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专题

弓的制作方法 传统弓箭的制作方法

| 点击:

【www.xinchenghx.com--创业专题】

传统弓箭的制作方法
弓的制作方法 第一篇

  [农广天地]传统弓箭的制作方法(2011.2.18)

  弓箭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武器之一,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弓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传统弓箭现在大多作为一种工艺品在市面上流传,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本期视频由清朝皇家最后一个弓箭传人带大家去探寻传统弓箭的制作方法。

  弓箭的发明:

  据说是黄帝之孙——“挥”所发明,他任监管制造弓箭的官职“弓正”。 据传说正应为挥发明的“弓箭”使黄帝的政权更加强大,黄帝打败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劳。挥也是张姓的始祖,因他发明“弓”而得到张的封姓,所以张也就是有一个“弓”和“长”组成。

  弓箭的制作工艺:

  复合弓由三部分组成, 木, 角及腱。 未上弦线的复合弓向外弯曲, 弓背(面向目标的一面)为木制。 弓背亦包括三部分: 一对弓臂及一个弓弝。 木制部分大多采用槭树(枫树)、山茱萸或桑树, 或同时采用多种木材。

  传统弓箭,是竹胎,面向射手的那一面是贴上牛角的,外侧那一面敷上牛筋,弓身在没有上弦的时候,弯曲成一个外翻的弧形,故而称为反曲复合弓。有点像中药制作,原料必须是地道的。

  做弓胎的竹子产自江西,风干都在一年以上;牛角需要用湖北产的水牛角,每张弓要用两只,而且需要长度在60厘米以上,这样大的牛角已属难得了;牛筋选用水牛的背筋,风干之后,润湿,再用手工砸,然后一点点撕开,成为细丝;弓弰用的是榆木,需要用专用的工具加工成合适的形状,然后和弓胎粘接在一起,完成复合弓的基本结构。

  粘接工作用的是动物胶,也是天然材料,早先是鱼鳔胶,后期是猪膘胶,原先在弓箭大院有专门的师傅做胶,现在只能全部自己熬胶。

  制作中还有很多专用的工具,例如锛子(制作弓弰)、压马(特殊的操作台)、线车子(缠线用的)、弓挪子(弯弓形状专用)、箭杆刨、弓弰模版等等十余种特殊工具,至于常见的斧子、锯子更不必说了。基本工序是从弯竹胎开始,勒望把(弓的手持部分)、插弰子、弯弓、勒角面(磨牛角成几毫米厚的角片粘到弓上)、铺筋、做弰头、做望把、上板凳、绷弦等等,以上为“白活”。 

[我爱发明]灭鼠记:捕鼠弓和圈形捕鼠器
弓的制作方法 第二篇

  [我爱发明]灭鼠记

  田鼠是田间的一大祸害,偷吃田间的水稻、甘蔗、番薯等农作物,让人们头疼不已,而常用的老鼠药、老鼠器等捕捉田鼠的办法既不安全也不高效。

  本期视频将向您展示两种民间自制的捕鼠工具捕鼠弓和圈形捕鼠器。捕鼠弓是用竹条和麻绳手工制作而成的,外形就像是一把弓箭,一旦老鼠触碰到设计的机关,弓箭就立即发射夹住老鼠,让它瞬间毙命。圈形捕鼠器由竹篾、铁线和钢丝制作而成,制作好的竹篾插放在老鼠洞口,钢丝圈成一个直径3-5厘米的圈,只要老鼠的头穿过圈触碰到钢丝,圈就会立即收紧,让老鼠窒息而死。田间的老鼠狡猾成性,不但要有好的捕鼠工具,还要有丰富的捕鼠技巧和经验。

  (我爱发明 2009年 第43期)

蚕丝被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工艺
弓的制作方法 第三篇

  蚕丝被的制作过程视频解说词:

  我国的江南地区,织造业久负盛名,种桑养蚕、提丝、织绸缎的历史悠久,用蚕丝做胎缝制蚕丝被起源于我国的太湖流域,是当地蚕农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发明的,把不适合纺织绸缎的蚕丝用来做被,可以提高养蚕的收益。
   
  我们通常使用的被子主要是棉被和化纤被,相比于棉被和化纤被,蚕丝被有极佳的保暖性,且质地轻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高档生活用品。
   
  用来制作蚕丝被的蚕丝色泽白里带黄,手感细腻、光滑。用它制作出来的被子非常柔软、贴身。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蚕丝被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及一般工艺。
   
  原材料处理
   
  蚕丝被的原材料主要分两部分,即被套和被胎的材料,被套的材料一般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具体的选择方法在后面会向大家介绍,下面我们先看看被胎材料的处理。
   
