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专题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食用菌养殖用新招,种植蘑菇让蘑菇多受刺激长得好长得快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专题】

食用菌养殖用新招,种植蘑菇让蘑菇多受刺激长得好长得快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一篇

  [科技苑]让蘑菇多受刺激(20150504)

  5.4(周一)让蘑菇多受刺激

  节目导视:冷热刺激,干湿刺激,偏不让它太舒服;光线刺激,缺氧刺激,就能让它长得好;刺激、刺激,从种子到长大,离不开的刺激。“刺激”怎么成了离不开的好方法?

  科技加点料:刺激疗法!食用菌养殖用新招

  2013年的时候,中国食用菌协会提出我国国民的最佳饮食结构叫“一荤一素一菇”。这里的“一菇”指的就是食用菌,俗称蘑菇。如今,蘑菇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日常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中国也成为食用菌生产的第一大国。

  在我国农村,很多人已经把食用菌当成致富的首选。安徽黄山休宁县的杨秀最近也种起了蘑菇,但是,因为蘑菇,最近杨秀可是上足了火。

  看别人种蘑菇很简单,技术也在更新换代,过去用的木材被更环保更便宜的农作物秸秆代替,种植环境也从林下转移到了温室大棚里,这些新变化让杨秀创业的热情更高了,当然也变得更加小心。

  “我把窗户、门窗,全部密封,就像照顾婴儿,照顾孩子一样,棚里连只苍蝇也飞不进去。”杨秀说。

  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快有了结果。培养料中的菌种已经萌发,一条条像头发一样的细丝越长越长,越长越多,按照以往的经验,菌丝一长满就应该出菇了,杨秀很是期待。

  眼见着菌丝涨势喜人,可就是不见小蘑菇长出来。蘑菇只长菌丝不长盖,这让杨秀开始着急起来。

  杨秀来到安徽省食用菌协会的培训基地,想找位专家打听一下,她的蘑菇究竟犯了什么病。

  安徽省食用菌协会的副理事长沈思和告诉杨秀,她的蘑菇是因为环境“太舒服”,所以才长不出蘑菇,解决办法很简单,需要给蘑菇来点“刺激”。

  沈思和,是安徽大学的特约讲师,高级农艺师。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搞起培训,三十多年的时间,他培训了我国和周边20多个国家的4万多名学员。沈思和将学员遇到的问题,汇总分析,发现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很多人种不好食用菌,不是因为粗心大意,恰恰是因为太细心了,他们不了解食用菌生长的生命原理,而沈思和的办法很特别,要让蘑菇受点“刺激”。

  “一般菌类菌丝长满了,进行出菇管理的时候,如果一直保持在20多摄氏度左右的恒温条件下,它生长的舒舒服服,就不会出菇,一直到它生命终结,菌丝老化。要想出菇,就必须要拉大温差刺激。”沈思和告诉杨秀。

  按照沈老师的建议,杨秀白天把大棚四周的塑料布封严实,用来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再把塑料布打开,用冷水喷湿一次培养料,降低菌丝体的温度,把昼夜的温差拉大,果然,没过几天,一个个小菇蕾就冒出头了。

  “拉大一点温差刺激,它的子实体就自然会形成,它自然从袋口长出来。”沈老师说。

  子实体,也就是人们主要食用的部分,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是从菌丝里长出来的。身体里蕴藏食用菌传宗接代的秘密:孢子。蘑菇盖子上的白色粉沫,就是孢子,是蘑菇的种子,承载着食用菌传宗接代的光荣使命。

  “种子就在蘑菇里,它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弹射孢子,平常我们做种子,取种子就是从蘑菇里面,只要有这个蘑菇,就可以把种子取出来。”沈老师解释道。

  蘑菇自己不会开花结籽,只能靠孢子来进行繁殖。孢子落到土壤中,就会产生菌丝,吸收养分和水分,然后产生子实体,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蘑菇。野外环境下,蘑菇必须要传播孢子才能孕育下一代。孢子散播前蘑菇自身会释放出水蒸气。湿气会降低蘑菇周围的温度,从而形成一个对流,就是这点微弱的微风使孢子脱离母体,这是亿万年来蘑菇进化出来的繁衍方式。努力产生更多的孢子,努力让它传播的更远。所以平常我们进入菇房,雾气腾腾,像下雾一样,那就是孢子在弹射,吸入大量的孢子,会引起咳嗽,所以我们在采收之前要给它喷一遍水。

  沈思和说,出菇就是在进行新陈代谢,繁殖后代。如果外界环境比较稳定,没有温差刺激,菌丝体感觉很舒适,就不会去考虑繁殖后代,作为繁殖器官的子实体也自然不会长出来。

  在自然界中,菌丝长到一定程度,天气环境一恶劣,菌丝受到刺激,就会萌发出子实体。

  “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干,一会儿湿,一会儿有光,一会儿没光,这样就产生一种刺激,让蘑菇感觉,如果不繁殖后代自己就会绝种,实际上出菇就是在繁殖后代。”沈老师说。“所以人工栽培就是要创造这种‘天气变化’,让蘑菇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

  相对来说,各种刺激中,温度变化的“刺激”是最强的信号。不同品种对“温差”敏感程度不同,平菇属于比较敏感的,那也得需要6-8摄氏度的温差刺激,才能让平菇的菌丝萌发出子实体,经过沈思和的培训,现在杨秀也已经成了行家。

  杨秀不出菇的难题解决了,温室里的小菇蕾也陆续长了出来,但出菇的数量却不是很多,沈思和告诉杨秀,刺激,仅是温度变化还不够,还要让刺激再多一点,比如光照的刺激。

  菌丝生长阶段有光无光都可以,但是为了制造光照变化,菌丝生长阶段最少好见光,常规栽培的蘑菇会在菌丝生长时给它盖上一层黑色薄膜,等菌丝长满后,将薄膜掀开,刺激子实体的萌发。而工厂化生产的蘑菇,会增加一些长长的“灯带”,在出菇前打开“灯带”刺激菌丝体。

  “光、温差和湿度的变化刺激相结合,它的子实体很快就会形成了。”沈老师告诉记者。“子实体生长出来以后,要尽量减少温差的刺激,因为如果温度过低、或者变化太频繁,子实体就会生长缓慢。但是,这也不是说就不需要刺激了,而是需要另一种‘刺激’”。

  有人把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变化称之为“三差”刺激,但沈思和却强调,光是这三个刺激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子实体长出来以后,需要的刺激还有很多,那这刺激又是什么呢?

