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负价格:赔钱的艺术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名人创业故事】

负价格:赔钱的艺术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一篇

  在过去的商业交易里,我们通常遇到两种价格——需要掏钱(正价格)和不需要掏钱(零价格)。然而,微软公司为了推广其搜索市场,推出了一种更为激进的价格政策——“负价格”,它的出现再次颠覆传统商业交易法则。
  天底下竟然不但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商家倒贴钱的午餐?
  从2009年开始,微软公司尝试了一种搜索返现金的商业模式:用户通过微软搜索进入商家网站进行购买后,微软可获得一部分佣金,然后微软将部分佣金以现金形式返还给用户。对于这种尝试,比尔·盖茨预言道:奖励用户将是未来的商业模式。
  最近,《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在自己的新书《免费——激进价格的未来》中提到微软的这种新尝试,将它称为“负价格”。在传统的商业模式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天经地义。而在互联网时代最多免费使用,无偿服务。而负价格则是,用户使用某个商家产品或服务,它还要倒贴给用户钱。
  自此,商业生态划分为两种模式,以前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讲究“满足顾客需求”,然后双方通过价值判断达成交易,互不相欠,各取所需,而现在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则是要求企业对顾客的购买行为还要做出额外的“奖赏”与“回馈”。
  “奖励客户”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成为企业创建新商业模式的选择,给予我们的营销启示是,原来价格也可以成为一种顾客的“价值”,而不是“成本”。那么,这种新出现的价格政策手段,如何从个案现象上升为一般的价格政策,甚至推而广之地进行应用?
  
  真假“负价格”
  
  如果从更广的商品组合和生意模式的角度看,克里斯认为负价格的现象在传统的营销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现时折扣、购物返现的营销手段,以及现金积分、航空公司里程积分和其他使用信用卡或消费得到的奖励,这些都可以看做负价格。其本质就是商家给予顾客购买行为的回馈。
  然而上述情形中很少真正有负价格,顾客迟早都会敞开自己的钱包。这和微软的“负价格”依然存在差别:上述的负价格本质是正价格达成之后的折扣,是商家和顾客两者之间直接完成交易;而微软的负价格从时间先后来看,是先付出和奖励给顾客,而且至少必须通过与另外企业结盟组成的一个交易闭环来完成最后收益的分享。
  所以,负价格的政策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前者称之为“正向回馈”,后者才是真正的“负向诱使”。比如,移动公司、百货公司、信用卡公司的积分奖励和折扣计划,对贵宾客户的礼遇计划等都应该属于前者,消费者对此也司空见惯,很清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后者如阿里巴巴逢年过节首先给中小企业派“现金红包”,里面有不同金额的数字货币,从而诱导企业去参与“搜索关键字”的竞价拍卖,世界上最爽的莫过于“花别人的钱”。
  
  赔钱的艺术
  
  企业运用负价格并非真的无偿付出,而是一种激进的争夺客户的价格政策,目的是让顾客形成一种依赖和习惯。从“手段—目的论”来看,负价格也并非目的,而是企业商业模式中吸引客户、积聚顾客资产的手段。
  如果说在传统经济中负价格更多表现为维护顾客关系、提升顾客忠诚度的捆绑手段,在新的互联网经济形态中则更表现为争取新客户、开拓新市场的战略手段,而且是作为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负价格必然伴随着正价格的服务项目,只不过这个项目未必与目前的顾客直接交易。微软作为后来的赶超者,在技术层面目前还无法超越Google时,只能彻底颠覆原有的商业规则,在商业模式上实施超越。
  