  被胎材料的处理是蚕丝被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被胎材料的处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选茧—煮茧—剥蚕—开棉—脱水—晾晒。
   
  1、   选茧
   
  按照养蚕季节的不同,蚕茧可以分为春茧、夏茧和秋茧。春茧的丝质细腻绵柔,纤维韧性较好。根据蚕茧里面蚕的数量不同,茧还可分为单宫茧和双宫茧。单宫茧就是一条蚕吐丝结成的茧。双宫茧就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蚕吐丝结成的茧,它比单宫茧要大一倍左右,这样的茧茧壳厚,丝质粗,单个茧丝量大,是制做蚕丝被的优质原料。因此我们挑选春茧中颜色洁白的优质双宫茧做原料。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操做。
   
  2、   煮茧
   
  煮茧是为了溶解茧丝外围的丝胶,从而减弱茧丝间的胶着力,便于分离蚕丝与蚕蛹。在煮茧专用的锅中倒入清水,锅的容积为1.4立方米左右,倒入的水量在0.5立方米左右即可。点燃火炉,在等待水开的过程中把选好的蚕茧放入布袋里,系紧袋口。待水沸腾后,在锅中放入一些碱,蚕茧与碱的重量比为20:1。碱可以软化丝胶、溶解杂质,提高丝的洁白度。这里说的碱包括很多种,比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硼砂等都可以。然后把装好袋的蚕茧放进锅里,根据我们所用的锅的大小,一次放九袋为宜,过多水会溢出,由于蚕茧质量较轻,会漂浮在水面上,我们需要把蚕茧压下去,使它能够完全浸泡在水中。然后,盖上锅盖,继续加温,煮茧时水始终保持在沸腾状态下,蚕茧要在锅中煮半小时左右,这时水分子进入丝胶内部,茧层的丝胶得到了溶解。然后,把蚕茧捞出来,用清水冲洗。冲洗可以把蚕茧表面所含碱性物冲洗掉,为了充分洗净蚕茧上残留的碱性物质,还要把蚕茧在50℃温水中浸泡半个小时左右,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拨蚕了。 
   
  3、   剥蚕
   
  拨蚕就是把蚕茧拨开,去除其中的杂质。找一个直径在80cm左右的容器,在容器中倒入清水。取一个煮好的蚕茧,在茧身上找一个位置做豁口,把蚕茧翻转,里面朝外,套在手上,使蚕茧成为手掌大的蚕丝网。然后,拨下网内的蚕蛹、蚕砂等杂质。拨好第一个后,再拿一个蚕茧套在拨好的蚕丝网上,用同样的方法去除其中的杂质,这样连续剥5个蚕茧。然后,将蚕丝网翻回去,并把它抻开,成为方形蚕丝网。接下来就开以开棉了。
   
  4、   开棉
   
  开棉主要的目的是把蚕丝网做成蚕丝棉兜,为了使蚕丝保持良好的韧性,开棉要在水中进行,找一个普通水缸,在水缸的一边固定好一个宽为30厘米左右的竹制圆弓。将蚕丝网用力抻开,套在半圆形竹弓上,使它成为蚕丝棉兜。抻好第一个后,再拿一个蚕丝网,用同样的方法抻开,套在刚才抻好的棉兜上,这样连续套5个蚕丝网,因为5个蚕丝网的厚度正好适合后面的拉丝工作,然后,把抻好的棉兜从竹弓上取下、拧成一团。拧成团的棉兜仍含有一定的水分,我们还要进行脱水。

弓箭做法
弓的制作方法 第四篇

弓箭做法

做弓材料:

1:竹,3元钱5米长,当地建材市场有售,要当年竹绿色的。 2:弓弦,就是用鱼弦做的,几根鱼弦用一根弦缠在一起。

制作过程:

第一步:先把竹子锯成1.5米或更长一点的竹片,最好是竹子中间的部分。

第二步:以8厘米做为弓把,从弓把处向两头削薄削窄一定厚度宽度,竹节打平,竹片的内部要削平。

第三步:看看竹子能不能两头弯到一起或相差少于15厘米也可以,竹子必须有足够的水分,不行就在水中泡几天。

第四步:做弦槽,用锯在竹的两头锯一条横线,这就是暂时的弦槽。

第五步:地上放一张大白纸,把弓上弦放在上面,在弓把处作一条与竹片平 行的线,作为直线1。量取食指根到耳根的距离,再用这个距离作条与直线1平行的线2,拉弓看看弓弦能不能拉到线2的位置。再将弓拉到最大艰度画下点,量取这个点到线2的距离1,在竹片的上面也就是竹青那面以距离1的点作条平行线,这条平行线就是反曲度线,将竹片两边反着弯曲过去在纸上画上竹片的弯曲线。

