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农业经营 浅谈农业产业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指导】

浅谈农业产业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农业经营 第一篇

  1、加强宏观调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搞好总体规划。按国内外市场需求,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防止一哄而起,避免重复生产和建设。二是强化技术指导。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及时传递市场和技术信息,帮助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一、二、三产业,政府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综合服务,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四是制定扶持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在财政、信贷、出口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的紧密合作。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可以是“企业+基地+农户”,也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组织形式。但市场经济要求这个“+”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眼。在协调利益关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扶持生产。要通过利益协调机制,使生产环节得以分享其后续环节(加工、运销)的利润,从而弥补农户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二是同甘共苦。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建立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同甘共苦的关系。实行谁扶持建设生产基地。由谁负责加工经营,无论在产品走俏之时,还会死在产品滞销之日,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三是自我防卫。可以考虑在一体化经营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遭受自然灾害时提供自我保护,避免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

  3、要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除了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外,还有棉花、麻类等加工、销售及服装生产经营的农业纤维产业体系,有以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农业生态产业体系,有以农业数据和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农业信息产业体系,还有以土地、水源为主的农业资源产业体系等。总之,随着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动,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除了满足作为衣食之源的需求外,农业的其他方面的功能表现得也越来越多。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绝不能仅局限在农业食品产业体系。

  4、要扎扎实实地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造和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要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龙头企业及企业家可以组成协会,成为行业自律组织,逐步发展政府与企业和农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保证,应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应提倡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组建农工科教集团,实行紧密型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5、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新技术转化。一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上的人才、资金、信息优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农业新技术转化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6、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制度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政府对农业协调没有制度化和一些农业制度改革滞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制度化的农业调控体系,另一方面要大胆改革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时的农业制度。建立制度化的农业调控体系的根本之点是将调控纳入法制轨道,实行依法治农,依法调节和促进农业的发展,避免调控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强化调控的稳定性和法律依据性。为此,要加强农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改革立法程序,强化立法的民主性和规范性,提高农法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当前行政机构改革,对不适应的农业制度包括旧的农法制度、农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改进,有的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7、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挥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强化龙头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劣势主要在于农产品的品质差。对于我国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可以逐步减少生产和出口量,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取而代之,并拓展其国际市场。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种、质量与效益的统一,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协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应大力培育,并逐步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体系,使特色农业在各地健康成长。这样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然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收益也将大幅度提高。

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营 第二篇

  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渠道。

  一、正确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学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类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主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在组织形式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生产基地联结,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扩大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在经营方式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将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加速现代要素的进入,做到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在经营目的上,是在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得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结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将小规模变为大产业,做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基地布局专业化、每个环节专业化,形成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2、经营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不论是种养业还是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劳动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技术资金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集约化经营,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力量,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价值增量,实现高投人、高产出,提高整体经营效益。

  3、质量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环境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商标品牌,有的获得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有的注册了商标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显著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管理农业、工业化的手段发展农业.按照办企业的要求与规定,确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理顺其内部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关系,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具有选择发展、承担风险、追求企业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新途径。

  5、经营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经营一体化,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而成为“龙”形产业链,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式的经营链融为一起,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实现大幅度增值。形成现代农业的运行机制。

  二、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瓶颈性制约。从农户角度看,小规模分散经营限制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新设备、新农艺推广应用缓慢,区域化布局难以落实,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专业化生产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基地难以建立,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品牌战略难以实施.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从市场角度看,农民越来越多地面对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交易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频率上都较以往大大增加了。在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下降,边际收入递减规律和生产要素供给波动加剧等约束下,分散的农户必然有着弱化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迫切要求。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需要将众多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从农户与市场的联结角度看,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和农户与市场的联结问题,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加快发展农业链接,增强农户获取信息和技术的能力;有利于挖掘农业向现代化要素进人,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拓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有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有利于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承接国家对农民的各项扶持政策。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加快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