  零成本,新模式
  
  然而,如果一个企业要采用负价格的商业模式,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第一,产品、服务提供的边际成本为零。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负价格是作为奖励客户的手段,其奖励的形式多是积分或佣金等虚拟化形式存在的货币,可以虚拟存在和应用,但顾客不能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货币,这是企业使用负价格的先决条件。目前网络经济形态下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服务,如网游的虚拟货币、论坛的积分、电信的充值金额等,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除了研发的固定成本,没有任何变动成本,但对顾客而言具有实质性的服务价值,这种产品、服务形式由于虚拟化的存在就可以采用负价格形式。
  刚刚上任的谷歌新总裁刘允宣布,为了向中国中小企业推广谷歌关键字广告,首先投入5000万元激励中小企业启动搜索营销,为每个新注册AdWords的用户提供500元营销基金。这其实就采用了负价格的激励方式,这种奖励对于顾客而言确实具有等同的价值,是奖励客户性质的,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却几乎是没有任何成本的,只是收益回收在时间维度上的重新分布而已。相反,传统的有形产品与实质服务,因为直接牵涉企业变动成本的付出,就很难真正应用负价格,最大限度也是正向回馈而已。
  第二,负价格商业模式的生存必须构建战略联盟。微软负价格的前提是与其他商家结成的联盟系统,从而形成两个商家A(微软)和B(其他商家)与消费者C的关系。通过A的免费服务吸引C,从而帮助B和C达成交易,然后把B促成交易所节省的一部分费用回馈给A,A甚至还可以再把其中一定比例的B的回馈奖励给C,从而完成价值的闭环交易和三者共赢的状态。
  所以,作为战略模式的创新手段,虽然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服务可以无偿提供,达成激励顾客使用的效果,但同时必然还要有真正让消费者愿意支付“正价格”的服务项目。当然,微软采用激进的负价格只要达成吸引用户尝试,进而改变用户习惯的目标,就可以利用此庞大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和数据挖掘服务来赚钱。
  第三,采用此种策略的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本。马云说过:“免费的策略是最贵的策略。”采用此种策略固然具有巨大的号召力,然而必须考虑企业的生存能力,而且需要支撑前期给予顾客美好的体验,负价格绝不意味着低劣的产品、服务,而是创新的产品、服务。
  在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中,价格是最能体现企业战略类型的指示器,同时又是对消费者影响最为直接和立竿见影的策略手段。随着虚拟经济形态的纵深发展和新型电子商业模式的拓展,负价格作为一种奖励和吸引客户的手段,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工具的一个选项,是“守正出奇,剑走偏锋”商家之道的直接体现。
  “借助电子商务的力量改变传统的商业格局,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商业秩序。”马云最近说。这种商业生态文明的意义在于借助网络近似于零的信息搜寻成本和极低的交易成本,可以免除大量的渠道和推广费用,因此,任何一个网上消费者通过自己消费的累积和自己人际网络推荐所扩大的销售额,厂家可将此部分节约的推广销售费用奖励给消费者,那么就有可能“让消费者花钱的消费行为,同时能够成为赚钱的行为”,从而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身创造出商业价值,让消费者也参与到生产利润的分配。
  这就是“负价格”出现所蕴涵的经济背景和潜在逻辑。可以预见,它的应用必然为网络以及其他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更多惊奇之处。(编辑/张本科)

  

电子杂志目录大全目录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二篇

免费电子杂志大全目录

·时事新闻 南风窗 世界知识 看世界 新民周刊

北京周报(英文版) 记者观察 名人传记

新华月报(天下) 新知客 百姓生活 开放潮 中国新闻周刊 看天下 中国周刊 南都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新周刊 图书情报工作 新闻世界 北京纪事

中国记者 当代世界 新闻前哨 共鸣

新华月报(记录) 廉政瞭望 心理科学进展 时代邮刊 长城月报 非常关注 当代贵州 大武汉 环球慈善

民风(上半月) 中国报道 新一代·上半月 三月风 世界博览·海外卷 世界博览·中国卷 走向世界 新闻论坛 新闻界

对外传播 新闻大学 国际观察 中南论坛 新世纪周刊 台声 百姓 向导·新品读 中华儿女·青联刊 China Economist 时代先锋 民风·下半月

·决策研究 决策与信息 人大研究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经济与社会发展

中国改革(综合版) 决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西伯利亚研究 炎黄世界

政策瞭望 南亚研究 美国研究 海峡科学 现代台湾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电子政务 日本问题研究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党政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领导文萃 人民论坛 国外理论动态 党史文苑 改革与开放 兵团建设 党政干部参考 党政干部学刊 浙江人大 公务员文萃 党史博采·纪实版

