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

富二代名人创业 李文俊:富二代创业4年付4000万学费成造纸巨头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名人创业故事】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一
李文俊:富二代创业4年付4000万学费成造纸巨头

  楚天金报讯 图为:李文俊和父亲在一起

  20年前,李文俊来到东莞市中堂镇创办理文造纸时,还是一个对造纸业知之甚少的年轻人。

  作为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李文俊从零开始创业,遭遇多次骗局,仍然坚持前进。在走向高峰的时候,遭遇金融风暴,他始终有一颗顽强的心,最终带着理文造纸冲出低谷,屹立潮头。

  如今,理文造纸董事会主席李文俊已过不惑之年,仍保持着二十来岁的激情。作为一个实干家,他相信,做出来永远比说的好,起点不代表终点。

  刚刚公布的2015福布斯香港50富豪榜上,李文俊父子以25.1亿美元身家居榜单第22位。

  “在第一期建厂的过程中,被骗十几次”

  富二代创业4年付出4000万学费

  拒绝子承父业,理文造纸董事会主席李文俊用一连串的数字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富二代,也是实干家。

  从“0”开始。1993年,李文俊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回到父亲李运强(香港手袋大王)的公司工作了一年。对手袋行业没有兴趣的他,一番市场调查后,发现手袋厂需要大量的包装纸,而内地还有许多厂家也需要订购包装纸。李文俊和父亲一拍即合:进军造纸业。

  4年花了4000万元学费。由于父亲忙于手袋生意,造纸公司的任务便由二十来岁的李文俊担纲。没有经验的李文俊,压力很大。“在第一期建厂的过程中,被骗十几次。”在做第一笔生意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是先给钱再发货,但是对方说先发货再给钱,看到对方“说得很好”,李文俊就把货发给他了,结果那人不见了,钱也没了,造成公司极大损失。

  在前期准备的4年里,李文俊遭遇了各种骗局,前后交了4000万元学费。如今再说起这“4000万元”,李文俊显得很淡然:“只要第二次不再被骗就好了,谁能保证第一次就成功?”

  幸而,李文俊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并没有扭头跑回家寻求荫庇,而是坚持下来了。

  理文造纸在1998年开始投产,年产量10万吨。

  当时看到公司慢慢走上正轨的李文俊,抽空到日本和朋友游玩。朋友介绍他去富士山附近的一家造纸设备制造厂家看看。

  1998年,恰逢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受到极大打击。李文俊参观的那家设备厂,有一台年产量20多万吨的造纸设备,原本是一家日本企业订购的,可是金融危机后,那家公司买不起了,所以厂家希望把设备卖给李文俊。当时李文俊知道自己的口袋能掏多少钱,也知道现在砍价比较容易,后来,厂家以6折的价钱卖给了理文造纸。

  有了这台机器,理文造纸的年生产能力从10万吨一下子增加到28万多吨。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台造纸机生产的纸的质量非常好。2000年一年内,李文俊就赚了1亿多元,这在当时是惊人的。

  金融海啸,因为负债过多,理文造纸一度受挫

  调整方向跃升为亚洲第二大造纸商

  2003年,快速扩张的理文造纸在香港上市。2000年-2007年,理文造纸的产能每两年增长一倍。2007年,其产量已经达到400多万吨。理文造纸从默默无闻的小厂一跃成为亚洲第二大造纸商,李文俊也由此被赋予“造纸大王”的雅号。

  2008年金融海啸,因为负债过多,理文造纸一度受挫。李文俊意识到,急速扩张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他说:“已经过了盲目扩充的时代了,要把东西做精做好。”于是,理文造纸改变发展方针,专精于造纸,稳坐亚洲第二的宝座。

  早在创业之初,李文俊就想到:舍弃木材用废纸做造纸原料。“用废纸再造纸,是一个物理过程,整个生产过程都比较清洁。”李文俊带领工作团队在环保方面长期努力,使得理文造纸连续多年达到超过90%的废纸利用率(创业网:www.Cyone.com.cn/),成为目前国际上废纸利用率最高的企业。

