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专题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专题】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一篇

  [农广天地]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如今,泥鳅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广,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因此,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为大家介绍泥鳅养殖技术。

  相关视频推荐:

  【每日农经】 把泥鳅养小了卖更赚钱?

  【科技苑】茭白、泥鳅和猪立体养殖技术

  【科技苑】冬天捕捞泥鳅技术

  养殖技术:

  泥鳅池的建造方法

  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案例:

  【致富经】何涛:养殖泥鳅的富二代创业两年月赚50万

  【致富经】王亮:养殖花泥鳅赚百万的泥鳅达人

  泥鳅养殖技术

  1、泥鳅养殖环境:

  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坑塘、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但是,农药污染和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水域是不宜于养殖的。放种苗之前,要将坑塘、小浅塘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是无鳞光滑底层杂食性小型鱼类,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故池塘、坑塘四周基堤要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用尼龙丝网或铁丝密网过滤,一来减少杂质垃圾落塘,二来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泥鳅池塘条件:

  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l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3、泥鳅清塘:

  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热全池泼洒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内寄生虫、病源菌和改良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幼鳅人池饲养,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试水”后再放苗。

  4、泥鳅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5、泥鳅饲养管理

  5.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5.2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水温15-12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C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t或低于 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 40%。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莱粕、麦麸、谷物等。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次日凌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养殖4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若市场行情好可提前收获,而后放养下一茬泥鳅。

  5.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人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t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

  6、泥鳅病害防治

  6.1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 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者用l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

  6.2打印病:流行于7-8月。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lppm或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ppm。

  6.3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鱼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ppm。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ppm。

  7、泥鳅捕捞方法

  7.1冲水捕捞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鱼网的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此法捕获效果较好。

  7.2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在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

稻田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二篇

  稻田养殖泥鳅主要适用于连片稻田,一般不挖鱼沟和鱼溜,放养前,加高加固田埂,搞好进排水口等拦鱼设备,待水稻插秧返青后,放养鳅种,每亩放鳅种3000-4000尾。

  一、稻田养泥鳅的好处:1、稻田养泥鳅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每亩稻田不但水稻可保持原产量,还可收获泥鳅70-100kg,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2、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省用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

  3、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肥料分解,水稻发棵,谷粒饱满,达到稻鳅双丰收的目的。

  4、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泥鳅生长的适应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23-27℃,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稻田不但提供泥鳅水域环境,水稻还能为泥鳅提供遮蔽、躲藏的场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

  二、泥鳅稻田中的养殖技术要点

  1、稻田选择。选择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没网拦,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耕田与施肥同时进行。耕田时可将稻田在中间隔开。先耕半边并施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追肥只能用尿素。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泥鳅放养。泥鳅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在放养时间上要坚持一个“早”字。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鱼”。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5、科学施药。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选用对症高效低毒的农药,不能任意加大用药量。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嗔在稻口十上。下雨前不要施农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

  6、饲养管理。养殖管理技术要领:主要管理内容是日常的投饵和巡视田块、水质管理、检查摄食状况、成鳅病防治及防止逃逸等。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伏约7月中旬),此时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泥鳅为杂食性鱼类,人工喂养饲料有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粘合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也可按实际泥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时间以3小时为标准。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7、泥鳅的病害防治

  (1)水霉病。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鳅种下田前用孔雀石绿或食盐浸洗消毒;泥鳅感染此病时,各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田泼洒。

  (2)烂鳍病.用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痊愈。

  (3)打印病。用量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田泼洒,或用2%浓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4)寄生虫病。鳅池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田消毒;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比例为5:2)合剂全田泼洒。

  (5)气泡病。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水,用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

  7、运输。泥鳅多为鲜活销售,如运输不当易导致死亡,造成损失。可用竹箩运输,每只竹箩装泥鳅25kg,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加水2-2.5kg,然后放入活泥鳅;运输途中,每隔1.5h加1次水,可确保泥鳅鲜活。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三篇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四篇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繁殖技术

60 泥鳅的繁殖有哪几种形式?