当代党员 百年潮 档案春秋 文史春秋 侨园 同舟共进 四川党的建设 纵横 党史纵横 湘潮 党史博览 文史精华 群众 老区建设 党史纵览 唯实 中国残疾人 党史文汇 时代中国 上海党史与党建 文史月刊 吉林人大工作

人物传记详细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三篇

人物传记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四篇

杨福家:没有爵位的校长

2006年3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由校学生会为同济百年校庆组织的“同舟讲坛”首场报告即将开场,主讲者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为促成同步辐射的立项作了很多努力。1996年,着名的美国McGraw-Hill公司出版了杨福家与美国名校凡登比尔大学杰出教授哈密尔顿合写的英文专着《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在这一出版社出版专着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在杨福家的带领下,经过漫长地攻坚,研究所终于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1992年7月28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

杨福家是一位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杨福家有一个主张:既然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应该多走出去,你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你。

1997年2月6日,杨福家出席了克林顿总统的第45次早餐会,会上克林顿强调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思维敏锐的杨福家瞬间意识到了这个词的特殊意义。1997年9月,上海高教系统的一次座谈会上,杨福家谈到国外正在讨论的知识经济概念,也是自那时起,他收到了很多要求做这方面报告的邀请。但杨福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从英国等一些国家城市从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到以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等新型经济以及波士顿大学对周边地区经济贡献等实例来论证,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他应邀作有关“知识经济”的专题演讲有很多场,有人称他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的第一人”。

近年来,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围绕他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释,到他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的点评。他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

杨福家是一位孜孜不倦,卓越理念的追求者。

与杨福家相知近30年的美国德州大学现任副校长冯达旋教授对杨福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兴趣,而且对科学以外的领域,如教育、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世界的发展、大学所扮演的角色等都有广泛兴趣。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董会郑重宣布,“鉴于杨福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国际影响”,正式聘请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为该校第六任校长,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位没有爵位的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在杨福家的建议下,诺丁汉大学还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2004年,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建设。此外,诺丁汉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分别建立了科研合作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也实质性启动,上海诺丁汉金融中心也在筹备中。

对杨福家任职诺丁汉校长这件事的意义,杨先生的好友冯达旋教授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德州人和篮球迷,我虽然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创造了NBA的历史,然而,如果将姚明的成就与杨福家所取得的、打破了近千年的英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丰功伟绩来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杨福家担任过的多种国内外社会团体职务中,他很看重的是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一职,因为这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关,而从中也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理念。1996年,杨福家受邀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成立30多年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杨福家决心争得这个席位。为此,他在参加会议前作了精心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作了斟酌。充分准备的结果是他被选上了。

1997年,在杨福家的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的场景,表现了杨福家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传主杨福家的作用。

B.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如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独自合成了新核“铂-202”,这标志着核素的版图上有了中国一席之地。

C.“近年,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因为杨福家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并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英国诺丁汉大学正式聘请杨福家教授为该校校长,足见诺丁汉大学对杨福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的看重,这也是外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E.通过本文不同角度的介绍,同时也认识到他作为教育家卓有建树、作为思想家充满使命感的一面。

(2)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杨福家是“察事谏言的思想者”?(6分) (3)文中两次提到好友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

(4)通过本文,我们不仅钦羡杨福家教授取得的人生成就,更被他浓浓的爱国情怀感染着,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第Ⅱ卷 表达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5分)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6分)①意识到教育国际化是个必然趋势,主张中国的大学校长应多走出去,了解世界。②洞悉国外前沿,及时引入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没有停止思考。③以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每答出一点给2分)

(3)(6分)第一处评价突出了杨福家是一位在很多领域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人;(2分)第二处评价通过对比(1分)肯定了杨福家任职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意义重大(1分);两处引用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增强了传记内容的真实性和文章的可读性。(2分)