[1] [2] 下一页

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辨析
农业经营 第三篇

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辨析

王征兵 魏正果 王慧莹

应该对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予以区别, 这对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和精确化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情况是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混用或者说混乱。

一、区别

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完全能够区别开来。农业经营形式应该是专指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关系的“ 具体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一段话“ 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思之再三, 这里用了“ 形式”是对的, 故建议在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时使用“ 形式” , 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形式、家庭经营形式、双层经营形式等。如此, 农业经营方式就同生产关系脱钩, 专指农业生产进行时的具体表现了, 如集约经营、粗放经营、单一经营、多种经营。区别是必要的, 也是很容易的。问题在于要取得共识。

二、混用

混用突出表现在系统性很强的教材中, 本来教材用语应规范化, 做到准确。现举例如下北京农大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农业出版社, 1987年)第57页:“ 实行了‘统’ 、‘分’结合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点的经营形式” 。接着又写到“ ‘统’与‘分’是集体所有制合作经营方式的两个方面” 。此处的混用很可能是偶然

的, 因为全书对“ 形式”和“ 方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而偶然的混用说明这个区别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年)第149页:“ 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合作社统一经营为辅的合作经营方式” 。

全国十三所综合大学:《中国农村经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37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最基本的经营形式” 。又第43页“ 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 。形式与方式是混用的。

高校文科试用教材:《农业经济学》(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第58页“ 我国农业的经营方式有“ 统一经营、联产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经营、个体经营等” 。第页“ 对土地的利用有两种经营方式, 即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 。一律称为方式而不予区分。

吉林农大:《农业经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39页“ 农民家庭经营方式” ,第103页“ 双层经营的经营形式” 。

中国社科院:《中国农村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68页:“ 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普遍确立” , 第74页“ 集体乡镇企业实行大包干的经营方式” 。

恕不再罗列了。当然也有少数教材是严格区别的, 但不予区分的似要更多一些。在某些专业辞典、政策规定、报刊论文及译作中, 情况与教材相同。如《经济百科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就把集体经营、家庭经营、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统称之为“ 经营方式”(第288

页、第289页)。

三、辨析

经营形式与经营方式应该区别, 应使两者各自成为有明确含义的不同研究方面。混用无益, 反映了学科建设中的精确度不够。

为了区别, 对形式与方式做一点辨析还是必要的。

经营形式按照内容与形式的一般关系, 经营形式应着眼于既定内容的具体表现。我国农业经营形式的选定就是要寻求能满足农民有生产积极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此可谓农业经营形式问题研究的要旨。

经营方式按照目标与达到目标方式的一般关系, 经营方式应着眼于既定目标如何达到的具体手段。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选定就是要寻求能达到获得足够农产品这一既定目标的具体手段。此可谓农业经营方式问题研究的核心。

“ 为达到某一目标, 就要选定达到目标的方式” 。这是一个最容易理解的表述。这一表述只能用“ 达到目标的方式”而不能用“ 达到目标的形式” 。经查, 果然无人把集约经营称为“经营形式”而均称为“ 经营方式” 。可见对此已形成了共识。

现在的间题是把家庭经营之类的“ 形式”也归入了经营方式的大有人在, 混用由此而来。所以予以明确区别就是必要的, 也是有充足理由的。同姓同名的现象只会徒增麻烦,应该消失。而把两个不同的研究方面都归入“ 经营方式”绝非尽善美之策。

农业经营

由一般性修辞而转为专用、专指, 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

“ 经营形式”与“ 经营方式”进行专指规范是时候了。再也不能由不同的执笔人自己选用。

这里的辨析只限于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 而不愿也不敢涉及汉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的索隐探微, 以免简单问题复杂化。

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辨析——山西农经 1995/06

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与创新的路径
农业经营 第四篇

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与创新的路径

——关于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课题研究

繁昌县农业委员会 高平

内容摘要: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是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种经营方式是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是解决现行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与创新,就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 转变 创新