泥鳅繁殖有以下几种形式: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人工授精。

61 泥鳅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长江流域在4月上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繁殖,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为22~28℃,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橘色,黏性差,自然环境下,能附着在石块、树枝、水草等杂物上,但很易脱落。为了收集较多的受精卵,可以采用天然增殖措施,应选择环境较僻静、水草较多的浅水区施用一定数量的草木灰,而后每667平方米,施400~500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周围必须采用聚乙稀密眼网片护栏,防止青蛙等进入侵袭。这样便可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收集较多的受精卵。

62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哪些设施和条件?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准备:专门建立产卵池、孵化池,创造人工环境,让泥鳅在专用池中自然交配产卵,并用鱼巢,可收集大量受精卵,然后在孵化池中人工孵化,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⑴ 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先将池水排干,晒塘到底泥裂缝。每667平方米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除野,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篙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池中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粪400~500千克。加注新水,水位达20~30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

⑵ 鱼巢的准备。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多须的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

63 怎样获得和选择泥鳅亲本?

⑴ 采集。用于人工繁殖的亲本泥鳅来源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从天然水域采集;二是从其他生产单位或市场上收购;三是从人工养殖泥鳅中选留。其中第一种来源较经济,自己捕捉后在3~4天之内可选择成熟者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催产。第三种来源最可靠,选择余地较大。而市场收购得来的往往是几经周转,或较长时间蓄养,或密养运辅后对泥鳅损伤较大,必须严格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培育之后才能使用。

⑵ 雌雄鉴别。泥鳅雌、雄性在成体阶段主要的区别是在胸鳍,背鳍和腹鳍上方体侧白色斑痕三个方面,泥鳅体表多黏液,滑腻难抓。辨识时准备一个盛有少量水的碗或盆,将泥鳅放在其中,待其安定下来,鳍自然展开时,就可以很快辨认性别。在生殖季节特征更是明显,其主要区别见表5—1 。

表5—1 雌、雄泥鳅外部特征

如在雌泥鳅腹鳍上部出现白色斑块状伤痕,这是当年已产过卵的雌泥鳅的标志。产卵期间所捕获的雄泥鳅,往往都有这种标志。一旦出现这种标志,便不能再用作当年繁殖用亲鳅,这种白斑的出现,是由于雌鱼在产卵时,被雄鱼紧紧地相卷,雄鱼胸鳍的小骨板压着雌鱼的腹部,从而使其腹部受了伤,小形鳞片和黑色素的脱落,留下这道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一般可根据伤痕深浅来估计雌泥鳅产卵的好坏,一般是伤痕深,产卵好,

⑶ 性成熟与怀卵。雌鳅一般2龄达性成熟,3龄以上的个体大的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8克以上,最好30~50克的亲雌鳅。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有个体。产卵数多(见表5—2)。2~4龄怀卵量从800~40000粒不等,产卵数200~24000粒。 选作亲本的泥鳅,要达到3龄以上,体长15~20厘米,平均体重达12克以上,雌泥鳅18克以上,个体大达到40~50克更好。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2克以上,最好30~40克的亲雄鳅,行动敏

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雌、雄鳅都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无伤残、活力强、鳍条整齐完全。选择泥鳅亲本同时要注意雌、雄配比,一般雌:雄为1:2~3,雄鳅适当多准备些。

(表5—2) 不同龄泥鳅怀卵量与产卵数的比较

64 年龄、体长与产卵量有什么关系?

雌鳅产卵量与其年龄、体长相关, 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锹的产卵量不同。雌泥鳅体长为151~200毫米以及200毫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要比体长100~150毫米的高出1倍。4~5龄的产卵量为1~3龄产卵量的2.2倍。相对产卵量变幅在每克体重22粒以上 (表5~2、表5~3)。

表5~2 不同体长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表5~3 不同年龄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泥鳅养殖要点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五篇

一、泥鳅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培训

近年来,泥鳅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泥鳅的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户的普遍关注。在高价的刺激下,各地农户过度捕捞野生泥鳅,导致自然水域的产量急剧下降。由于野生泥鳅资源已经比较稀少,加上通过捕捉、电击、中转、运输之后的泥鳅苗用于养殖成活率不高、产量低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泥鳅苗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泥鳅养殖的发展,开展泥鳅苗种的人工繁殖已经是刻不容缓。