  安徽六安的龚守园从去年开始种植食用菌,种了一年的平菇,效益不错,尝到甜头的他,2015年增加种植了一棚新品种——金针菇。由于养平菇积攒下了不少经验,这批金针菇出菇很顺利,长得也很快,但是马上要上市的菇,却越长越有点变形,只长菌盖不长腿。

  按照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用菌有不同的食用部位,有的主要吃盖子,比如平菇、香菇,加工时菇腿一般都会舍弃,但有的蘑菇主要是吃菇腿,比如说金针菇,消费者更喜欢腿长盖子小的,可龚守园的金针菇腿太短盖子反而过大,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这对龚守园打击不小。

  不只是龚守园的金针菇,其它种植户种的杏孢菇也出现了畸形,卖不上价,只能被淘汰。

  龚守园按照沈老师的方法,出菇前也用温差、光照等方法刺激了,子实体也长出来了,可为什么越长越畸形,菇腿、帽子不一致,他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沈老师却告诉龚守园,只长盖子的金针菇跟杏鲍菇是缺少了另一种刺激:“氧气”。

  “食用菌的外形是根据消费者喜好,人为控制它生长出来的,并不是它们天然就长成这个样子。”沈老师说,“茎类菌如果不采取控氧的话,氧气足,它会只长盖子,变成畸形菇;氧气不足,它就会长腿。”

  控制氧气,就是子实体形成后需要的新刺激。就像利用温湿度、光照变化来造成刺激一样,氧气含量也要人为控制,利用空气中的含氧量“刺激”蘑菇生长。温室大棚里的食用菌,如果通风不好,就会处于缺氧状态,为了争取多吸口氧气,它们就会努力把腿伸长。所以像平菇这样吃盖子的要注意通风,提高氧气含量,而金针菇这样吃菇腿的就一定要减少通风。

  种植这样的茎类菌,一般还要在棚内再加上一层薄膜,来进一步制造缺氧的环境,促进菌柄的生长,才能达到商品菇的要求。

  在沈思和的指导帮助下,以杨秀龚守园为代表的菌类种植者们,把“刺激”当作手段,巧妙的利用温湿度、酸碱度、光照强度、氧气含量等食用菌赖以生存自然要素,把这些要素转化成刺激手段,不光渡过了难关,还掌握了蘑菇的生存法则,都变成了蘑菇种植高手。

  但随着种植技术日渐熟练,有些种植户打算自己生产菌种,因为这样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为这事,学员们又找到了沈思和。

  菌种的提取难度比较高,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沈思和最早尝试的孢子分离法是利用成熟的孢子能自动从子实层中弹射出来的特性,使孢子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萌发、生长成菌丝体。但孢子分离的操作过程比较繁琐,普通种植户操作起来难度太大。

  经过不懈的努力,沈思和研究出一种种植户更容易掌握的简便方法:组织分离法,这当然这也少不了“刺激”。

  相比于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更容易被学员掌握,食用菌的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定的损伤,会“刺激”细胞增殖,刺激组织再生。只要切取像黄豆大小的菇体组织,把它移接到培养基上,就能获得纯菌丝体。

  组织分离法简便易学,这也给了杨秀一个启发,要和专业的育种机构合作。黄山休宁县山区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很多还没有开发出来,没人种过的野生品种,如果能通过人工驯化,转变成栽培品种,那一定会大有市场。

  我国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老话说“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沈思和的刺激法,是探索食用菌栽培方法的新思路,正是这些不间断的科学探索,推动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从生产大国向着生产强国迈进。

冷凉地区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二篇

  [农广天地]冷凉地区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 

  平菇是一种栽培广泛、产量较高的食用菌,有熟料、生料、半生料和发酵料等多种栽培方法。而采用发酵料的方法来栽培广温型平菇,可以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接种,污染率低,且简便易行。本期节目介绍如何在冷凉地区的秋、冬季节,采用发酵料的方法来栽培广温型平菇。 

  冷凉地区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

  一、栽培料的发酵 

  栽培配方  棉籽皮300公斤、木屑300公斤、玉米芯220公斤,麸皮180公斤、熟石灰2公斤、金宝贝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剂一公斤

  1、备料:按培养料重量的0.1%(即千分之一,如报废料重新利用,可按0.2%添加)备好金宝贝食用菌培养料发酵助剂;将粉碎或切断的主料预先浸泡或冲淋预湿,将水分调至60—70%,PH值8左右。水分太低,不利于功能微生物快速繁殖,发酵速度慢;水分太高,不但升温慢,还可能因通气不畅造成局部厌氧环境,使"腐败菌"繁殖而产生臭味。水分合适与否的判断办法:用手紧抓一把物料,见水印但不滴水即可。 

  2、混料:用新鲜米糠(注:"米糠"不是"统糠",米糠的营养性与透气性均好,陈旧米糠或统糠营养较差,均不利;无米糠的可用麦麸皮或玉米粉替代)将发酵助剂稀释(每1公斤金宝贝发酵助剂加5公斤米糠),再将稀释好的金宝贝发酵助剂,与提前预湿的麸皮、饼肥、粪肥等其他辅料混合均匀,然后再均匀混入主料中。 

  3、制堆:将培养料原料搅拌均匀,按常规堆制,堆内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尖头棒均匀打孔通气,并加盖麻袋、草帘等透气性覆盖物,以便保温、保湿。 

  4、翻倒:当物料温度升至65℃左右,可进行第一次翻倒,3—4天再次翻倒,双孢菇料堆翻倒间隔略长。 

  5、控温:发酵初期温度可能迅速升至70-75℃以上属于正常,但应立即翻倒,不能长期保持75℃以上的高温,否则会造成培养料养分较大损耗,影响产量。后期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撤去覆盖物、增加打孔密度、补水、降低堆高、翻倒等措施将温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6、调湿:伴随着料堆温度的急剧升高和热量的不断积聚,物料中的水分会大量蒸发散失,故翻倒的同时,还应视具体情况及时补水(补0.5%生石灰水为佳),最后一次补水与翻堆应同时完成,播种时应尽量避免"生水"的加入,

  7、栽培料约需发酵5-6天左右;双孢菇需10-15天左右。发酵腐熟好的培养料,水分65%左右,一般呈咖啡色,表面布满白色菌丝,无氨味有芳香气味,不粘手且富有弹性,稻草秸秆轻拉即断,表明发酵完成。 

