建筑及其周围绿地,教学科研区绿地的布置要考虑校园的整体布局,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此区绿地设计保证环境优美的前提下,还得尽可能的保证安静,为正常的教学、学习提供好的环境条件,由于现在高校的主要的楼体大多都相对比较高,师生课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少能到达绿地中,所以此区绿地在设计时,大多还得考虑平面线型图案的组成效果,以及植物配置的色彩效果。本次规划方案中,教学区周边的景观主要一块状呈现。每一块都有不同的植物构成,这样满足了师生的心理要求,在繁忙的学习与工作之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远眺来缓解疲劳。

校园主入口是中心景观轴线的起始点,也是展示校园风貌的地块。从大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智慧之窗”雕塑,它放置在车行道与中央景观道交汇处,白钢构架,它抽象的造型暗示着美好的未来,设计为红色,富有激情;周围是旱喷泉广场,水柱喷起,生机盎然;景观道中间设计一个长条形的喷泉水池,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两侧绿地规则整齐地种植模纹大树,体现了校园规整洁净的环境,谕示着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严谨态势。

入口与综合楼距离的中心点是校园主次轴线的交点,也是前校区的中心位置,设置升旗台,几步台阶上去,作为此空间的最高点,从主入口进入校园就能看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提升人们心中的爱国心。南边设计放射形的花坛,北边是一处大的铺装广场,作为学校的大型集散广场,用于集会、升旗等活动。 广场中间位置布设旱喷泉,是水景在轴线上的体现;广场两边也设置旱喷泉,布设长条座凳,两侧种植应季花卉。喷泉飞洒,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放射的花坛、散植花灌木,谕示着桃李满天下。高大的雪松,谕示着教师形象的伟岸。

体育活动区绿地也是校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育馆、操场、游泳馆以及各类球场及其周围绿地,该区一般与教学科研区有着一定的距离,若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可以考虑种植植物带进行适当的隔离。

休息游览区是校园绿化的重要部分,由于大学师生一般没有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同时又是属于强脑力劳动的群体,在学习之余,他们也需要质高境幽的环境休闲放松、陶冶情操。在本次的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着重设计了中心景观节点,此次的中心休息游览区主要以两条自然水系布置。使水景观充分运用到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之中。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现在很多的大学校园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将水系引入到校园内部,应该是水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的原因。在大学校园这片圣土中,水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其它绿地主要包括校园道路绿地和后勤服务区绿地等。分布在校园中的道路系统,具有分隔各区和交通运输的功能。道路绿地一般位于道路两侧,绿化形式除了行道树之外,还有道路外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绿化带;后勤服务绿地包括着为整个校园提供水、电、热力的设备以及各类仓库、维修车站等设施及其周围绿地,一般占地面积比较大,且管线等设施比较多。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baoxian/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