一、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1、怎样理解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可以从技术和制度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从技术角度讲,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如手工生产、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等。从制度角度讲,农业经营方式是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业集体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农业经营

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实行自主经营,确立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2、家庭经营的优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纠正了人民公社集中统一经营方式的诸多弊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实惠,是适合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特点的、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

3、传统家庭经营的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家庭经营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由此,近年来,提出要转变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在农业生产各个薄弱环节取得突破,以逐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经营方式在技术上要从传统生产手段向现代先进科技和手段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在经营制度上,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与创新的方向

农业经营方式要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业经营方式就能大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农业经营方式也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使其和农业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相适应,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为今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三、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职业农民联合发展的经营模式。

1、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现阶段,要在稳定农村土

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三权分离、虚拟地块、两次流转、合理收益”确权不确界的土地流转新模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保障土地流转后的农户合理收益,通过土地流转,降低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对耕地“愈丢还留”的顾虑。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精神,给予土地流转大户扶持,减少经营风险,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规模经营,充分解决谁来种田问题。

2、培育“职业农民”。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

化趋势,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今后,把土地交给什么样的人来耕种,是农业部门需要考究的问题,探索建立农业从业准入机制,最大发挥农业资源效益。自2012年起,县农委对若干名热衷于从事农业生产的“老把式”进行了系统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对其中的100名种养殖大户,颁发了“职业农民”证书,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职业技能,进而实施精耕细管,使其成为“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提升农业发展空间。

3、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各地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产领域(种植、养殖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为开展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2013年5月,县农委和县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家庭农场建设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家庭农场条件以及注册登记流程,鼓励生产经营大户向家庭农场过度,具统计,到2013年底,共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28家。为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县农委组织将开展县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工作,计划首批认定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农业部门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

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解决留下来种田的经营主体增产增收问题。

4、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创建全省农民专业合

作社示范县为目标,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皖政„2012‟124号)精神,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情况列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的要求,全面推行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务信息化、产品安全化、成员技能化、服务全程化“七化”建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生动力和活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的指导、认证,提升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截至2013年底,全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市级示范、先进合作社18家。

5、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省农业产业化“671”倍增计划和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经营水平。通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经营 第五篇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精细密集农业

王征兵 魏正果

农业经营形式关系到谁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和动力。农业经营方式则关系到具有积极性的经营者沿什么技术道路前进以达到经营目标。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基于国际社会对石油农业(高度能源集约化)的批评、我国农用物资供应不足及农业内部存在着大量难以短期转移的劳动力,现阶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必须是精细密集农业。

精细密集农业依据国情和农业科学的当代水平,吸收集约经营的有益成份,其基本特点大体为: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更多的科学技术需求,提出更多的劳动需求,进行精细操作,农业经营内容密集化,提高产出率,产出内容由单一而多样化,产品优质化。

一、精细密集农业的生物学依据

1.光合作用规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生物物质是农作物物质产量的基础。农作物生产中所采取的大部分增产措施都无非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条件。一是增加高效绿色植物的数量。二是增加绿色植物能丰产的营养物及相应的多种物质及能量的投入。精细密集农业要靠两方面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扩大光合作用的空间面积,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强化光合作用的物质供给。