  二、平菇栽培技术

  1、平菇季节选择 

  宜在秋末到早春进行栽培,以秋末(9月上旬—11月上旬)栽培为最好。在内部,每天翻堆1次,第5天翻时堆低一些,在50~60 ℃培养放线菌(放线菌起提高温度,降解培养基质的作用)。 

   2、平菇装袋接种 

  堆料温度降到35 ℃以下时装袋,多采用层播法接种。即先将袋的一端用绳扎好,从另一端口放入1 cm厚菌种于袋底,然后装培养料,装至袋长1/3处时,播一层菌种,厚约1㎝;再装培养料至袋长2/3处,接1层菌种;再装培养料至袋口,并播1层菌种,随后在料袋中央打孔,最后将袋口扎紧。 

  3、平菇发菌与出菇 

  发菌温度不可超过28℃,否则易有杂菌长出。气温高时,料袋堆放低一些,少些;气温低时堆放高些,紧些,尽量使温度靠近25℃。发菌期间应做到勤检查,及时翻堆,刺孔通气,并注意遮光通风。当菌丝浓白,透过袋看不到培养料,菌袋变硬时即可解袋出菇。 

  4、平菇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温度控制,一般情况下,菌丝长满后应给予低于20℃的温度和尽量大的温差,有利于刺激原基的形成; 

  (2)湿度,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用喷雾器对菌袋、空间和地面喷水; 

  (3)注意通风换气; 

  (4)要有适当的散射光。 

  5、平菇后期管理 

  平菇出菇潮次分明,每潮菇采收后,要将菌袋口残留的死菇、菌柄清理干净,以防腐烂招致病虫害。然后整理菇场,停止喷水,降低菇场的湿度,以利平菇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当平菇出完2~3潮菇后,菌袋因缺水而变软,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耗,此时必须补充养分和水分。常采用菌袋浸泡补水、注射器补水、覆土补水补养以及抹泥墙栽培等方法进行。 

  

蘑菇养殖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三篇

[农广天地]牛粪里种出“金”蘑菇(20111205)

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项目,就是通过“奶牛养殖——草腐菌种植——废料还田”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种植出的食用菌还是质优味美、营养价值高的绿色食品。本期视频详细介绍了这一牛粪种植蘑菇技术。

农广天地视频同步解说词:

刚刚转暖的天气让杨河村农民的心情也开始放晴,在这里的几十栋蘑菇房里每天都能见到农民忙碌的身影,一批批新鲜的蘑菇被采下运往农贸批发市场。更让农民高兴的是除了每天都有进账外,蘑菇销路也不用愁,只要将采收的蘑菇整理好,就会有商贩上门收购。这其中的原因呀,不说您可能不会知道。要说到杨河村的农民种蘑菇,还得从他们养殖奶牛说起。

杨河村是天津市的一个奶牛养殖大村,村里有奶牛存栏近6000头。有人曾经计算过,这么多的奶牛每天就要产生大约18吨的牛粪。过去,牛粪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还污染环境。自打牛粪种植食用菌项目实施后。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通过“奶牛养殖,草腐菌种植,最后再把废料还田”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将牛粪“变废为宝”,不仅保护了环境,种植出的食用菌还是质优味美、营养价值很高的绿色食品呢。看到这您一定也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那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杨河村去探个究竟。

进入杨河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几栋高大整齐的砖房,您一定已经猜到了,这就是食用菌栽培的场所—菇房。

一、栽培设施

1.基本条件

为了让蘑菇能够更好地生长,杨河村的村民们把这菇房建在了交通方便,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卫生,排水良好,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菇房座北朝南,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占地率约60%。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2.菇房建造

根据各地的生产条件和模式,可建造不同结构的菇房用于蘑菇种植,杨河村采用的这种砖瓦结构的高架菇房保湿、保温性好,空气流通,没有直射阳光,特别适合蘑菇的生长。

菇房的空间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不利于控温和通风,过小则增加菇房建设成本和降低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这种菇房的设计规格一般长在20—30米之间、宽8—9米、高5—6米,菇房前后墙体上要按房内过道正对位置开设30厘米×40厘米的通风窗/,从上向下开窗5—6排,最底下一排的窗

要高出地面40厘米。菇房的墙体用砖和水泥砌成,要求不漏风,菇房的地面最好用6厘米厚的混凝土硬化,这样才能够承受多层菇床中培养料的巨大压力,以防止地面踏陷而造成生产事故。

菇床架一般按宽1.1—1.2米、层高50厘米进行架设,底层距离地面约20厘米,高5—6米的菇房可以架设菇床7—8层。菇房内预留的管理人员进出作业道为床架之间60厘米、前边70厘米、两边50厘米,后边不留。为方便人员操作管理,在第3—4层菇床架的位置上要搭建人行过道。床架材料可用小篙竹。床面可以用特制尼龙网,这样结构的床架一般可以连续使用4—6年。

用牛粪拌稻草发酵作为基质适宜栽培的蘑菇有双孢菇、毛头鬼伞、姬茸菇和草菇,杨河村的村民选择了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受市场欢迎的双孢菇。 双孢菇的最佳播期在8月底到9月初,最晚不能超过9月底。因为播期过晚,温度下降会影响秋季蘑菇的产量。所以要在6月底至7月初进行稻草的预湿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按时播种,在10月初左右开始出菇,到11月初完成采收。

用牛粪栽培蘑菇需要经过备料→预湿→建堆→翻堆→作床→二次发酵→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几个步骤。其中备料,预湿,建堆,翻堆这几个步骤是为了配制栽培蘑菇的基质。

二、栽培基质配制

1.备料

培养料的主要成分是稻草和牛粪,这两种成分的比例是有一定要求的,粪多草少,培养料通气差;而草多粪少、培养料虽通气性好,但养分差。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菇房规格,一般一间菇房需要准备稻草8000千克、干牛粪4000千克。选用的稻草要求鲜黄无霉变,而且稻草要在晒干后才能使用。牛粪要边收集、边晒干,粉碎后备用。粉碎后的牛粪粪团直径最好不超过1厘米。牛粪的纯度要求在80%以上。如果含土过多,就要适当增加牛粪的用量。牛粪在使用前要防止霉变和雨淋。在培养料当中除了牛粪和稻草外,还应该增加饼肥和化肥,用来补充养分和增加培养料的松透性。一间菇房需要用饼肥200千克、过磷酸钙150千克、复合肥100千克。为了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一间菇房您还要准备生石灰200千克。

2.预湿

为了更好地发酵,在配制培养料前先要对稻草进行预湿处理,方法是把稻草浸入水中,等稻草全部浸湿后捞出,堆放成2米高的草堆,放置5—7天,每天要在草堆表面喷水1—2次。