  在节能方面,李文俊也有自己的一套。造纸业是理论上的传统工业,是低技术含量的。但是李文俊却花上大笔资金搞起高科技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把水和能源的耗用降到最低。

  目前,中国平均造1吨纸大概要消耗1吨焦煤,而理文造纸已经把焦煤的消耗量降到0.38吨。在用水方面,全球平均用水在20吨左右,而理文造纸仅需消耗7吨水,技术全球领先。

  能做到这样的成绩,李文俊坦言并不是靠随便摸索而来,而是实实在在每一细节都做过研究和实验。投入昂贵的污水处理资金和技术后,理文造纸排出的水“都可以养鱼”了。

  在广东理文造纸公司厂区,可以看到两栋并排的别墅。这是李文俊和父亲李运强的住所,一方面是方便工作,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证明理文造纸在环保方面的成果。“我就在厂里住,喝厂里的水,在厂边睡,所以我能把厂区弄得太差吗?我住在同一个环境,包括对空气质量、噪音的控制,我们都做得非常好。”

  实业家们纷纷凭借财富转行或跨界,他始终坚守造纸阵地

  “从来不后悔我对造纸行业很专一”

  理文造纸还拥有精密的监察管理系统,对于每一份产出和投入都有跟进。“在经营模式上,耗用的东西,耗用的能源、原材料,生产了多少,赚了多少钱,我都知道。”

  李文俊对于造纸的专业追求和付出并没有白费,如今,理文每吨纸的纯利已接近400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位“造纸大王”信心满满地表示:“行业公认我们管理得最好,利润最高,投资回报率最高,负债最轻。”

  近些年,实业家们纷纷凭借积累的财富转行或跨界,涉足地产或金融等领域。然而,李文俊却始终坚守着造纸阵地,自从创业以来,在李文俊的世界里,造纸始终是唯一:“我从来不后悔,我对造纸行业很专一。”

  带领理文造纸脱颖而出后,李文俊成功摆脱富二代的称号,2002年,李文俊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称号;2003年,又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说起父亲的帮助,李文俊回忆,最初创办理文造纸,是父亲给了他本钱。“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上完全从零开始,是非常难的。”但是李文俊也认为:“他的帮助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成功,你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你的勤劳,慢慢把东西做好。”“富二代”还是“创二代”的标签,李文俊并不看重。他始终觉得,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付出多少能控制,结果不能控制”。

  李文俊一直坚持一句话:“你的起点不代表你的终点。一个人的成功是逼迫自己做出来的。”

  李文俊眼中的父辈:

  父亲是一个巨人

  李文俊的父亲李运强,是香港著名的手袋大王。李运强5岁从海南到香港接受教育,后随亲戚学做生意,自主创业,1976年成为百万富翁。

  在李文俊心目中,父亲很实在,是一个巨人。

  父亲经常对李文俊说:儿子,要做事情,不管怎样都要勤劳。在李文俊6岁的时候,许多孩子去玩都有父亲的陪伴,但是李文俊的父亲却只会带他去做生意。李文俊在加拿大时,父亲到美国出差,就带着李文俊兄妹去见客人。父亲对他们说:我不是不陪你们去玩,只是希望能给你们以后打好基础。回想起来,李文俊“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

  正是父亲不断地灌输做生意的想法,李文俊从小就想当一个商人,像父亲那样受到尊重。也因父亲的影响,李文俊一直牢记“勤劳”、“实干”两个原则。

  (综合《中国经济周刊》、《创业邦》等报道)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二
郭令明:从丰隆集团“富二代”到新加坡第二大富豪

  楚天金报讯 19年前接管新加坡丰隆集团的郭令明,在父亲郭芳枫创下的基业上发展,成为了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掌门人。虽然没有白手起家的经历,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商业上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才能。