2.循环利用规律。生态学为农业开创了新天地,精细密集农业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对种养业原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如作物秸秆的用途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热能,可以做燃料;二是有肥效,可以做农肥;三是有营养价值,可以做饲料。不搞循环利用,只做燃料,就不能再做肥料和饲料。只有通过循环利用,才能把它的三方面价值都发挥出来。又如,一般动物之间生理机能有差异,所能消化的食物营养结构也就有所不同,某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往往仍然是另一种动物的食物。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鸡粪中仍含有相当数量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质24~33%,纯蛋白质13~23%,各种氨基酸8~10%,还有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矿物质及各种维生素。因此,鸡粪经过一定方式的处理,就是某些牲畜的好饲料。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但将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之类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能返回到环境中,就可再供植物利用。而微生物的活动又在合成营养物质,据分析,稻草经微生物发酵后,蛋白质可从3~5%增加到20%以上,制糖甜菜渣经微生物发酵,蛋白质含量由11%增加到45%。在粪便发酵过程中,有的微生物能利用粪便中的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当微生物大量繁殖时,粪便中就会增加大量单细胞生物的蛋白质。据测定,猪鸡粪便经微生物发酵,其氨基酸的含量可提高1~2倍。所以在排泄物变饲料的过程中,饲料的品质也相应提高了。

3.媒介体协调规律。生态系统作为能够产出的生产体系,与工业比较,多出了一个给养体,而且在自体和给养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媒介体。我们把凡是不能被自体或给养体直接吸收利用、而对它们的机理和性能又起着影响作用的一切物质,统称为媒介体:如光、温度、土沙(指不含养分),某些微生物、电场、

磁场、声波等等。农业生产的进行,自体与给养体的结合离不开媒介体的作用,精细密集农业正利用、强化媒介体的协调。常常是自体和给养体不变,只改善媒介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个体生产力。当自体和给养体的结合达到一定程度,单方面追加给养体无助于动植物的生长,而最有效的是改善媒介体来刺激和改善自体或给养体的机理和性能,以协调二者的结合。

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对媒介体的自觉利用早就有了,如耕作是改善土的物理性状(包括地温),增加了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为给养体(水份、养料)与自体的结合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但是人们对媒介体的新发现和重视,只是现代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植物离不开阳光”已成为常识,但不是所有的光对植物的作用都相同。科学家们发现,只有特殊波段的光才对植物有特定的刺激作用,有的还改变植物中营养成份。例如,植物在红光的照射下,可以增加果实内的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同时加快植物的成熟;蓝色的光能增加植物蛋白质的含量。

声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不同频率的音调对植物有不同的刺激作用。实验中发现,强烈、尖啸的噪音能够抑制作物生长,有的甚至造成作物死亡。但轻柔、优美的声音和音乐旋律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调节作物新陈代谢过程。法国有一位业余园艺家,使一株西红柿超出正常产量的6倍,最大的一只西红柿重达2公斤。

地球表面也是一个巨大的电场,这个电场的两极分别是大地地面和高空大气层,大地地面带负电荷,为负极;高空大气层带正电荷,为正极。一切生物都生长在这个巨大的电场中。如果人为地改变这个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会直接刺激植物的生长。美国一位植物生理学家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在植物的上方布上铁丝网,然后将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接在铁丝网上,负极接地。在这个高压电场中生长的西红柿、黄瓜、白菜、南瓜、萝卜等蔬菜和豆类,成熟期缩短了一半,重量分别增加了三至五倍。在同样的电场中种植棉花,其产量也增加了50%,而且棉纤维质量有显著提高。

更为有趣的是,如果改变电场的极性,把正极铁丝网布在植物的下方,则可人为地抑制植物的生长。农艺家们曾用这种方法来控制葡萄、南瓜、萝卜藤蔓的营养,以加速果实的生长、发育,取得了成功。

磁场对植物生长也有相当的作用。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株生长完好的盆栽植物与磁场隔绝,此时即使给它提供足够的养料,也会枯萎死亡;相反,给植物外加一定强度的磁场,却可加速生长。如果把灌溉用水经过磁场处理后再灌溉农作物,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近年来,还有将煤炭燃烧以后的灰烬磨细,经过磁场处理,使煤粉带上磁性,再撒到田里,这样确实能加快作物的生长。畜禽对上述大部分媒介体也很敏感。比如,挤奶时,给牛放音乐可多产奶;饲料经过磁化处理后,饲喂某些畜禽可以提高饲料报酬。从目前看,多数措施花费太高,尚难推广。但我们可以此管窥精细密集农业的前景。