(4)(8分)启示示例:无论个人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应心怀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2分)(从题干要求可知,启示应围绕个人成就与爱国情怀关系角度来谈)

依据:①杨福家作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当认识到世界上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总没有中国人发现的,于是带领研究所努力攻坚,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使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②作为着名的教育家、思想者,他及时引进知识经济概念,让国内广泛关注,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有独特的点评并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③作为诺丁汉大学校长,他心系祖国,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建设了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促进了诺丁汉与中国大学、中科院的合作等,使祖国与世界一流大学有了很好的交流。④当受邀参加国际校长协会时,了解到中国内地代表被排挤在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会之外,决心争取并通过努力获得了执行理事职位,也促成了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依据就可以给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气象大家——叶笃正

2005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

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 “似乎、好像、大概”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画掉。

1950年l0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相当于五千米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91岁高龄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几百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叶笃正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实用类文本阅读 气象大家——叶笃正实用类文本阅读 气象大家——叶笃正

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他还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2002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 ——“国际气象组织奖”。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 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中国此领域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

B.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C.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D.叶笃正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他获得了 “国际气象组织奖”,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气象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E.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⑵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的贡献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⑶“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这种治学精神在叶笃正后来的治学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⑷“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这句话体现了叶笃正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8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气象大家——叶笃正阅读答案

WiseMedia

12、(1)C、A(C3分,A2分,D1分,B、 E不得分。B.“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未必是钱三强的观点。E.“更光彩”不是贡献大,这是叶笃正对别人贡献的肯定和赞美。D.叶笃正获

奖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的气象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⑵①他带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成员画了第一张天气图,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②他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并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③他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④他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四点任选三点得6分)

⑶①打破常规的教学:他的学生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②一切从事实出发,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画掉。③朝前看:1984年,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每点2分)

⑷ ①淡泊,谦虚。叶笃正在气象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如此高的奖项,却如此淡然,表现了他的谦逊。在所里,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②开拓进取。 叶笃正说这只是“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表明他认为科学无止境,我们还应该朝前看,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年近古稀还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③热爱事业,乐于奉献。90岁高龄,仍愿意和大家一起做研究。91岁,每周一、三、五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④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每点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2010年1月9日上午11点15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心系水利,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

徐乾清1925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汉中位于汉中盆地。汉水自西而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1949年9月初,23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他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过部专家工作室技术组组长并兼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助手,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到后来担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

60余年的水利生涯,从长江到黄河,从松花江、辽河到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徐乾清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推动参与了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查工作,参与了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乾清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蓄水研究。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及时设立和成果产出,为20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了解徐乾清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出席的大小会议无数,但每次话都很少,却句句铿锵有力。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事先他都会进行充分的论证。“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对此深有感触。

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在全国水利系统是出了名的。徐老总结他一生的治水经验,希望

才能真正做好治水安邦的大业。

对于年轻学者的请教,徐乾清是从来不吝啬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平时,经常有年轻的水利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报奖等方面请徐乾清帮助推荐,而他立了三个“门规”:一是被推荐的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二是草拟的材料必须提前送去,他认真看完及时通知对方结果,并注明“可以签”“做修改后再签”必须给一份复印件留存。

实用类文本阅读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实用类文本阅读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徐老开会发言语气十分平和,且都围绕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展开,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同事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实”,徐乾清向来没有空话和套话;二是“有收获”,言之有物,从不漫无边际。

大家都说,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徐乾清一辈子不要奖,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直到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徐乾清在日记里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但我尽了我的一切能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无负农民给我的饭,工人供我的衣和生活用品;一生未做对不起社会和周围同志及亲朋好友的事。大概还算是一个可以问心无愧地度过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

斯人远去,魂系水利。徐乾清走了,而他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

相关链接:

①2010年1月4日,据农业部研究,近10年来,吨粮耗水1191m3,平均粮食水分生产力约为0.84kg/m3 ,北方地区平均约为1.07 kg/m3 „„ (徐乾清日记)