第六步:烤竹,将竹内部那面对着小火来回慢慢烤,等到竹子

表面出汗了慢慢一点点弯曲它直到比刚画的反曲度线大一点为至,用弦反拉着固定好,等一个星期以上竹子就定好形状了。

第七步:在纸上画出弓两端的最大拉幅点,以两个拉幅点的中间点引伸平行线作为上弦位置,在竹片与这条线的交会位置的竹子上画条线,用锯沿着这条线锯到竹厚度的一半,竹的则面也削下去一点以防伤弦。

第八步:上弓把,弓把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有曲线的,量好中间5-8厘米做为弓把,用锯在弓把的两边锯两条横线,锯到离竹表部分半厘米左右,用刀把中间这部分竹片下来,再用另两块相同长度的竹正反两面接上作为弓把,外面用细绳绑上,想作弯把就烤个弯的竹弓把接上绑好就行了,这样做为了防止弓从中间断开。

第九步:上漆。上漆之前一定要注意弓的拉力及拉长是否和适,上漆后竹的水分固定弓的弹性也固定了,太干易断,太湿无力。如果你想画上点图案也可以,看个人爱好和美术水平了。

第十步:做箭。削一根圆的木棍,长比你食指根到耳根的距离多出5厘米, 箭羽:鸽子,鸡,鹅羽,从中间撕下去成为两片,一只箭要三片羽,正好在 箭杆圆的三等分线上,羽头处用胶带粘上,中间和尾部以细绳绑上,箭尾以一片羽作为中心线把箭杆切下两片,中间的削短削下的两片再用胶粘上,箭头可以用熔化的铅在削圆削尖的箭头上沾好,边沾边冷,最后用刀最后调整箭头形状。一根致命的箭就做好了。

这样做成的弓最远可以把箭射到60米外,足够我们玩了。

弓箭制作方法(1)
弓的制作方法 第五篇

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方法的调查

仪德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 230026;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伙伴小组, 北京100010)

张柏春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伙伴小组,北京 100010)

摘 要:“聚元号”弓箭铺是清朝末年北京东四大街“弓箭大院”里十七家弓箭铺之一,且是目前所知北京惟一完整保存传统制作工艺的弓箭铺。“聚元号”弓是以猪皮熬制的胶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制成一体的传统反曲弓,其形制属于清代满族弓,具有弓梢较大的特征。其制作过程可分为“白活”和“画活”两个阶段。“白活”是指粘制牛角、牛筋和装配弓梢、弓把等;“画活”是指包桦树皮、粘图案及上油漆等装饰过程。现今传统弓箭制作行业已经退出了市场,但今年七十多岁的“聚元号”经营者杨文通师傅在家里亲传手艺给他的三儿子杨福喜,使这种手艺得以保存。

关键词:聚元号;弓箭铺;弓箭;传统工艺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30年代,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的多位学者对东北、西南、台湾等地的民间艺术、手工业开展了调查研究。其中谭旦冏先生于1942年在成都调查传统弓箭的制作方法时写道:“近年来,全中国制造弓箭的地方,是仅有北平和成都,然而也只是奄奄一息地很难维持下去,有的有人材而无工作,有的有工作而无销路,全消灭或失传是在不久的将来。成都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城市,那里聚集了不少的手艺人,他处的新旧技术,都能吸引仿效,而且是一个相当能保守的地方”([1],199页)。

中国制作传统弓箭的技艺由来已久,并且在中国古籍中有较多记载。传统弓箭是冷兵器中最具杀伤力的射远武器之一,也是古人们举行“射礼”的工具,且是武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到晚清随着近代火器的引进,弓箭渐渐失去了射远武器的主导地位,在民间的制作使用也日渐衰微,因此出现了谭旦冏所言的仅个别地区使用弓箭的情况。在谭旦冏调查

①完不久,这个在成都的最后一个弓箭铺便很快销声匿迹了。

谭旦冏调查报告中说:“当时(1942年)还有一个打算,想胜利复员后能有个机会到北京去调查制弓箭,以便南北两地有个对照的根据,去分析技术与取材上有何不同的地方,然而人事的变迁,国家的多难,任何打算都成了幻想”([1],200页)。50 年来,未见有人步谭旦冏的后尘。 收稿日期:2003-08-12; 修回日期:2003-09-28