3.建堆

建堆就是把预湿好的稻草和牛粪混合在一起,堆起来进行发酵的过程。 稻草预湿5—7天后。把预湿的稻草铺成宽2.2米,高30厘米,长18米的堆,然后在稻草上面铺稻草重量二分之一的牛粪,接着再铺上一层稻草。就这样一层稻草,一层牛粪,直到将所有的草堆完。在建堆时还要向料堆浇水,浇水的原则是,底层不浇水,中层少浇水,上层多浇水,一直到料堆周围有水溢出为止。垛顶堆成龟背形。这样堆好的料一般在第4天左右,料温就会升到70℃左右。在这个温度下稻草和牛粪就可以发酵了。

4.翻堆

用稻草加牛粪堆料发酵,大约需要20—25天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要翻堆4次。翻堆不但可以调节温度,放出料中的有害气体,而且还可以趁翻堆时进行施肥和调整料的酸碱度。

一般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5—7天。翻堆时要先把料抖松,让料中的氨气散发出去,然后把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间,中间的料再翻到外面。合适的水分是手拧堆料能有水滴出。如果水分不足就要在翻堆的时候及时的补充水分。

第一次翻堆后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和第一次翻堆相同。

在第二次翻堆后5天左右进行第三次翻堆,结合这次翻堆要进行一次施肥,可以每翻一层料,在上面撒饼肥12千克,复合肥4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 第三次翻堆后4天左右进行最后一次翻堆。这次翻堆要把料的pH值调整到

7.8—8之间,每翻一层料要在上面撒8千克左右的生石灰,然后用水喷淋一次,使生石灰渗入稻草内,这样料的pH值就会被调整到7.8—8之间了。

翻堆的时间是保证堆制成功的关键。上面介绍的翻堆时间只能作为参考,在生产中什么时候翻堆还要根据料温来灵活掌握。每天要观测料温,当料温经发酵几天后开始下降,或连续2—3天达到80℃左右时,就要进行翻堆了。- 进棚前培养料的合格质量标准是颜色呈棕褐色,稻草柔软,而有弹性,各种料混合均匀,料的含水量在65%—70%之间,pH值在7.8—8之间,无臭味、酸味、氨味等不正常的气味。

三、栽培料进棚

1.栽培料上床

趁晴天把培养料搬入菇房,平铺在床架上,料不要压实,料厚约30厘米。中间要比边缘厚2—3厘米。

料铺好后,关闭门窗进行二次发酵。

2.二次发酵

培养料在配制过程中已经进行过发酵,为什么还要再次发酵呢?这是因为在前面我们采用建堆发酵的方法发酵时,不容易使培养料发酵彻底,也不能够根除培养料中所携带的病虫。二次发酵是在一次发酵的基础上,将培养料再进行一次短时间的高温发酵。二次发酵的优点:一是能对培养料进行消毒,进一步杀灭虫卵和病菌,减少培养料的污染;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的作用还有就是能够促使培养料养分的进一步转化,将复杂的碳素营养转化为简单的可溶性养料,利用好气嗜热微生物的活动,进一步分解为简单的糖类,将速效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从而为蘑菇菌丝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二次发酵前先要将柴油桶改装成蒸汽桶。在柴油桶的上面有两个口,一个粗、一个细。先在这两个口处焊上相应粗细的铁管,粗的作为蒸汽出口,细的是观察桶中水位高低的连通管。然后在桶底距边缘5厘米处开一个口,在开口处焊上一节铁管,这个管就是蒸汽桶进水的地方。

蒸汽桶制作好后在菇房外面砌好炉灶,在每个炉灶上安装4个蒸汽桶,从加水口加水到8分满,在出汽口接上蒸汽管,蒸汽管接入菇房中。然后炉灶点火,水烧开后蒸汽就会被引入菇房,培养料在高温的蒸汽作用下就能进行第二次发酵了。

二次发酵有两个控温阶段,第一个是消毒控温阶段,当菇房温度上升到60℃时,维持24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温度一定要控制在58—60℃之间,温度太高或太低,都将促进绿霉菌的繁殖,给蘑菇栽培造成损失。温度的调控方法是,如果温度偏高就要在蒸汽桶中加冷水,如果温度偏低可以增加火候来达到升温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不能用开启或封闭门窗的方法来调控温度。 二次发酵的第二个控温阶段是培养料控温发酵阶段。也就是维持60℃左右24小时后,把菇房温度逐渐降为50℃,维持48—72小时,以达到排除有害气体,增加室内氧气,培养对蘑菇生产非常有利的伴生菌类和达到让培养料进一步腐熟的目的。这段时间的调控方法是,通过门窗的开启和关闭,把菇房室内温度控制在48—53摄氏度之间。

完成上面两个控温阶段后,培养料的第二次发酵就算结束了。这时要停止加温,待菇房内温度下降到40摄氏度时,逐渐打开全部门窗,让培养料降温冷却,直到菇房温度降到28摄氏度以下时,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四、播种

播种要安排在晴天下午3点以后进行。在播种前要在菇床上喷一遍水,播种时把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料上就可以了。用种量为每平方米1.5—2瓶菌种。

播种后就进入了发菌管理阶段。发菌阶段大约需25—30天。在发菌管理中温度的控制非常关键。

五、发菌管理

1.温度管理

播种后2—3天里,关闭门窗闷菌,要勤观察棚内温度,温度最高不超过29℃,最好保持在22—27℃之间。如果气温高于30℃要及时开窗通风降温。第四天起,每天开窗一次,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方法是只打开前后墙的地窗和顶窗,让空气对流,排除二氧化碳,增加菇房氧气,促进菌丝生长漫延。这段时间要以保湿为主,避免表层培养料干燥影响菌丝漫延扩张。开窗通风换气的时间不可以过长,一开始开窗30分钟,经过3—4天逐渐增加到1小时。 播种后7天,菌种已经占领培养料表层,往下层扩展。从这时起,要逐渐地延长开窗通风时间,从每天通风1小时,增加到1个半小时,播种12天后,每天通风时间从1个半小时,增加为2—3小时,达到放干培养料表层水分,避免杂菌生长,把菌丝引向纵深生长,直到吃透培养料的管理目的。播种20天后开窗通风时间要达到10个小时以上,甚至可以昼夜开窗。

2.覆土

播种20天左右,当菌丝在培养料内长满后就要进行覆土了。覆土是蘑菇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工序,不覆土,就不会出菇。