②近两年来,去徐老家讨教甚多。在我主持《中国水图》编制工作期间,徐老多次叫我到他家中,一幅图一幅图地讨论,对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逐一提出具体建议,每次都花费整整半天的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徐乾清的家乡位于汉中盆地,那里有许多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灌区,这使他从小就对水利工程有了感性认识,并充满浓厚的兴趣。

B.徐乾清献身水利60余年,跑遍祖国各大江河湖泊,多次向国家建言献策,甚至在去世前五天,依然在关注有关水利方面的动态。

C.徐乾清不重名利,甚至一个荣誉证书,也加以拒绝。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荣誉。

D.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每次开会发言话都很少,但句句铿锵有力,且言之有物,而且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表现出十分严谨的科学作风。

E.本文详略得当,有传主语言的引用,也有传主朋友语言的引用,也有作者议论性的语句,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强。

(2)徐乾清为我国江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徐乾清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4)结合材料,谈一谈徐乾清对自己人生作出的总结给你的启示。(8

12.(1)BD(B.2分,D.3分,C.1分,A.题干中“这使他从小就对水利工程有了感性认识,并充满浓厚的兴趣”, 无中生有。C.原文为“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而题干中为“这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荣誉”。E.“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强”不妥,本文语言平实,以叙述为主。)

(2)①领导方面:担任过多项职务,为许多重大水利项目的实施指明方向并提供指导。②实践方面:他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参与过多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等。③建言献策方面:多次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提出了明确的对策,还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蓄水研究。④技术方面:“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为20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3)①爱国、责任感强。一生献身祖国水利事业,为祖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大量心血。②科学作风严谨。说话数据从不含糊,遇事及下结论都要事先充分论证。③求真务实勤奋。治水遵循规律,说话从不浮夸。一直奋战在水利一线,考查、实践、记录,为国家水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④讲原则。对年轻学者的请教不吝啬,有原则性,立下三个“门规”。⑤淡泊名利。“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⑥平和谦逊。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每点1分,共6分)

(4)徐乾清对自己的总结是:“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2分)该总结给我的启示是:①我们要勤奋努力。徐乾清无论是考查、实践、记录,都勤奋努力,对中国水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2分)②我们要有不知足的精神。徐老深爱自己的祖国和水利事业,希望能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不满足于已有成绩,才会觉得遗憾。(2分)③我们要有谦逊朴实的品质。徐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从不居功自傲,80高龄依然为祖国的水利事业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2分)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六):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24年王振义出生于上海,1942年中学毕业,194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行医生涯。

工作一年后,新中国成立,他找到了事业的立足点。他同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本职工作上。后来王振义在一则国外医学资料中得知,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逆转,也就是说,这些“为非作歹”的坏细胞,在科学家“诱导下”,可以“迷途知返,改邪归正”,变成正常细胞。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医学创举,令王振义眼前一亮,他觉得既然无法消灭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那么另辟蹊径,化敌为友,王振义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上,勤勉攻关,孜孜以求。经过多年试验,终于在显微镜下,捕捉到奇迹发生:大量早幼粒癌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下,竟“改邪归正”变成一个个发育正常的细胞。呕心沥血的王振义,终于大海捞针,找到一把“金钥匙”,神奇破译了人类医学史上的“死亡密码”。

就在这时,医院送来一位五岁患者小怡君,患的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此种类型的白血病发病急,凶险异常,病人从诊断到死亡只有一周时间。命若危弦的小怡君开始接受王振义的全新疗法。由于该疗法试验,都是在体外进行的,临床上从未应用过,治疗过程变数多,谁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因此王振义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细致入微地捕捉孩子病情的蛛丝马迹。用新疗法治疗三天,小怡君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经过系统治疗,小怡君的白血病终于得到遏制,血液中的坏细胞都脱胎换骨,弃恶从善,成为患者体内的正常细胞。时光荏苒,当年被

2017人物传记整合信息1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五篇

2017届 高三语文 第一张 设计者 白新亮 班 学生姓名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人物传记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

一、预习目标

1. 掌握传记的不同分类及类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型。 2.能够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并分条作答。

设问类型: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ⅩⅩ,请简要回答。

2.文章从几个方面体现了ⅩⅩ的某个特点,请简要说明。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Ⅹ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从文中可以看出ⅩⅩ有什么样的性格?) 4. ⅩⅩ提出了哪些主张?(或是ⅩⅩ有哪些成就?ⅩⅩ干了哪些事情?)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5. ⅩⅩ干的ⅩⅩ事情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目的?