  在上月公布的2014福布斯新加坡50富豪榜中,丰隆集团的郭令明及其家族以78亿美元的财富,排名榜单的亚军。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和酒店业投资发展商,其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地区,拥有25家上市公司。

  子承父业

  “富二代”接手跨国大集团

  今年73岁的郭令明,祖籍福建同安,是新加坡丰隆集团创始人郭芳枫的长子,在郭芳枫执掌丰隆集团的时代,贴在郭令明身上的标签是“富二代”。

  无疑,在郭令明眼里,父亲郭芳枫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郭令明也提到父亲对他的事业所带来的影响。他除了对父亲感到敬畏,也存有很大的感激。

  传奇商人郭芳枫于1911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14岁那年抱着一卷草席到新加坡谋生,白天在五金店当学徒,晚上去夜校补习功课,后来将在福建老家的三兄弟请来,一起开办了名为“丰隆”的小店。

  丰隆的成功取决于郭芳枫的远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他就马上预感到物资必然会出现短缺,于是他投入资金,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军需剩余物资。这些物资很快就成了紧俏商品,给丰隆带来了巨额盈利。郭芳枫更预见到战后各国经济的重建,地皮、建筑材料必将成为热门货。从1947年开始,他廉价买进大片土地。

  1963年,郭芳枫与三兄弟在生意上也出现分歧,于是他把丰隆65%的股份平分给三个兄弟,自己保留了35%的股份。分家之后,郭芳枫留守新加坡,继续以房地产作为丰隆的支柱。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迅速起飞,郭芳枫及时把单纯的地皮买卖转变为房地产买卖,并为此专门建立了丰隆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业。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丰隆实业的发展,面对世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以及炙手可热的股市,郭芳枫又看准了这里的商机,果断地筹资创办丰隆金融有限公司,扩大金融证券业务,为80年代、90年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他的丰隆集团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跨国大财团。

  1995年,郭芳枫去世。时年54岁的郭令明成为郭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

  青出于蓝

  开疆辟土主力扩张酒店业

  郭令明成为郭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后,他的弟弟郭令裕也参与家族生意的管理。

  郭令明不断地开疆辟土,以旗下上市地产公司新加坡城市发展(City Developments Ltd)作为旗舰,主力扩张酒店业,先通过收购酒店房产,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千禧国敦酒店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融资上市。

  丰隆集团通过千禧国敦酒店集团开始了酒店业的长征路,也掀开了丰隆集团的新篇章。

  在世界各地收购酒店的过程中,丰隆的出手令人惊叹:1993年,丰隆在新西兰一口气买入20家酒店,同年以19亿元购入伦敦告罗士打酒店、香港日航和吉隆坡丽晶酒店。1995年,丰隆联合阿拉伯王子,以25亿元购入了纽约广场酒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丰隆依然不减合并的胃口,次年以接近50亿元的资金又一举收购28家美国富豪酒店,使新加坡丰隆旗下酒店达到逾百家。郭令明也被誉为以低价出击而闻名的“商界猎人”。

  不过郭令明并不是一味地冒险,他知道在每一个阶段该怎样应对风险。他曾经说:“要应对可计算的风险,就是要衡量冒着风险能得到多少利润。其实每单生意都有内在的风险。我初入商界时,每当看到父亲应对风险时都会颤抖。现在,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能够应付大的可计算的风险。”

  在资金的使用上,郭令明一向非常谨慎,对成本精打细算。他还觉得做生意务必要把重点放在本身所熟悉的行业,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更是需要集中发展核心业务,等到业务上了轨道才开创对现有业务起辅助作用的新业务。“如果你在自己的后院无法成功,那么要在别人的后院做到这一点那是相当困难的”。