目前传授泥鳅繁殖、培育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很多,形式多样,收费有几千元到几十万元,在此我们提醒各位养殖户:真正的技术绝对不止几千元,但所谓“神秘、多么好”的技术也不值得花几十万元,我公司承诺学员来基地学习后能确保每个学员回去能顺利繁育养殖、生产销售苗种。 为了有效降低泥鳅养殖成本,让广大养殖户能获得可靠优良的苗种,我公司决定由我公司专家团队,将我们多年来反复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成熟稳定的泥鳅繁殖、孵化、育苗核心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部分养殖户,以点带面,来改变目前国内泥鳅养殖苗种靠野生资源的传统模式,引领国内泥鳅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该培育技术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其优势是:

(1)孵化、培育成活率极高、生长快:一般亲种催产后受精率、孵化成活率95%左右,从水花培育到寸片3-4厘米成活率达到80%左右,整个育苗时间只需15-20天。

(2)孵化、培育技术易学易懂:学员来我公司学习,我们采取的是专家亲临指导,学员亲自操作整个繁育过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学习方式,抓好整个繁育期的重点技术,如:根据鳅苗出膜后的生长发育特点,选用最适宜常用水体的浮游生物作开口饵料,注重培育期间水质的调控管理,用有效的措施控制微小气泡的产生防治气泡病,做好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疫防,细心管理就会很顺利度过所谓的“寸片死”、“多少关”,进入成品鳅养殖。

(3)投资孵化场地设备简单实用:投资几千元的实用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一天可孵化几百万尾苗种、一年可生产亿尾以上泥鳅苗种。

(4)经济效益高:以养殖1亩池为例,只需种鳅10斤左右,催产、孵化、培育时间20天左右,足可获得15万尾以上3-4厘米寸片苗种进入成品鳅养殖,再经4个月成鳅养殖,可亩产成品鳅2000斤以上。

(5)成本低回报高:学习掌握该项技术后就可开展泥鳅自繁自养,每亩减少苗种成本1-3万,还可为周边养殖户生产供应大量的苗种来获得利润。

为了帮助养殖户系统掌握泥鳅苗种的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本公司基地将在4月10日-9月20日传授泥鳅的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时间,随到随学、实地学习,每个学员可分配0.5-1亩养殖池,由专家亲临指导,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孵化培育

泥鳅的养殖技术

过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20天左右,具体的时间不限,直到学会为止),并为学员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

二、培训学习内容

(1)水质管理技术:水色对水质的影响特性、水色种类对育苗的影响、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改变水色的主要方法、水质的检测、水质的调控。

(2)泥鳅繁殖孵化技术:泥鳅繁殖特性、亲鳅的正确选择和雌雄的鉴别、亲鳅的培育技术、催产剂的合理配比与灵活使用、催产后效应期的管理技术、孵化期间的管理技术、水花入池前的管理技术(人工催产自然受精、人工受精、静水孵化、流水孵化、环道孵化、孵化桶孵化)。

(3)苗种培育技术:投苗前育苗池清塘、消毒、培肥管理技术;育苗池培肥与投苗时间的衔接管理技术措施;水花、开口饵料的培养技术;培育期间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链的建立与维护管理技术;饵料的投喂技术;气泡病、寄生虫、细菌性疾病的有效防治技术。

特别承诺:为了确保每位学员学成后的经济利益,“泥鳅人工繁殖、孵化、培育技术”培训,每个县市仅限一名,以有效身份证为准,学费30000元。一般通过15-20天学习都能熟练的掌握该项技术。学习期间包食宿,并赠送不锈钢连续注射器一只、电子水质分析器一台、水温表一只、显微境一台(100-6400倍)、孵化桶一台(一次可孵化150万尾)。学员自己操作孵化,培育出的苗种5-10万尾可免费带回家养殖。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培训

泥鳅的养殖技术

学习内容(免费)

一、泥鳅生物学特性:泥鳅的种类分布、泥鳅繁殖的特点、泥鳅食性。

二、生态养殖技术: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和规划、成鳅池的建造、养殖前的准备工作、苗种的投放技术、水质管理技术、饲料的投喂技术、成品泥鳅捕捞技术、泥鳅的暂养运输技术。