覆土要在28℃以下才可以进行,如遇到28℃以上的高温,应该推迟覆土,等温度下降后再覆土。否则就会影响出菇。

覆土前3—4天,把菇床料面稍作整理,料面不能凹凸不平。

覆土材料一般都采用谷壳和泥土。谷壳和泥土的比例为1:9;谷壳过少,泥土过多,容易板结僵硬,影响菌丝的生长;但是谷壳过多,泥土过少,覆土材料就会过松,会造成菌丝体向上爬形成结被现象,影响产量。配制覆土材料时要在每立方米土中加入500克过磷酸钙和500克生石灰/,过筛翻拌均匀,打碎较大的团块,然后往土里加水到含水量接近饱和程度。3—5天后再翻松一遍。

覆土材料中会潜伏着许多病原菌和害虫。所以,覆土前必须将覆土材料置于强太阳光下曝晒2—3天,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来进行消毒。

用干净的小盆取覆土材料,轻撒在料面上,覆土厚度最好在2.5—3厘米之间。

覆土后前5—7天关闭通风口,促使菌丝向土层生长,菌丝爬出土层后,就要加大通风量,并且在培养料表层再撒一层细土,厚度以看不到菌丝为好。

人工养殖平菇的流程观察活动策划书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四篇

人工养殖平菇的流程观察活动策划书

绥阳中学:生物组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我校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作与劳动的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有自学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使他们从学习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性。

二、活动选题

人工养殖平菇的流程观察

三、时间及地点:

校内活动:绥阳镇外环路平菇养殖场

活动时间:2012年12月3日 四、活动流程

(1)学生自行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

(2)技术员对平菇的生产过程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

(3)通过观察和技术员的讲解,查阅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撰写一篇科普小论文等。

五、活动总结

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实践证明,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平菇培养料配方的配制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五篇

平菇养殖2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六篇

平菇是著名中外的食用菌之一。它的栽培史很短,本世纪初先从意大利开始进行木屑栽培的研究,1936年萌后,日本森本老三郎和我国的黄范希着手瓶栽,以后种植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德国、日本、南朝鲜利用稻草。棉籽壳、玉米芯等栽培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世界上十大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如日本1971年平菇产量(到市场)733吨,1978年猛增至5500吨。世界其他国家产量也在迅速增加,1978年意大利2800吨,法国500吨。据统计资料表明: 1978年全世界平菇产量为15000吨, 1979年为32000吨。平菇发展之所以这样迅速,是因为它具有好多优点。

1.营养价值高:平菇肉质肥厚,蛋白质含量高,含有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8种氨基酸是 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如经常食用平菇,可以减少人体胆固醇含量,降低血压。有些资料介绍,还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2.适应性很强:平菇生命力旺盛,到处可以种植。不论是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都有分布。我国1975年以萌沈阳农学院就推广平菇栽培,到1978年全国才初具规模栽培。从上海、云南、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山西、河北直到东北地区从秋末至冬春,甚至初夏都可生产,目萌以陕西、河北、山东、江苏、河南、贵州利用防空洞栽培非常盛行。阳畦栽培,部分省已具相当模。

3.原料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短,生物效率高:目萌除了用长段木、短段木或树枝进行人工栽培外,也可以利用工业、农业、林业产品的下角料~~麦秆、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木屑等生料或熟料进行大规模工厂式生产。不但原料来源非常广泛,而且经济效益很高。如100斤棉籽壳能产鲜菇120斤,1斤麦草粉可收1斤鲜菇。生物效率一般都在40%~120%左右。

4.栽培方式多样:林区利用段木栽培。城乡主要在室内外、地道,利用木箱、床架、阳畦等进行生产,本书介绍7种栽培方式。

5.销路广:平菇昧道鲜美、价廉,能大量内销,还可出口,很有发展萌途。

(一)生物学特性

平菇(Pluribus)又名侧耳,国外有娃菌、人造口蘑之 称。在我国根据形态、特征、习性等差别又有不同的名称。 如:天花蕈、鲍鱼菇、北风菌、冻菌、元蘑、蛤蜊菌、杨树菇等。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侧耳)科、侧耳属。目萌栽培的主要种类有:糙皮侧耳、美味侧耳、晚生侧耳、白黄侧耳、凤尾菇等。 1.形态特征

平菇生长发育的过程分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阶段。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在PDA培养基上,有的高低起伏向萌延伸,形似环轮;有的匍匐生长;有的形成黑头具小柄的无性 孢子梗。单根的菌丝很细,只有一根头发的五百分之一,肉眼观察需要放大600倍才能看到。成千上万的菌丝集在一起成为菌丝体。菌丝体是平菇的营养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养料中的纤维素、氮素、磷、钾、镁等养分。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肉眼观察培养料表面上的气生菌丝的生长逐渐减弱,颜色由雪白转暗时表示菌丝的发育已经成熟。或用手击培养料,听见有击鼓声,就表明快要出菇了,这时如果条件适宜,特别是遇到较低温度刺激后,菌丝就扭结成菌丝团,并形成一团粒状菌青堆,这就是初生的菇蕾,菇蕾出现后到发育成子实体,顺次经过3个时期:

桑椹期:在培养基上,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形成一小推凸起,即菌蕾堆,形似"桑椹",是子实体形成初期的特征。

珊瑚期:珊瑚期3~5天后,就逐渐发育成珊瑚状的菌蕾群,小菌蕾逐渐伸长,中间膨大成为原始菌蕾。在条件适宜时桑椹期仅在12小时就转入珊瑚期。

形成期:在珊瑚期所形成的原始菌柄逐渐加粗,顶端发生一枚灰黑色的小扁球,这就是原始

菌盖,经几天后,就可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弹射出孢子。

平菇子实体丛生,菌柄基部互相连结,有些叠生。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菌盖直径4-10厘米或更大。发育初期青灰色,后变为浅灰色或褐黄色,成熟时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软,菌盖的颜色除与发育阶段有关外,还与光线强弱及品种有关,一般光线较暗,颜色较浅、光线强颜色较深。菌盖表面一般较光滑湿润。菌柄侧生或偏心生,人称侧耳,就根据这一形状而起名。在段木上生长时近乎无柄。瓶栽或床栽,菌柄均伸长。一般长3-5厘米或8厘米以上。菌柄粗1~4厘米,色白、中实、上粗下细,基部常有白色绒毛覆盖。菌褶形如伞骨,长短不一,菌褶本身为一薄页, 白色质脆易断。