4.共栖互惠规律。某些不同种的生物在同一时空生存,可以相互促进其生长发育。这是精细密集农业的又一基础。

养蜂。蜜蜂取食花粉酿蜜的同时也为作物传花授粉,生产了蜂蜜,又促进了作物高产。

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虫和草作饵料,同时,鱼在田间游动摄食,可以起松土、除草、灭虫的作用。在我国鱼稻双丰收的事例已普遍出现。

共栖互惠规律在间作套种中表现为异质效应。所谓异质效应,就是利用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以选配作物结构,使异质之间互利。植物形态的高低,有助于立体用光,生态上的阴阳面,有利于协调生长环境,生理上的喜磷喜氮,可以充分利用养分。玉米大豆间作,玉米洋芋套种等都是异质效应利用的典型。陕西关中地区的麦辣套种异质效应尤为突出。大量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在关中地区,套种的辣椒产量大大超过单作辣椒,麦辣套种也利于小麦生长。小麦的行与行之间留有空带,边际效应的作用使小麦增产。空带1尺,少种1行小麦,可靠边际效应而做到不减产,或者略有增产。

5.种内协作效应。某些生物种群在恰当的数量范围内,具有种内协作效应,能够促进或有利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如蜜蜂当遇到低温时,分散生活会被冻死,但群聚的蜜蜂由于能够较多地保存热量,则可避免死亡;在水中成群的鱼比单个的鱼对毒物抗性大;作物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不但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且还能抑制杂草。如养鸡,如果采取平养,在寒冷的冬天,需要在鸡舍内增温;而笼养的鸡舍内仍保持较高温度。种内协作效应使精细密集农业成为必需。

6.空间定位规律。这里的空间,包括空中、地面、地下、水上、水面、水下。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和适宜的空间位置。精细密集农业顺应自然,把所经营的各种动植物,配置在一定空间的适宜位置上,形成错落有序的若干层次。如同自然生态系统,扩大了生命繁荣的空间。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反而更为蓬勃有力。

池塘养鱼的空间位置结构是这样的:鲢鱼、鳙鱼在水体的中上层生活,草鱼、扁鱼、青鱼在中下层生活,鲤鱼、鲫鱼在最下层生活,分层使水面无形中扩大了。

江苏省如皋县高井乡一姓朱农户饲养三千多只鸡,他把鸡笼安在70厘米高的空中,使鸡通风透光,鸡笼下面饲养蚯蚓,同时在鸡棚的上面搭葡萄架。这样鸡、蚯蚓、葡萄各得其位,取得了一地(面)三用的效果。

7.补偿效应。两种作物生长在一起,一为主要作物,一为辅助作物,辅作物能分散或捕获害虫、病原菌,可使主作物受到的危害较单作时轻,辅作物又能充分利用未被主作物利用的生活因素,而照样增产,补偿主作物的产量损失。这就是补偿效应。在陕西关中地区,茄子与玉米套种,未见茄子有绵疫发生,而专业菜田里该病感染较重。

精细密集农业等于“在庄稼地里开个杂货铺”,这家不收,那家收,补偿效应起作用。

以上规律从生物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农业精细密集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理论依据。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精细密集农业的潜力和希望。

二、精细密集农业的经济学依据

1.异量投入产出原理

所谓异量投入产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做到投入微量或相对的微量而产出巨量或相对巨量。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充沛而资金短缺,在科技密集前提下,靠劳动密集实行精细密集农业经营,就能做到用微量或相对的微量的投入取得巨量或相对巨量的产出。例如新产品玉米浸种剂,每亩地的种子只用一包,费用3角,而能使产量提高一百斤。其投入产出比约为l:200。这是异量投入产出原理的最好实例。