三、泥鳅常见病的防治: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三代虫病等及敌害的防治。

台湾大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六篇

一、台湾大泥鳅的基本习性

1.水温 适养水温 15-30℃;随着水温上升生长加速;最适水温 25-28 ℃(生长最快);休眠水温 5℃以下或32 ℃以上(会钻泥进入休眠状态以抗避寒暑)。

2.食性 在天然环境中,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摄食常在夜间。在养殖条件下,能摄食各类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浮性、沉性皆可,但必须适口);经驯食可白天摄食,摄食方式为轻啄吸入式。

3.习性 具有多重呼吸器官,鳃、皮肤、肠壁;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

4.生长 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总体而言,远快于其他泥鳅品种。

水花(刚孵出的鳅苗,体长约4毫米左右)、寸苗(体长3-5厘米,个体重1500-2000尾/斤)当年均能养成100克左右的商品鳅。

养成时间6个月左右即可;从寸苗长到成鳅,体重可增长300倍左右。

二、台湾大泥鳅的养殖关键

1.创建适宜的环境条件

·建池 面积 3-5亩到10亩左右;池深 1.2-1.5米;塘埂坡比 1:2-3;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拉网捕捞。

·清池 参照常规养殖(但需兼顾泥鳅底栖的特殊性,做好底质改良尤为关键)—— 排干池水→翻动底土→曝晒池底。

·消毒 养前10天,按常规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及水中各类敌害生物为原则。

·注水 注新水60-80厘米,渐加至1米(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不要直冲池底;注意: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可视气温变化相应升降)。

·做水 通过施肥培好水质,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一般每亩可泼洒农家肥250-300kg(肥料须事先发酵;并在其中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不要直接使用新鲜粪肥,以免氨氮及亚硝酸盐拉升!最好选用优质有机堆肥,以鹌鹑粪、小鸡粪为佳,并可追加活菌)。

·罩网 用目大5厘米左右的网片覆盖整个池面,以防鸟害(防鸟是泥鳅养殖中提高成活率、获取高产重要关键之一)。

2.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条件)。 ·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养殖方式可专塘养殖,鱼塘套养,虾塘轮养等。

·参考放养密度——

①放养规格<水花> 亩放 8万-10万尾(当年养成规格1两半左右); ②放养规格<寸片> 亩放 3万-5万尾 (当年养成规格2两左右)。

·寸片放养时,可用常规药物常规方法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无论水花,还是寸片,入池时一定要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2℃为宜)。

3.做好细致的饲养管理

·重视放养初期

①创安 养殖环境必须安全舒适(通过清塘除害、改善底质、培育水质可以实现)。安全:没有敌害生物(特别是放苗10天左右后,要注意水蜈蚣等敌害滋生);舒适:水质符合要求,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丰富。

②引食 水花初期能摄食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但依赖天然饵料数量难以满足,需要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初期可用鳗鱼粉料引食,日投喂量可掌控在每10万尾50-100克,并逐渐递增;寸片可投喂适口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宜为总体重的3%左右。

·重视日常管理

①管水 池水以肥为宜,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好。日常可视水质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底质好必然水质好;水质底质好用药自然少>。

②喂食 饲料应选优质,视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饲料粗蛋白宜为40%→30%;不宜为省钱选用劣质饲料;优质饲料,利于泥鳅生理健康,加速生长,且产生废物少,对水质负面影响小。日投喂次数可随池鳅规格宜分4-3次→3-2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少量多次(因为泥鳅是直肠子,一次性过量投喂,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引发肠炎,而且会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败坏水质)。饲料最好选用膨化颗粒,便于观察摄食和调节喂量。管理到位,饲料系数通常为1.5左右。 ③分养 水花2个月、寸片1个月后,泥鳅群体会因吃食不匀而出现个体差异;为确保整体生长,提高产量,应每月进行一次分养;后期可采取捕大留小,每2周轮捕1次,做到均衡上市。