二、预习内容

(一)传记的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①1932年,十九路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弟弟候硕1、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 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三、试题分析 (一)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抒情。 自传的特点——第一人称①作者即传主。②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2、他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评论人物思想、作用、地位。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他传的特点——第三人称。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3、评传——记叙与议论各半,注意整合评价的文字。 评传特点——第三人称 ①“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 “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②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传记文学特别是纪实文学盛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希望从中找到生活的楷模;其次,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都有限制,而阅读人物传记,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可以满足好奇心,更能丰富知识。 (二)人物传记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读懂文本。 第二步:审读题干,确定区间。 第三步:提取信息,整合要点。 第四步:据分分点,工整书写。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①抓住题目,确立传主形象,感知传记重心; ②标出段落,圈点勾划重点,概括传主经历; ③理清脉络,切分结构层次,归纳传主事迹。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这些要素归纳整理,即: 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三)考纲要求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等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 ④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⑤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4、分析传主形象(性格特征)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③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④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给个人看病。 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 ”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 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 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 他意识到, 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科逐步建立,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 侯仁之发现一段长

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校后立刻查资料, 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 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

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反驳道“: 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 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 侯仁之得出结论, 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 那时, 人们普遍认为西北的沙化是“大漠流沙”造成的, 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 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 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提供了认识基础, 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 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 侯仁之证实, 榆林不仅没有三迁, 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 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 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 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

仁之的慧眼下, 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 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居然还是进京要道。 卡车、 拖拉机往来穿梭, 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 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

不容缓》 一文, 发表在 《北京日报》 上。6天后, 北京市政府决定, 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 如今, 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 保护莲花池。

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

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 城址转移、 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就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儿。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本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了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候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候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候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四、解题指津

从典题可以看出,全国新课标卷对传记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的考查,常见题型有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哪些方面、事件、活动、经历、观点、评价、态度、贡献、性格、表现、品质等)。

解答多项选择题,建议如下:

1、 抓文体特征把握全文。传记文本一般呈现出下列一些特征。

(1) 叙述传主的主要经历或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意义。如典题1中叙述的学术

活动“巅峰对决”。

(2) 叙述传主的主要事迹、突出贡献,以及这些贡献的价值的存在。典题1中的

“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和成立,“哥本哈根精神”的形成。

(3) 叙述传主所获得的荣誉、外界的评价,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支撑这些荣誉、

评价的事例。如典题1中“原子为了和平”奖。

(4) 叙述传主(或团队)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价值观,以及文中体现的这些

言行。如典题1中第(4)题提到的‘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5) 叙述传主对事对人的观点、主张、以及文中体现这些的言行。如典题1中第

(1)小题C项,玻尔对待纳粹的态度。

(6) 叙述与传主作对照或映衬人或事,以及作用或效果。如典题1中第(1)题A

项提及的爱因斯坦。

2、 按照提干要求勾取印证。有了抓特征整体把握的基础,再按题干的要求去定

向筛选勾取相关信息,两项对照,肯定显性信息,辨清隐形信息,对选项正误判断。见典题1[典题解析]对第(1)题的解析 解答解答题,建议如下:

1.简答题虽然指向单纯明确,但题干概括性强,答题的信息隐伏枝蔓在相关的段

落,解答时,除熟悉多项选择题的第一点外,还要根据题目要求,做一番爬罗剔抉的功夫:分主次,辨因果;去事例,留结论;去枝叶,留主干;去表象,留本质;去虚饰,取本真。 2.解答题一般要求结合文本“概括”“分析”“找原因”“找表现”,所以,还要完成整理呈现答案的步骤。