2.绝对收入原理

绝对收入原理是指在劳力、资金、物资的投入上,人们只关心最后的收入量,只要能增加最终收入,就愿意继续投入。

显然,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因为人们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一般的总收入。没有利润的生产是不会有投资的。但在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尚不发达时,生存的本能使人们把最终收获放在首位,而不计较成本得失。人们首先关心生产了多少,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会首先关心自己投入了多少,因为投入与购买的关系很淡薄。所以成本与利润的概念是模糊的。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绝对收入原理一直在起着作用。而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时,绝对收入原理依然反映时代和指导时代。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果把劳动报酬考虑进去,往往是利润微薄或出现负值。但农民仍然要从事粮食生产,是因为难以找到其行业的就业机会,故就这样的比较利益看,种粮仍然很实惠。而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目的首先也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们只关心最后的收成和一年的温饱。由于种粮的目的和种粮的机会成本十分低下而显得种粮的盈利问题几乎不是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徘徊或小幅度的回落,反映的正好是自给性农业生产力低下的落后性波动,但又不会出现大的回落(自然灾害除外),反映的仍然是自给性农业的特点;非市场性的稳定。

再以养猪为例。在陕西的关中地区,一般农户都养1~2头猪。按近年的投入产出看,1头猪仔约值60元,从买回到育成出售,大约10~12月,加上精饲料及精饲料加工费约共4l0元。而育成猪大约重300斤,可得收入约450元,如果算上劳动支出,两相比较,很难说有多少利润,也许是亏本的。可农民依然在养猪。一个重要原因仍然是机会成本太低下了,养猪总能收入,“亏本”只不过是劳务的低收入,而不养猪则根本无收入。

在贫困山区,养“长寿猪”的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不奇怪的。如果计算这些猪的多年投入和预期产出,必然是亏损严重,但人们关心的不是投入了多少饲料和劳动,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可以食肉,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可以出售。猪是自己财富的贮存形式而不是商品经济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活动。

绝对收入原理既然因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在我国农村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在相当时期内,应该因势利导而充分予以利用。

可见,把劳动力的闲置变为投入,由大量农副产品的可再加工看,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是可能的。尽管增加的收入可能是微利,但增加社会财富是显著的。

可以先由此开始,然后在发展中不断变微利为厚利,变无利为有利。因为精细密集农业必然能加快社会主义非农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所以农业因此而最终受惠的机遇就会提前到来。

3.劳动无成本原理

劳动无成本原理,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不计算或不考虑劳动成本,并且只要劳动的增量能带来收入的增量,就愿意继续投入劳动。绝对收入原理则不考虑一切投入的成本。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只要有收入的增量就继续投入。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更多地符合劳动无成本原理,因为这里只是不考虑劳动成本,至于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费用农民还是考虑的,并常以此作为盈亏分析的依据。而养殖业,特别是养猪、养鸡,更多地符合绝对收入原理,因为在这里农民几乎不考虑投入,只关心最终收入。

劳动无成本原理是自给自足经济和劳动力过剩的产物。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没有计算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的必要,而劳动力的闲置,使大量劳动力一文不值。既然没有可能去创造财富,这些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就只能等于零。崇尚勤劳的惯性和改善生活的本能促使人们只要能获得收入的增量就愿意投入劳动,而不敢去计较报酬的多少。

当城市刚刚为农民提供了一点薪低活苦的就业机会,就立刻引起了数百万农民对城市的冲击,虽然城市所能容纳的农民是极为有限的,但对每一个农民来说谋求职业的机会是相等的,都想获得机遇,最后必然是更多的农民无可奈何地退回去。但当他们再一次看到或听到就业机会来临的时候,更大的“盲流”群会更加激烈地争夺机遇,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为零,何妨一试、再试。这就是“盲流”产生的深层原因。

“盲流”对农业生产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由于劳动无成本原理的存在使农民盲目流向城市,但此时我们如果能在农业内部为农民找到就业机会,那么“盲流”就会减少。如对农业进行精细密集经营,务农收入就不一定比进城低,且风险明显也低。相对说,技术易学,生活开支低。劳动无成本原理正好为我们引导农民进行精细密集经营提供了一种契机。