平菇的孢子生于菌褶片上。孢子圆柱形,光滑、无色,堆积后呈白色,风干时为淡紫色。在菌耀片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有4个担子便;每一担子梗上生有一枚孢子。平菇孢子释放以成熟中期最多。同一菌褶上在其长度的五分之二处,即菌盖向上翻卷的地方产生的孢子数最多。进行孢子分离时应注意这一点。

孢子不断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两个不同的单枚菌丝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变成双核菌丝,菌丝继续吸收基质里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分泌酶和转化营养物质,产生新的子实体,新的生活周期就开始了。

在认识平菇形态和发育的基础上,人们对子实体发育的过程更详细的分为几个时期。根据菌盖形态变化,将子实体发育为6个时期:①珊瑚期——菌盖尚未出现分化;②幼蕾 期——菌褶开始出现;③成熟萌期——菌盖展开,中部隆起呈半球形;④成熟中期——菌盖充分展开,边缘上卷;⑤成熟后期——菌盖开始萎缩,边缘出现裂纹;⑤老熟期——菌盖萎缩,边缘炸裂。通过实际观察及生育阶段对比,平菇适宜采收期应为成熟中期:收集孢子适宜期为成熟中、后期。菌盖边缘向上翻卷是孢子释放的最佳部位。

2.平菇生活条件

平菇在生育的全过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因此生长发育,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了解平菇的生长规律,对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是很重要的。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水分、光线、空气、营养以及酸碱度等条件。

(1)营养:平菇属木质腐生菌类,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很强。在自然情况下,能在许多阔叶树和倒木或树桩上生长。目前栽培中除利用适生树种榆、柳、株、胡桃等段木外,还可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中的棉籽壳、玉米芯、麦草粉、甘蔗渣、豆秸、树叶和玉米秆等。平菇在松木屑、柳木屑、摆柏木屑上生长也好。现在全国各地农村栽培平菇利用最多的是棉籽壳。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每年产棉籽壳200万~300万吨,其中含有大量有益的物质。如多缩戊糖22%~ 25%、纤维素37%~48%、木质素29%~32%、脂肪6%、蛋白质50%、纤维5%、棉毒酚l.2%、游离脂肪酸l.8%、 有效赖氨酸3.6(克/磅氮)。用它作培养料比木屑、玉米芯等效果要好。棉籽壳栽平菇一般每斤可产鲜菇0.6~1.2斤。

一般而言,菌丝发育的好坏,子实体产生的多少,和培养基的成分有关。凡富有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都是很合适的。作为良好的碳原,主要是蔗糖、淀粉和纤维素。氮源主要是蛋白胨、尿素、丙氨酸、亮氨酸等。杉森等人证明,有机氮中酵母膏、肉膏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天门冬酰胺是原基分化必须的氮素营养,高浓度的乙醇和酵母膏有助于菌丝生长,但对子实体的形成不利。 C/N达40时最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2)温度:平菇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平菇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0℃~30℃,以12℃~20℃为宜。孢子萌发对温度要求较严格,在13℃~28℃的范围内都能萌发,但以24℃~28℃时萌发最好。孢子在水和培养液中容易萌发,经3~4天就可见菌丝。孢子在2℃~4℃冰箱中生活力可保持1年以上,若在常温下生活力只能保持3~4个月。

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最佳范围是15℃~36℃,以24℃ ~28℃最适宜,一般7℃~40℃都可生长或缓慢生长。低于7℃生长很慢,40℃就停止生长,高于45℃时死亡。但有些种类的菌

丝在40℃时就死亡。我们前面所说的温度范围、适宜温度都指在灭菌的培养基上纯培养而言的。由15℃起,菌丝的发育开始加速,在28℃时菌丝发育达到顶点,28℃以后又渐次减退。但在大面积生产都用生料栽培,培养料未经灭菌,场地杂菌很多,一般都覆盖薄膜,湿度大,在适温中培养,最易引起来菌污染,以至导致失败。所以生料栽培时可将温度降低到20℃以下。春季栽培越早越好,甚至可提前到元月份栽培,当温度合适就出菇。秋季栽培应根据当地气温变化,不可过早栽培,以免通高温导致杂菌繁衍。

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范围10℃~20℃,高于23℃时不易分化出菌蕾。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10℃~34℃。最适 宜温度10℃~20℃。但不同种类的平菇对温度要求有明显差异,可分为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三类。高温型的子实体分化的最高温度在30℃以上,最适宜温度24℃以上,如白黄侧耳。中温型的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0℃~24℃,如榆干侧耳、金顶侧耳。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24℃以下,最适温度不超过20℃,如粗皮侧耳,长柄侧耳等。

在平菇子实体分化时,需要忽高忽低的气温条件。这就是它的变温结实特点。从菌丝生长阶段转向出菇阶段给以短时间低温刺激,可促进子实体的分化,菌蕾加速形成。有人认为,变温结实的原因是菌丝体发育期漆酶活性高,使木质素降解为醌类化合物,而促进菌丝的发育;低温处理后漆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子实体原基的分化。有人利用人防地道栽培平菇,采用地上发菌,地道下出菇的方法,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人防地道大约4~8米深,常年温度变化是8℃~18℃。冬季深层地道温度比浅层高,夏季则相反。 所以地道温度不利于菌丝发育,但此温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发菌阶段应在适温环境中培养,以利菌丝迅速生长。 按照平菇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恰当地选择播种期,是栽培成败的关键。我国幅员辽阔,以季节来划分栽培时间,南北差距很大,无法统一。因此,应以平菇生长的温度要求来安排栽培时间。由于菌丝生长与子实体生长温度相差 较大,即萌高后低,因此在安排栽培时间时,必须选择既有 利于菌丝生长所需的温度,又利于子实体生长所需温度。大部分省份可安排在春秋两季。春季栽培,在时间安排上宁早勿迟。如陕西和临近几个省,栽培迟于4月就会完全处于被动局面。秋季栽培气温由高到低逐渐下降,符合平菇栽培前高后低的要求。总之,栽培时间的选择,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室内栽培和露地栽培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因室内外温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秋季栽培符合平菇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可获得高产。仅春季低温发菌虽时间长一些,但不易污染杂菌,只要加强管理,同样可获得比秋季还要理想的产量。应坚持首先必须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温度,然后再照顾菌丝生长所需的温度。