即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补充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语词表义欠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如典题2,明确了传主成为“城市的知音”主要在文本后5个自然段体现出来,就要分条归纳整理,形成答案。再比如真题演练第(2)题,既然是“巅峰对决”,整合信息时就须从对决双方的成员、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去整理出答案。 答题规范:

第一,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中信息;

第二, 根据题干要求,锁定有效的答题区间,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范围;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三, 比较辨别,分类整理信息,对已获信息进行剪辑、排列、组合、去粗取精; 第四, 按照考题要求完成答案。 试题分析(二)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 2017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2017届 高三语文 第二张 设计者 白新亮 班 学生姓名

人物传记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

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国,因为法国既保持传统,又有创新的东西。1948年,赵无极乘坐邮轮奔向法国。抵达巴黎的当天,他立即到卢浮宫去,不顾旅途劳累,直奔艺术的殿堂。在那里,他看到了真正的西方油画。尽管中国水墨画对他得心应手,可他不想到法国来炫耀中国功夫。他不愿像到巴黎的许多中国画家那样,一头钻进中国人的文化圈里,在中国城附近租个房子,不停地画“中国特色”的东西,向法国艺坛兜售有“禅味”、“道味” 的水墨画或油画,尽管这样可能会彳艮方便,甚至在开头的日子里很称心如意,然而数十年下来,即使是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移民画家,也会永远游离在法国社会的边缘。“到人家的地方,就要往人家的高峰上攀登。”他知道蒙巴纳斯是法国艺术家集聚的地方,他刚到巴黎就在那里租了房子,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他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

②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

③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我们可以转化为“克罗齐为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具体做法有哪些”,也就是克罗齐在理论方面的努力(或成就)、具体的实践活动和把二者协调统一的做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文中筛选信息。首先画出含有信息的关键语段语句,然后准确表述即可。

四、检测与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

1935年,赵无极考入杭州艺专学习。当时,潘天寿先生要他临摹古画,他不喜欢,就不用心画。他不愿意接受传统中国画的观念,认为中国绘画从16世纪起就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不过,他喜欢傅抱石的作品,他的画对赵无极有很好的影响。毕业后赵无极留在杭州艺专任教。他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但他学到的不是具体的绘画技巧,而是林风眠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

这个时候,赵无极开始向往西方的绘画艺术,林风眠劝他到国外留学两年,他选择了艺术之都法

结交了许多法国艺坛的“主流人物”,直接从“文化边缘”奔向了 “艺术中心”。

初到法国,他每天要学法语,做绘画实践,还要和各国画家一起交流艺术感受,全身心地汲取西方艺术的丰富营养。他在法国南部的画室,比邻于毕加索的画室。这位已届八旬的老人,一心沉醉于绘画,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见。但他对赵无极非常亲切,每次在画廊见面时,他都热情地招呼:“矮个子中国人! ”还有画家米罗、马蒂斯也对他非常友好。他与声震全球的雕塑艺术家贾科梅蒂相邻17年。这几位大师对他都很有影响: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都启发了他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在大师的环境里,赵无极和他的艺术快速而茁壮地生长着。他到法国后的第二年,克勒兹画廊就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使他一举成名。

赵无极早期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1951年,起无极在伯尔尼参观画展,他看到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保罗•克利的画作所蕴含的内在世界,看到塞尚在风景画处理上的不拘形式,色彩自由变调的风格。欣赏了许多西方作品之后,他转向了中国,转向了曾想远离的文化和艺术。他发现自己的民族是一个很幸运的民族,中国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青铜器、瓷器、书法、绘画......重要的是怎样吸收和消化,怎样把这种优秀的传统和影响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赵无极移居法国之时,正是欧洲的抽象绘画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群雄并起之际,赵无极顺应了这个艺术趋势,自1954年起,他的绘画转入抽象,那些如同曱骨文或钟鼎文样的抽象符号,浮动于虚无的空间和变幻的色彩之中,充满东方神秘的象征意味。其作品以形象的题目提示内容。1959年后,他作品中的那些符号逐渐解散、消失,进一步摆脱了描写性和情节性,画面为自由的笔触和大片的韵律十足的各种颜色所代替,愈加直率地表现精神和情感,艺术风格也日趋成熟。甚至许多作品没有题目,仅以创作日期命名,目的是让观众不受任何画面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直接体验T绘画意境,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他喜将大幅画布铺于地面作画,用大笔在无拘无束中尽情地自由涂抹,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中抒发感受和描绘幻象,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抽象绘画风格。