三、精细密集农业的现实作用

1.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大城市压力

精细密集农业由容纳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而发展的趋势是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当劳动力不够时必然会产生对机器的需求。农业内部现在已经分化为多种行业,精细密集农业将使农业内部的行业分工更加精细。将为农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必然与精细分工发生矛盾,这要由发展教育来解决。所以精细密集农业将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动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安置把人们引向创造财富的道路,因而有利于培养勤劳上进的美德,减少游手好闲的存在,缓解大城市的“盲流”压力,以利有序转移。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小国。精细密集农业能用较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经济学就应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资源有限,但挖掘资源潜力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
农业经营 第六篇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

[提要] 本文回顾和分析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对其经验

教训进行总结,得出农业经营方式要根据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进

行改革和创新的结论。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变迁;改革和创新

项目名称: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

题“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问题研究”(课题立项号:2011b892)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1日

农业经营方式可以从技术和制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从技

术的角度讲,农业经营方式是指农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

方法,如手工生产、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等。从制度的角度

讲,农业经营方式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如在体

制改革前,中国的农业经营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业集体经营;

在体制改革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

经营。在本文中,我们从制度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变迁。

一、改革前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

1、个体分散经营方式。我国1949年的土地政策使广大农民拥有

了土地所有权;1950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的《土地改革法》明确

赋予广大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土地。这样,在我国的农

业生产中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直接结合起来,劳动者不再受他人的支

配和剥削,独立自主而且完全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劳

动,这是最早产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极大地调动

了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

了良好基础。然而,农民个体经营分散,生产工具不配套,资金短

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新的障碍。

2、互助合作经营方式。20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我国农村开始了农业

合作化运动,农村由各种互助组发展到农业初级社,然后逐渐过渡

到农业高级社,单干的农民只占少数,同时互助合作经营实行包工

包产生产责任制,一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时开始把农

活实行短期包工到组、到人,后来又改进为季节包工和常年包工,

再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包工不与产量挂钩责任不好落实,因此又

实行了包产到组、到户,中国农民创造的这种合作经济内部的经营

方式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1956年下半年起,随着

高级社组建范围的扩大,包工包产生产责任制的适用范围也在扩

大,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许多省区纷纷产生。随着农业高

级社的建立,农村社会关系得到彻底的改革,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

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农业经营

(二)人民公社时期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从1957年夏

天起,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互助合作经营方式遭到了政治上的

责难,甚至被上纲到政治上大是大非的高度而进行了全面否定。

1958年秋,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的

文件,伴随着“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各地

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一个月内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公社

化。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把包工包产经营当作“单

干风”来批判,“文革”中更是把包工包产当作“资本主义”货色

进行了连续不断地批判。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形

成了农村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实行

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

导,分级管理,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这种经营方式完全违背了农业生产的自身规律,农业生产受到严重

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徘徊不前。

二、改革后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自主经营。1978年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

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确定了加速农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一些农民开始自发地抛弃

过去那种“瞎指挥”、“大呼隆”、“大锅饭”的经营方式,各地农村

的干部和群众从实际出发,相继恢复和创造了包产到组、包干到组、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以“包”为

主的生产责任制经营方式。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了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以农户为单位自主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纠正

了人民公社集中统一经营方式的诸多弊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

惠,既有利于农户个体经济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又没有否定农业合

作化以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可以恰当地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

益,使集体统一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是一种符合我国农业实际的、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

的经营方式。

(二)农业经营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家庭经营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战,出

农业经营

现了新的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

矛盾。于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重点是通过土地

流转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政策上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允许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政策。理论