  转战中国

  千禧酒店进驻国内多座城市

  此前,千禧国敦的酒店资产主要集中在欧美,随后开始深耕中东及亚太地区。作为集团在亚洲重要的战略据点,中国大陆自然是其所不应缺席的。

  2006年10月18日,郭令明现身上海,宣布千禧国敦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豪华五星级酒店——耗资3.8亿元建造、拥有369间客房的上海千禧海鸥大酒店开业,并表示未来将加大在华的酒店业投资,将千禧系列酒店品牌拓展到中国各大城市。此举标志着郭氏正式进军中国酒店业。

  媒体当时报道,万豪、雅高、洲际、豪生、喜达屋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都已进驻中国,在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来源:www.cyonE.com.cn/],这些品牌的扩张显得尤为积极。与它们相比,“千禧”似乎不算太知名。对此,郭令明表示,他将在电子商务和全球预订体系等方面多下功夫,来提升“千禧”在中国的知名度。“我们在新加坡还有很好的会展商旅资源,对于市场竞争,我们很有信心”。

  2008年1月,千禧国敦从洲际集团手中接管厦门海景千禧大酒店,该酒店正是由厦门旅游集团与新加坡丰隆集团在多年前合作建成的。

  此后,千禧酒店又登陆北京、青岛、无锡等地。 除了酒店业,郭令明的丰隆集团在中国投资的项目也多元化:控股新飞电器、玉柴国际等。

  2011年底,丰隆集团在成都购地405亩,投资18亿美元,打造其在中国内地首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千禧河畔国际社区,包括丰隆集团大中华区总部、高级会议中心、千禧河畔大酒店等多业态。

  今年底,千禧河畔国际社区项目将封顶、开始装修,2016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未来,这里将成为丰隆集团在中国内地的总部基地。

  目前,丰隆集团已发展成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和酒店业投资发展商和标杆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旗下有房地产、酒店、银行等。

  ■对话郭令明

  对待错误唯一可行的措施是承认错误

  记者:您的公司是跨国巨头,但一些人说您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产业,有些评论说您并不是自己打天下,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说法?

  郭令明: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自己打天下,而在于你是否具备企业家的素质。不是每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的,所有企业家也不必从赤手空拳做起。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领导你所继承的产业。因此,在谈论企业家时,我们不应限定自己必须白手起家。

  记者:您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您曾经失败过或犯过错误吗?

  郭令明: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考虑将核心业务多元化,当时,有一位高级经理人为我们工作,他说他能做一项业务,年利润率达100%。我当时太年轻了,相信他能做到。我对这项业务不太了解,也不想去调查,我只是相信他。 结果我们遇到许多困难,最后公司亏损,资本血本无归。

  我们经营房地产业40多年了,但是有时也犯错误,但是最重要的,必须要有应变计划,这样即使犯错误,损失也不会太大。对待错误,唯一可行的措施是承认错误。

  记者:您认为成功商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

  郭令明:必须对他想做的事情有热情。如果你没有热情,就不会长期投入,也不会有创造性。一旦有了热情,就会超越自己的能力,去想怎样提升你的工作、创造更多的利润、领先竞争对手。你必须对商业有热爱和浓厚的兴趣。(综合《新商报》、《理财周报》、《成都晚报》等报道)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三
揭秘中国真正的富二代:百亿傍身

揭秘中国真正的富二代:百亿傍身

2013-09-10 12:27:43评论(59)

11

富二代,Rich 2G.是指70、80年代出生、继承巨额家产的富家子女。富二代有知识成功型,也有纨绔子弟败家型,自然也不乏平庸者。这些真正的“富二代”在继承家业的同时,也有不少自己的丰富经历……

1、柳青——联想老总柳传志之女

柳青现任高盛(亚洲)集团执行董事。2000年柳青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加入高盛(亚洲)集团投资银行部负责“分析员工作”。

2004年转投直接投资部工作,2008年晋升为执行董事。

2、刘畅——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之女

刘畅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之女。1996年,16岁的刘畅远赴美国求学;2002年,获得MBA学位后归国,在北京广泛接触企业界名流。