在巴黎,他重新发现了中国,重新找到了艺术的本源,独创了 “抒情抽象派”的绘画风格。赵无极在欧美各国写生、游历,在各国多次举办展览。进入20世纪60年代,赵无极的艺术风格日趋成熟,绘画中洋溢着神秘的东方气息,如行云流水,气韵十足。程抱一先生曾这样评价说:“他吸取了西方艺术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精彩。

(摘编自康弘《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学习时,并不喜欢跟随老师潘天寿先生临摹古画,学习绘画,冈为潘先生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

B. 赵无极留学选杼了法国,不仅是因为恩师林风眠的推荐,更重耍的是因为那里既保持传统又充满着创新与追求艺术的自由精神。

C. 赵无极到法国后的第二年,就在克勒兹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而且一举成名。这应r1功于与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交流。

D. 赵无极的“抒情抽象派”绘画是对欧洲的抽象绘画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创新,这个创新,中国绘画元素的融入功不可没。

E. 文章记述了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学习、在法国留学时重新发现了中国艺术价值的经历,详细描述了人师的绘画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2)赵无极在蒙巴纳斯租房,其中的原冈都有哪些?谘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无极的“抒情抽象”画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谘结合赵无极的艺术道路,谈谈“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A.“潘先生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没有依据。C.“与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交流”,对赵无极有重要影响,但只归功于此有失偏颇,最重要的是赵无极的勤奋与主动汲取。E.“详细描述了大师的绘画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全过程”错,文章重点是评述赵无极走向艺术顶峰的原因,没有详细描述,更没有“幼稚”的内容。)

(2)①他不想在法国炫耀中国功夫。②他想接触和学习法国最高水平的绘画艺术。③他想攀登西方的艺术高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色彩、光线扑朔迷离,空间结构复杂多变,抒发感受和描绘幻象。②直接表现精神和情感。③有意境,气韵十足,洋溢着神秘的东方气息。(每点2分)

(4)①质疑中国传统绘画观念,是创新的动力;②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为创新打基础;③中西绘画艺术结合才能推动创新。(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

(二)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①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言。

②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信函上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查遍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不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③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四十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

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④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⑤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誉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⑥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语,重上高山悦旧琴。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有书换万金。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徽忱。

——周汝昌诗一首

1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

D. 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017届 高三语文 第一张 设计者 白新亮 班 学生姓名

人物传记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6分)

(3)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4)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E给3分,答 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试题分析:B.“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D.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

(2)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升了《红楼梦》的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3)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内容上:①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②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③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4)①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做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燕京大学图书馆。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④依据充足,奠定厚实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⑤广博的学习,丰厚的积累。多领域的研习,终成大家。(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三)莫 言 自 述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呼吸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

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3)莫言在写小说时,说自己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请结合原文简析莫言的“胆”体现在哪里?(6分)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勇气敢说话敢做事,不会有所顾虑和畏惧。

②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对社会无益,也会影响文学的品格。他坚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他要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③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

人物传记(实用文本)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六篇

人物传记5
名人传记杂志电子版 第七篇

人物传记阅读(第5课时)

孟凡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013年全国1卷)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

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纪念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 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 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 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 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⑵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⑶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⑷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013年全国2卷)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吨位为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

船的嘉陵江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积压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是一个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难得的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将嘉陵江三峡布臵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姜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外国轮船分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⑵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⑶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⑷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人物传记阅读(第5课时)

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013年全国1卷)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chuangyegushi/2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