上,人们对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也进行了全面研究,界定了农业经营

方式的内涵、提出了土地流转的模式、探讨了土地流转中应遵循的

原则、分析了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各种途径等等,为我国农业经营

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和支持。实践中,产生了农

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多种新形式,在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

础上,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在各地

农业经营

发展起来。

三、结语

以上我们对我国建国以来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作了简单回顾,从

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经营方式要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

应,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业经营方式就能大大促进农业经

济的发展,否则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是在不断变化的,

所以农业经营方式也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要从农村经

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使其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不

断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经营与管理(一)
农业经营 第七篇

农业经营

农业公司经营范围
农业经营 第八篇

北京春播科技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零售预包装食品、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至2017年07月30日);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技术开发、咨询、交流、推广、扩散、转移;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医用软件服务除外);计算机系统服务;种植蔬菜、水果、坚果、花卉、谷物、豆类、薯类、中药材;销售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花卉、谷物、豆类、薯类、中药材、未经加工的干果、坚果、纺织品、服装、日用品、文化用品、体育用品、电气机械、五金、交电、电子产品;采摘;包装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会议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内容开展经营活动。

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普通货运;货物专用运输(冷藏保鲜);批发兼零售预包装食品;以下限分支机构经营:加工、销售鸡肉制品;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劳务分包。 种植果树、谷物、薯类农作物、油料农作物、豆类农作物、蔬菜、坚果、苜蓿草;养殖牲畜、家禽;销售未经加工过的谷物、薯类、豆类、坚果、干果、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蛋、家禽、饲料、办公用品;会议服务;计算机技术培训;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旅游资源开发;风景名胜区管理;内陆养殖(不含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垂钓。 领取本执照后,应到区县住建委(房管局)、市园林绿化局取得行政许可。

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

经营范围:

网上销售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蛋。

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第一油鸡销售分公司农业经营

一般经营项目:

销售未经加工过的谷物、薯类、豆类、坚果、干果、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蛋、饲料、文具用品。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家禽深加工;花卉深加工;屠宰加工畜禽(限分支机构经营);生产饲料;生产、销售湿全蛋液、湿蛋清液、湿蛋黄液、煮鸡蛋;沼气发电;销售自产蛋制品(以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为准)。(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至2015年7月24日) 饲养家禽;种植蔬菜、水果、花卉;销售自产的畜禽及种苗、饲料、蔬菜、水果、花卉;销售饲料原材料;批发机械设备及配件;会议服务;代理进出口。 该企业2006年04月14日前为内资企业,于2006年04月14日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延庆养殖基地

一般经营项目:

养殖家禽。

北京爱农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批发预包装食品。(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至2017年6月19日) 农村民俗旅游推介服务(组织旅游业务活动除外);组织农副产品订购、销售农副产品(涉及专项许可的项目除外)、会议服务;销售日用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北京九城天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保健食品;普通货运(该项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文件有效期至2016年3月15日);零售预包装食品、乳制品(不含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至2016年07月25日)。 农作物种植;批发、零售日用品、化妆品、五金家电、办公用品、工艺美术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干鲜果品、新鲜禽蛋;农业采摘;会议服务;以下项目仅限分支机构经营:豆制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粮食加工;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果菜汁及果菜饮料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

北京九城天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顺义分部

经营范围:

农作物种植(不含野生植物、种子、芦荟、麻醉药品原植物);销售日用品、化妆品、五金、交电、办公用品、工艺品(不含文物);会议服务。

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许可经营项目:

批发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含水产品、鲜肉)、乳制品(不含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9月28日);普通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有限期至2015年11月14日)。

一般经营项目:

种植业(不含芦荟、野生植物、种子、麻醉药品原植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以上两项涉及法律、法规专项审批项目除外)。

北京绿富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

业务范围:

种植水果、蔬菜;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干鲜蔬菜、干鲜果品、冷饮、饮料;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贮藏、包装服务;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养殖业(不含野生动物)。 其中实物出资为2.25万元。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kuaisuchuangye/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