④防病 以防为主,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适宜的饲料、泼洒适量的微生物制剂为重点手段,尽量不使用化学物品和药物!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七篇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μg~10μ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注射后的亲鳅放入规格为2m×1m×0.5m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3.人工授精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亲鳅追逐渐频,并有雄鳅用鱼体蜷曲住雌鳅、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金黄色卵子流出且游离,说明可以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宜在室内进行,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另一人将配制好的精液浇在卵子上;第三人用手轻摇瓷盘,并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提高受精率,然后将受精卵漂洗几次,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4.孵化在一个孵化缸中应放入相对集中的、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受精卵,孵化用水要求清新、水质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在6mg/L~7mg/L、pH在7~8之间,每1mL水体放养受精卵2粒~3粒。孵化缸中的水流量应控制在能将受精卵充到水面中部、接近水面时又逐渐向四周散开、然后逐渐下沉为准。孵化时的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在24℃~25℃时约30小时~35小时可孵化出仔鱼。刚刚孵化出的仔鱼应继续在原缸内缓水流暂养,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再向孵化缸内投喂煮熟的蛋黄,每20万尾仔鱼投喂1个蛋黄,连续投喂2天~3天后即可下池转入苗期培育。泥鳅的养殖技术

二、池塘规模化养殖

所谓规模化养殖,是指在同一地点集中连片(百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进行台湾泥鳅养

殖生产,要求平均单产在500kg/亩以上,并集苗种培育、商品鳅生产、饲料供给、商品鱼集中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式生产,为市场提供大量、充足的商品台湾泥鳅。泥鳅的养殖技术

1.场址选择台湾泥鳅养殖场的场址选择应尽可能达到水源充足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2.成鳅池的建造池塘面积为100平方米~300平方米;建造时应充分考虑到台湾泥鳅特有的潜泥、逃跑等习性,池塘四周必须高出水面40cm,可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用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cm~20cm;池深80cm~100cm,底层淤泥厚20cm~30cm,水深保持在30cm~50cm;池塘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位的水平面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且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台湾泥鳅逃逸。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有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总面积的5%,且比池底深30cm~35cm,鱼溜四周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鳅种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cm时施用100g/平方米的生石灰,将生石灰兑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池塘加水30cm,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经过发酵的鸡粪300g/平方米,或经过发酵的人粪、猪粪、牛粪等500g/平方米,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可摄食到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

4.鳅种放养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规格为体长3cm~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时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等夏花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5.施肥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喜食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因此,在成鳅养殖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来培育池水中的基础饵料生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追肥常用经过发酵的猪粪、牛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施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追肥量视水色而定,用量为基肥的30%~50%,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在15cm~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6.投喂台湾泥鳅食性较广,养殖时除肥水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台湾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摄食动、植物饲料的比例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摄食植物性饲料的比例应减少到30%~40%。供台湾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饲料有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血粉等,植物性饲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总体重的4%~10%,且投喂量应视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水温在15℃以上时,台湾泥鳅食欲逐渐增强,至水温在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喂甚至停喂。饲料投喂要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7.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应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做好养殖记录。

三、常见病害的防治

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2.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部、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是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3.打印病由嗜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集中在尾柄两侧,似打上的印章,防治方法是用0.5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4.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所致,病鳅鱼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是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用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三代虫病。

四、台湾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体从排水口流出,台湾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到张网中,再用水冲洗集鱼坑,使台湾泥鳅集中于张网中。

2.暂养台湾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喂)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鱼体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台湾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台湾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皮肤的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将台湾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装运,一般地,1kg水体可装运1kg~1.5kg台湾泥鳅,气温在15℃时装运时间可保持5小时~8小时;远程运输应采用降温措施,即将鲜活的台湾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中控温运输。 池塘养台湾泥鳅管理技术

核心提示:

1、池塘建设:池塘要靠近水源,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水深0.7-1米;池壁用砖石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夯实,要求坚固耐用不漏水;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清塘消毒7天后注水20-30厘米深。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3天后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在池台湾泥鳅体重的5-10%。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过高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

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时,台湾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台湾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台湾泥鳅安全越冬。

5、病害敌害预防: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鳅体消毒、池塘消毒、食台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捞除蛙卵;进水口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中;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泥鳅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八篇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news/5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