从2006年开始,刘畅多次登上胡润女富豪榜。

到2012年,在胡润少壮派富豪榜中,刘畅以109亿元财富位居4位。

3、汪小菲——“俏江南”集团老板张兰的独子

汪小菲是“俏江南”集团老板张兰的独子,京城四大名少之首。

现任俏江南集团执行董事,主要负责俏江南的海外推广、设计以及时尚创意等工作。 2011年6月13日汪小菲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他正式接任俏江南餐厅集团CEO的职务。

4、李泽钜其父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2013福布斯排行榜华人首富。

5、王雪红的父亲是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台塑集团的创始人。 也是台湾数一数二的富豪。

6、宗馥莉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娃哈哈集团,在娃哈哈集团内业绩不菲。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四
名人创业故事1

赛马中如何设置障碍以及如何下注。他在他父母居所的地下室里完成了这本小册子的印刷工作,然后以每本25美分的价格出售。他和一个朋友运用数学原理开发出一套赛马中挑选谁是赢家的系统。但是,由于没有营业执照,他们的企业被有关当局关闭。10岁的巴菲特就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股票市场的痴迷有增无减,他开始绘制股票市场价格的升降的图表。10岁那年,他开始在他父亲的经纪人业务办公室里做些像张贴有价证券的价格,及填写有关股票及债券的文件等工作。

三、巴菲特11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2年4月,11岁的巴菲特开始小规模地购买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三股受欢迎的城市服务股票,当时,这就是他的资本净值。小巴菲特还说服他的姐姐多丽丝和他一起投资。他以每股40美元的价格抛出了他的股票,扣除佣金后,他赚了5美元。巴菲特一直关注着股票市场的变化,计算维持有利的平均价格而买进或卖出股票以维持高于平均的价格,并且,他已经意识到,他对股票市场的估计要比其他人敏锐、精明的多。1943年1月,他们全家搬到了维吉尼亚洲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不过对巴菲特来说,他一种好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感觉,心情非常郁闷。所以第二个月,巴菲特就回到了奥马哈,和爷爷、姑姑一起生活。 跟很多小孩离家出走不一样的是,他的离家出走是和商业有关。他跑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打算靠在高尔夫球场为球手找球、拾球赚点钱。同时,他还有个主意,那就是帮忙巡视好时巧克力工厂,并免费获取一块巧克力。

富二代名人创业

四、巴菲特15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5岁时候的巴菲特进入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他每天要走5条线路递送500份报纸,主要是投送给公寓大楼内的住户。有几次,巴菲特病了,他的母亲不得不代替他去送报纸。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从顾客那里收费,他发明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出售杂志订阅的方案。他从被丢弃的杂志中撕下带有产品有效期的不干胶贴纸,把它们归类,然后在适当的时间请顾客从中选择要续订的刊物。巴菲特的老朋友卡罗尔说,少年时巴菲特就能把《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这本书背下来。他想象自己能从一台机器开始,使他的赢利渐增到几千美元以上。巴菲特和他的朋友唐纳德?丹利,花了25美元买零件组装了一台弹球机后,开始了他们的弹球生意,他们把弹球机安装在繁华的威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发店里。开业一天后,这两个年轻的企业家发现盛满了五分镍币的盘子里有一张4美元的纸钞。 1945年,当巴菲特还在高中读书时,他就从父亲手里买下了一家农场,这是一个未曾耕种过的农场,占地面积为40英亩,售价是1200美元。然后,把农场租给了土地租用人。

五、巴菲特17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在他对股票市场研究还处在绘制股市行情图的阶段时,就已经积聚了一笔大约6000美元的财富,这个年轻人赚的钱比他的老师的薪水还多。他的父母负担起了他上大学的费用,尽管他自己有能力支付这些。