(3)湿度:在人工栽培平菇过程中,不同生育阶段对湿度要求不同。菌丝体发育阶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左右,若低于30%则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在40%—45%的湿度中小菇干缩,55%时生长慢;湿度超过95%时菇丛虽大,但菌盖薄,无韧性,且易变色、腐烂和感染杂菌,有时还会使菌盖之上再发生大量小菌蕾。即 "再生现象"。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4)光照: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住,有光反而使菌丝生长速度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这是蓝光引起的。子实体发育必须有散光。光线过暗,只能长出瘦弱细长的菌柄而不能形成菌盖;完全黑暗下,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了,也不能产生子实体。强光也会妨碍平菇的正常生长。地道栽培时,出现在成丛细弱的菌桶上又长出一丛丛的菌柄,而菌盖却不发育,这就是光线不足之故。有人称二度分化现象,有关资料报道认为,平菇子实体正常发育需要1万烛光/米2小时的光照,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

(5)空气:平菇在进行呼吸过程中,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常在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中氧的要求比较低,所以能在塑料袋内或薄膜覆盖下健壮生长;而在子实体形成阶段,对氧气的需求迅速增加。在栽培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高于1%,缺氧时不能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菌柄也长,菌盖薄而小,常不发育,有时菌盖上产生许多瘤状突起。所以

在栽培时注意菌丝可以在半嫌气条件下生长,而子实体则直在通风的条件下培育。

(6)酸碱度:它表示每升纯水中氢离子的克数,也称PH值。平菇喜欢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阶段的最适pH值为5~5.5,当其大于7时,菌丝生长受阻碍,达到8时停止生长。

配制培养料时,可将其调整在PH6.2~7.0左右,经高压灭菌后可达最适PH值。生料栽培时,平菇生长中因其新 陈代谢而产生的有机酸,也会使pH值下降,所以在培养料调制时应适当调高一些,才能使平菇在最适条件下生长。一般棉籽壳培养基及其他培养基,在干料中加入1%消石灰, 可使其出值提高到6.5到7左右。

(二)栽培方式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平菇栽培方式,常见有以下七种:

1.瓶栽

平菇容易瓶栽,对土地利用率高,可以长年生产,国外如日本比较常用。据资料介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可瓶栽90万瓶,用木屑210吨,米糠42吨,能生72吨鲜菇。一般要经装瓶——高压灭菌——接种——培养管理——采收加工过程。

瓶栽主要掌握管理措施:当菌丝布满全瓶后,移入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有散射光线、保持较高湿度的室内培养。瓶口当出现白色硬菌膜,子实体迟迟不发生,需要及时揭掉。若子实体密集,及时疏蕾;保证生长健壮。

2.箱筐栽培

利用木箱、柳藤筐等容器栽培平菇,其规格可以多种多样,一般积水为10厘米X33厘米X45厘米的箱子,可装培 养料5~6斤。

具体做法是将调制好的培养料装在布包里,包与包之间有一定间隙,在高压灭菌下保持1.5小时。有的地方采用蒸锅消毒,锅中水开后保持6~8小时,趁热出锅。在接种箱(室)里把培养料装入铺有塑料薄膜的箱中,压实包紧。待温度降到30℃以下时接种,然后排去薄膜中气体,卷好接缝口,放在架上或堆成品字形,在低温条件下培养。

另外,生料也可栽培,方法是将培养料消毒后装箱筐培养。消毒可采用1‰~3‰的高锰酸钾或1%生石灰。

当菌丝长满整个培养基后,即可除去盖在箱筐上的塑料薄膜,培养出菇。

也可除去箱筐,将栽培块移到培养室架子上,进行管 理,促其出菇,一般可收3-4批菇。

3.塑料袋栽培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用聚丙烯或农用塑料薄膜,制成23厘米 X 45厘米或 28 厘米 X 50厘米规格的袋子,装入培养料后,用橡皮筋扎口。

消毒时,袋与袋之间可用纸或其他东西隔开。聚丙烯耐压性能好,可用高压灭菌法。聚乙烯耐温、耐压性能差,宜用常压灭菌。常压灭菌时,锅盖要盖好,冒气后维持6小时以上;高压灭菌时,袋料要压紧,中间打洞,袋与袋之间有空隙,以利灭菌彻底。温度上升或消毒后放气速度要缓慢,以免导致袋子破损。

生料塑料袋栽培:常用的方法是袋内先装一层3寸厚的浸拌好的培养料,用手按实;铺一薄层菌种后,再装料,共数层,至满为度。然后,把袋口扎好,培养30天左右,待菌丝长满,菌蕾出现时解开扎口,注意喷水,可连收2次。

4.室内大床栽培

室内大床栽培;菇房要坐北朝南,要求明亮,有保温保湿通风换气等优良条件。床架一般南北排列,四周不要靠墙,床面宽3尺左右,培养料块相距1~2尺,过宽不利菌丝发育。每层相距2~25尺。床架间留走道,宽2尺,上层不超过玻璃窗,以免影响光照。床底铺竹杆

或条编物,要铺严;防止床上床下同时出菇,分散营养。

室内床架栽培比露地栽培更易控制温、湿度,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调制培养料时,要求水分适当,干湿均匀,不宜过夜,料面平整,厚薄一致,如棉籽壳栽培,料厚4一5寸左右, 天暖季节可薄一些。

培养料调好后应立即上床。床上先垫一层报纸,再将棉籽壳平铺到床上,点菌种时可层播、面播。播后稍加拍实,然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播种后,如薄膜上凝集大量水珠,应将薄膜掀去l-2天,防止表面菌丝徒长,以后根据情况,可适当通风,直至出菇。

床架栽培多在室内,也可以在半地下室或地下室内进行。 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栽培平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防止杂菌污染。地下工事一般湿度很高,杂菌多,连年多次栽培更应注意消毒工作;②地下室不利于菌丝发育,因温度低,应采用地上发菌,即把培养料装入木模内点好菌种,用塑料纸包严置25℃左右处培养,待菌丝充分发育后去掉薄膜,再移入地下室;③出菇期间加强通风,注意光照,促进子实体的分化。

5.阳畦栽培

平菇的阳畦栽培是近年来创造和推广的一种大规模栽培的方法。阳畦栽培不需要设备,成本低,产量高,发展很快。

建造阳畦时,应选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处,挖成坐北朝南的阳畦,规格各有不同,一般畦长10米,宽1米,深33厘米,畦北建一风障,畦南挖一北高南低的浇、排水沟,床底撒些石灰,垫上薄膜,然后铺料。畦上自西向东每隔15厘米设一个竹架,以便覆盖塑料薄膜,防风,遮阳、避雨。春末、秋初,温度高的加盖苇席等遮荫。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阳畦栽培,春秋可种两次。春播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秋季在8月下旬至9月,(陕西省)春播要早,秋季 适晚播,温度低,菌丝发有慢,但健壮。