六、巴菲特19岁时候的经历

1950年夏天,19岁的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然后向哈佛商学院提出申请。他乘火车前往芝加哥,在那儿一个男士接见了他。巴菲特说,当时哈佛代表对他的印象是19岁,由于身材消瘦,看起来像只有16岁的样子,相当于一个12岁少年的体重。 当两个人的会面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他来讲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很快就意识到,教授商业课的权威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向哥伦比亚商学院提出申请,并且很快就收到了接受他入学的通知。他于1951年6月毕业于该校。富二代名人创业

七、26岁的巴菲特就已经立志成为百万富翁

1956年,年少气盛的巴菲特决心一试身手。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不久,一帮亲朋凑了10.5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拥有了五家合伙人公司。当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躲在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生。这些股票果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巴菲特兑现了他的百万富翁狂言。成为亿万富翁后的巴菲特不爱抛头露面,不喜欢张扬,生活保持低调。他把他的生活准则描述为:简单、传统和节俭。富二代名人创业

1999年,为了向一家慈善机构奥马哈孤儿院捐款,他拍卖了他的裤带钱包,在此前的20年里,他一直使用这个破旧的钱包。正如巴菲特所解释的那样:这个钱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巴菲特励志创业故事启示】沃伦·巴菲特创造了财富神话!很多人认为:因为没有资金,所以不能创业。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问题(没有创业资金),却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看到困难, 却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只知道哀叹,却不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永 远也富不起来。在巴菲特面前,没有解 决不了的问题;巴菲特没有时间怨恨,没有时间等待,只有急不可待的 行动。这才是白手起家的世界首富的本色!

80后励志网讲了不少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其实富人应该是这样的人:眼睛发现了问题,心

中就开始琢磨解决问题 的办法,立即开始尝试一种又一种方法,不将问题彻底解决,誓不罢休。 他们不悲叹,不等待,他们的时间都用在思考和行动上。任何难题都不 能阻止他们追梦的脚步。 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他手中的创业资金,不是父亲给的,不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王薇薇

和很多创业者刚开始创业一样,都没有资金,都需要一个打工经历来积累自己的创业资本。王微微到纽约麦迪逊大道ysl精品店打工,不久后进入vogue工作。王微微在这个“深具吸引力的工作园地”中工作了16年,从撰稿人到最年轻的资深编辑,再到接任美国版vogue,依靠她出类拔萃的实力和刻苦奋斗的精神。1988年,王微微进入ralph lauren担任服装设计总监。

1989年,王微微与高尔夫球商arthur becker宣布结婚。这个用艺术的态度生活的女人,在一生最重要的时刻,自然而然的将婚纱视为她婚礼上圣洁的艺术品。王微微为此访遍了美国各大婚纱店,希望选择一款中意的婚纱来匹配属于她的婚礼艺术。但终未能如愿,对艺术苛刻的态度,让王微微选择亲自为自己做嫁衣。正是这一件婚纱,让所有的婚礼嘉宾大为赞叹,也让王微微有了创建婚纱店的想法。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五
那些可爱的富二代

某天跟两个相识10年的朋友聊天,他们一个已经成功创业,是一家时尚公司的老板,另一个则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聊着聊着,他们就异口同声聊到一个话题:那些可爱的富二代。

他们招员工,都一致认为需要“看家境”,最好是富二代。那个时尚企业老板的考虑非常实际:不是富二代,根本入不了时尚圈子,富二代从小就跟时尚、奢侈品接触,时尚简直就是他们血液的一部分。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从小流淌的“血液”是难以改变的,因此招人优先选富二代。

而500强企业市场部负责人的考虑也一样:做市场部,眼光、眼界、见识很重要,超过了学历本身。想想富二代要么留学欧美,要么大学还没读完就游历日韩欧美,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欣赏大师作品,跟一般大学毕业生的眼界自然有天壤之别。

而到了具体工作,家境优良的富二代更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优良品格――因为家境优良,他们不对工资斤斤计较;因为从小有教养,他们对同事彬彬有礼,甚少与同事水火不容;哪怕某天辞职,富二代也常常能规规矩矩完成手头的工作,然后充满感恩、幸福地跟上司说“再见也是朋友”;更不用说他们饶有品味、赏心悦目的衣着和生活情趣。生活在升级、消费在升级,这些富二代显然更懂得市场的脉络在哪里。

更有趣的是,很多富二代往往比普通人在工作上更卖力。不愁吃不愁穿,他们工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更不怕吃苦受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大的乐趣是下班后在读线网络小说、打游戏乃至无所事事。但明明可以有大把光阴可浪费的富二代反而热衷于创业,每天恨不得当48小时过。

更可贵的是,即使大获成功,也不大会改变富二代待人的态度――他依旧按照原来的方式对待你,绝不会一旦身份和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就态度巨变、傲慢无礼。

其实不仅仅上司热衷于招聘富二代下属,甚至下属也热衷于找个富二代上司。有一个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就跟我说过,在富二代上司和穷二代上司手下工作的区别:富二代上司从来不与下属抢功、抢奖金,从来不摆架子,而且还动不动就大笔大笔地派红包;穷二代上司呢,天天喜欢在下属面前摆出一副成功者的样子,对上级极尽巴结,对下属、乙方各种刻薄。 好残酷――穷二代输的可不仅仅是留学多的那一个洋学位,更是人生观、价值观上全方位的输。更可悲的是,即使很多穷二代经过多年奋斗,家境上、经济条件上、社会地位上都不穷了,过上了跟富二代一样的生活,但从小养成的那种“嗜血的狼性”却依然不改。打压同事,刁难下属,刁难乙方,常常就是家境贫寒的穷二代飞黄腾达后的惯常作风。

当然,不是富二代,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学习那些可爱的富二代令人喜爱的品格。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游历,渐渐拥有一样的眼界。但最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提示自己摆脱所谓“狼性”,不对“金钱”“成功”“高人一等”如饥似渴,对身边的人变得更有人情味、学会优雅和宽容。

消费要升级、产业要升级,但决定性的其实是人的心灵上的升级。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六
最可怕的是,富二代比你还努力

最可怕的是,富二代比你还努力

你知道最悲惨的人生是什么吗?

一个网友给我留言,说他24岁,刚找了份不错的工作,觉得自己特牛。突然听说富二代同学创业成功,拿到2000万投资,顿时觉得自己是个大傻瓜。“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我苦苦追求的上限,不过是他的起点。”他工作都不想去做了,恨不得现在就回老家混吃等死。

自怨自艾是世界上最傻瓜最不酷的事了。你苦苦追求的上限,不过是人家的起点。那你先到上限再说啊!你觉得人家是富二代,你再怎么努力都超不过了?那你先把那些不是富二代的大多数超过了再说呀。你都不是富二代了,你都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你更要拼尽全力啊。正是因为没有爹可以拼,我们才要拼命啊。 想起几年前认识的一个女生,有一份全职工作,业余时间写网文。那是6年前吧,她一年靠写网文就能赚200多万。我一听这个数据就惊了。接下来我就展开了大面积的嫉妒:

凭什么啊

她的网文很一般啊,各种无聊意淫啊

凭什么值这么多钱

直到某天,我听说她是怎么保持每天持续更新5000-1万字的网文的时候,我就闭嘴了。

哪怕是生病住院,她也会一边打着吊针,一边在病床上把文章写了。她熟练掌握了在出租车上写作的技巧。有一次她去日本出差,工作到半夜才回宾馆,结果凌晨3点,她室友发现她不见了。出去找她,才看到她蹲在宾馆的走廊上,借着微弱的光,吭哧吭哧写文章。因为怕影响室友睡觉,她就在走廊上写到凌晨5点。 勤奋得令人发指呀。

偶然的机会,得知她家是土豪,开连锁超市的。我再一次惊了。写文章这种脏活累活,富二代也干? 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拼,家里不是挺有钱吗。

她说,我最讨厌你们这么问了,我家里有钱,跟我有什么关系?