播种后紧贴畦面覆盖一层无色塑料纸或地膜,在畦上作 一弓形竹架,加盖一层薄膜,或黑色薄膜,压好四周,以利保温保湿。有条件时用黑色薄膜遮盖。春末秋初,在畦上用苇席或秸秆等搭明棚,避免阳光直射。

管理应注意,经常观测畦内温湿度和菌丝生育情况,如果薄膜上凝聚水珠过多,即随时掀开薄膜抖掉,或在料面上铺放一二层报纸,吸收过多的水分;也可将塑料布中间撑起,使冷凝水流失,防止适度过高感染杂菌。当菌丝布满畦面后,去掉薄膜,遮光保温培养,一般采用搭弓棚遮光。1984年春,用阳畦播种100多平方米,采用经济方便的长麦草覆盖,取得显著经济效果。方法是:将长好菌丝培养基畦面,掀去薄膜,用长麦草覆盖料面,厚3-4厘米,麦草领用木叉反复翻动,将短麦草过出,长麦草用10%石灰水须浸泡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泡,滤去水分,将湿麦草覆盖料面,注意温度变化,根据干湿程度喷水,遇大风应在麦草上压盖塑料纸,防大风吹干料面。但此法管理须认真,水分过大,影响品质。

阳畦栽培,棉区多用棉子壳培养料,也可用玉米芯、麦 草粉、木屑等栽培。

春季用阳畦栽培,若出菇期遇高温,不利子实体的形成,可以采用覆盖的方法进行。越夏一般用湿土覆盖,也可覆盖薄膜草帘或席等物。湿土覆盖法:在培养料表面浇一次水,后覆细湿土3寸左右。若遇干旱,再喷水几次。当气温下降到22℃时铲去覆土,浇水后遮阴管理出菇。

6.段木栽培

段木栽培树种应选择材质较松,边材发达的阔叶树栽培,不采用含松脂、醚等杀菌物质的针叶树。

平菇对单宁酸较敏感,如壳斗科的栗树等不大适于种平菇。较适宜的树种是胡桃。柳树、法桐、杨树、榆树、蜜柑、枫杨、梧桐、枫香、无花果等。适宜砍伐期一般从树木休眠期到第二年新芽萌发之前。截段后立即接种,按2寸X3寸的距离打孔。段木含水量保持在50%~70%左右。

平菇高产栽培实用技术-cdb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七篇

平菇几种常用培养料的配制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第八篇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几种常用培养料的配制

1、棉籽壳料的配制 棉籽壳培养料是目前生料栽培的最佳原料,单以100%的棉籽壳栽培,生物转化率可达100—150%。常用配方如下:

平菇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配方一:棉籽壳92%,豆饼1%,麸皮5%,过磷酸钙1%,石灰1%。

配方二:棉籽壳90%,麸皮5%,草木灰3%,过磷酸钙1%,石灰1%。

配方三:棉籽壳45%,玉米芯45%,过磷酸钙1%,米糠7%,石灰2%。

以上配方含水量均为60—65%。

2、玉米芯配制

(1)玉米芯粉碎料55%,豆秸粉40%,过磷酸钙3%,石膏2%,另加多菌灵0.1—0.2%,PH8.5

(2)玉米芯70%,棉籽壳25%,过磷酸钙3%,石膏2%,另加多菌灵0.1—0.2%,PH8.5。

3、麦秸料配制 麦秸料是北方各省的主要农作物的下脚料。一般多采用切段(2—5cm)栽培,适于栽培中高温品种。

配方一:粉碎料73%,玉米粉5%或米糠20%,糖1%,石膏粉2%,PH7.5。

配方二:切碎麦草发酵料86%,玉米粉10%,过磷酸钙2%,石膏1%,石灰1%,尿素0.3%,高锰酸钾0.05%,多菌灵0.1—0.2%。

先把麦秸、玉米粉、石灰等物混合均匀,再把高锰酸钾、尿素、多菌灵配成浓缩液,然后等量加到水中,喷洒到混合料中,边喷边拌,使麦秸吸足水分,堆制盖膜发酵。

(三)培养料的配制

培养料是平菇栽培优质高的基础,其优劣决定着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尤其以生料栽培更重要。

栽培平菇的原料主要有:棉籽壳、玉米芯、麦秸、稻草、豆秸等,其中以棉籽壳是好。辅料有麦麸、米糠、石膏、过磷酸钙、尿素、玉米粉等。

培养料配制时要求各环节严格消毒,预防杂菌污染,注意做到: 1、所用工具、场地要清理干净,进行消毒。一般用生石灰粉撒地面,用2%石灰水喷洒墙四周,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工具。

2、原料要新鲜,旧料要做到消毒处理。一般料用前要曝晒2—3天,晒时要勤翻,使其晒均晒透。

3、严格掌握料水比。一般要求配好的料含水量在60—65%,即用手握紧料,以指缝见水珠,而不下滴为宜。加水量的多少,依原料干湿程度和季节而定。一般夏季高温时,加水原则是宁少不多。例如棉籽壳料,料水比为1:1.2—1.3(夏季)或1:1.3—1.4(冬季),含棉绒多则多加水,含的少就少加水。

4、拌料后闷料30—60分,待料吃透水后分装,切忌堆久。 (四)装袋和接种。常采用聚乙烯塑料袋,规格(宽×长)为25—30厘米×45—50厘米,可装干棉籽壳1.5—2公斤。装袋前,先将袋的一端用绳捆好。培养料装入袋内2厘米厚时加入菌种一层,约一

把,装至袋内1/2时再加菌种约一把,如此一层料,一层菌种,共3层菌种4层料。袋装满后,用绳子捆好口。

(五)发菌期管理。发苗期即菌丝生长阶段,是决定栽培成败的关键时期,此期管理重点是控制温湿度,促进菌丝生长,严防杂菌感染和蔓延。培养菌丝的菇房要清洁干燥,通风透气。将装好的菇袋码放在菇房内,每码6—7层。室温控制在24—26℃,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易发生杂菌,过小易降低培养料水分,并要结合调整温湿度,每天通风2—3次。光照不宜过强,以弱光为好。每隔4—6天翻袋一次,并要逐袋检查,如发现杂菌感染严重,应淘汰埋掉,不可乱扔,避免污染环境。如果温度、湿度,通见条件良好,一般经过25—30天菌丝即可长满培养料。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news/2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