呃,这话没法接了。

对我来说,她的故事最大的励志效果,就是每次我偷懒赖在床上,不想写稿的时候,想想她在宾馆走廊上蹲着打字的样子,我就灰溜溜地起床,默默地打开了电脑。

作为穷人,我努力点儿还不行嘛。

我还认识一个骚年,初中毕业就去英国上学了。既然要在异国留学,总得给他添置点什么吧。于是,他父母在英国给他买了栋大别墅。本来他们看中一栋一亿多的。

有点儿贵了。

他老爸握紧了他和他妈妈的手,对他们郑重道歉:爸爸对不起你们,买不起这套,我以后会更加努力,让你们住得起这样的房子!于是,他们勉为其难买了套2000多万的。

在这样的家庭,骚年就算每天什么都不干,这辈子也能骄奢淫逸胡吃海喝了。

但他没有。他念的是一所变态名校,里面全是顶级学霸。他每天都要学习到半夜12点,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周末都得补习。

他最喜欢的游戏撸啊撸,两年没玩了。前几天没忍住,玩了半小时,为此他惩罚自己连续一周,每天少睡一小时,学习,把玩掉的时间,加倍补回来。

这让我们这些每天睡觉前、醒来后都要刷半小时以上微博啊、朋友圈的芸芸众生情何以堪。

那么,富二代为什么要这么拼?

以前我在报社的时候,采访过一个富二代,26岁的时候就开了家IT公司,别人都觉得他很屌很酷炫。事实上,他跟所有创业者一样,租了个小房子当办公室。为了省时间,大部分时间都住公司,晚上睡沙发,第二天醒来接着工作。

他说,我起点是高,但是站得越高,摔得越惨。

刘瑜不就说过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怎么知道不是海阔凭鱼呛,天高任鸟摔呢?

最让他难过的是,如果一般人失败了,可能就周围几个人看笑话;而他如果失败了,看他笑话的,能排几条街。有钱人的烦恼谁不爱啊,他隔壁二大爷家的狗都要开心几天。

有些富二代赚钱的原因更单纯:穷。

我们觉得他们是富二代,在他们的圈子里,未必如此。

就像我们眼里的有钱人,在王思聪眼里,还是个穷人。

而王思聪在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这些全球超级富豪眼里,也是穷人啊。

既然穷就要努力奋斗。

好吧,就算他们不认为自己穷,比如“国民爸比”马云的儿子马元坤,算是中国最顶级的富二代了吧?据说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就是学霸,现在在伯克莱大学读书,据周围人爆料,评价他是四个字:低调、勤奋。 如果说富二代生来是兔子,我们生来是乌龟。

即使我们再努力也追不上兔子,也可以是乌龟里跑得最快的那一个呀。

再说,我们也不用把目标放在超过兔子上,作为乌龟,我们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不要停止奔跑。

富二代名人创业 富二代名人创业

无论如何,总比做缩头乌龟好。

有一段话,我很喜欢:

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七
名人创业故事2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富二代名人创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

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富二代名人创业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80后励志网整理了一下这位创业传奇人物李嘉诚辉煌的创业之路: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1963年,与庄月明结婚。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5月1日李嘉诚母亲逝世。6月20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会见了李嘉诚。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女士突发心脏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富二代名人创业篇八
名人创业经典励志名言

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

创业就应该做一件天蹋下来都能够赚钱的事情。

——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

年轻创业者不要只想不做,一定要实践。还要有不怕失败、承受压力的胸怀。

——高元坤

创业者应具备三大素质:一是找准方向,二是强烈的进取心,三是正确面对失败。

——

创业就像爬山,无限风光在顶峰,创业,要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有了热爱,就有了执着。

——

创业是非常艰苦的,而且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真正开始自己创业本身就是一种磨练的开始。

——景新海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chuangyegushi/4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