作者简介:仪德刚(1971-),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研究生;张柏春(1960-),吉林白城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中国力学知识的发展与其它文化传统的互动”。 ① 据笔者2003年采访成都“长兴弓箭铺”的后代项婷婷时,她问其外婆后提供的信息表明成都的这最后一家弓箭铺约在1942年左右迫于日本的空袭而停业。

现今我们有幸在北京朝阳区团结湖水利局宿舍大院里寻访到幸存的“聚元号”弓箭小作坊。该作坊占地面积仅有十几平米,是老艺人杨文通(满族,1931-)先生和他的三儿子杨福喜(满族,1958-)于1998年租借并改建的。杨文通与其兄长杨文鑫(满族,1926-1969年)等同是清朝末年原北京弓箭大院(位于今日北京东四南大街)里有名的“聚元号”弓箭铺的店主。

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一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实必要的相关史料,我们于2003年3月-7月对他们制作弓箭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提前准备好各种材料后,杨福喜配合我们的调查制作了一张弓,历时三个多月,在5月制作接近尾声的时候,迫于“非典型肺炎”在北京的爆发,只好又间隔数周重新开始。我们采用对整个制作过程拍照、录像,结合相关知识提问的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种传统技艺,也是对这一技艺的一种抢救。伙伴小组研究生刘煜和蒋龙协助拍摄了部分图片并进行了部分考古方面的提问。 1 “聚元号”弓箭铺的历史变迁

历经三百多年,由近十代店主的努力使“聚元号”弓箭铺制作弓箭的技艺得以保存下来。杨文通师傅回顾了“聚元号”的创始和变迁。

1.1“聚元号”的创始及历代相传

清朝时期北京的弓箭大院是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以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这些人地位虽不很高,但其待遇丰厚,自觉比寻常百姓优越得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弟子中也有纨绔子弟。清末,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清朝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这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称其为小王)。小王夫妇因吸食毒品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

小王是杨文通所能追溯的最早“聚元号”传人。当年,“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那里原是皇家作坊。属于“净地”,女人不得入内。直到1900年左右,弓箭大院沦为民间作坊以后才允许女人出入,并有女人参与制作。弓箭大院是由清朝皇宫里的太监按八卦设计的,生人进去出不来。弓箭大院设有两个大门,一个在东四南大街清真寺边上,称为南大门;另一个位于珠市大街称为北大门,均设有更房及护卫。院内除十几家弓箭铺外,其余五行八作均与弓箭行业有关,如制牛角铺,鳔行等。“聚元号”位于南大门内第一家,位置甚佳。这也是后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生意兴隆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弓箭大院里的传说,炎黄始祖“轩辕”大帝使弓箭性能得以完善并使其成为兵器,因而被尊为弓箭行的祖师。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是弓箭行业祭祖的日子,由弓箭大院里的十七家弓箭铺轮流坐庄承办。到这天全行业的人都歇业,到弓箭大院的家庙参加庆典①,设宴唱戏。1953年,正当“聚元号”承办时,国家明令一切庙产均要充公,“聚元号”只好将家庙的庙产等上交国家,从此结束了弓箭行业的祭祖活动。杨文通师傅制作了昔日家庙微缩模型(封三)。

1.2“聚元号”的转让

杨文通的父亲杨瑞林(1884—1968年)(封三),早年随其堂兄(“全顺斋”的掌柜)学习弓箭制作手艺。到二十多岁时,已是弓箭行业中较有名气的师傅了,但苦于自己没有铺面,① 弓箭大院的家庙位于昔日的北京德胜门外大街的弓箭会馆胡同,此胡同于2002年拆。2002年Stephen Selby,杨福喜等人寻访此处时,巧遇昔日看护家庙的邱氏(75岁),她说其祖上七代都是看护此家庙的,杨文通证实此姓应是正确的。

平生所学难得施展,听说小王要卖铺子,便决定买下来。当时开价是40块大洋。这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杨瑞林在亲友帮助下,才成为“聚元号”的第八代店主。

杨瑞林得到这个店铺后又增加了一些品种,使“聚元号”增色不少,如: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箭枪等等,并于民国初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因其奖状上有国民党的印章,家人在“文革”时将其烧毁。同时被毁的还有乾隆皇帝所提金字大匾、一些国外向“聚元号”下的订单,以及他们祖上珍藏的一些珍品弓箭等。

1949年以后,“聚元号”弓箭的国内外销量很大。订货最多的是外蒙古和青海省,他们通过北京市进出口公司,与“聚元号”订了常年合同(封三),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当时在同行中还有三家比较有实力的弓箭铺,论手艺不比“聚元号”差,但外蒙古就是不要。无奈“聚元号”只有请其它几家店铺代做,做成后打上“聚元号”的字号,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大跃进”时期社会上又开展了大张旗鼓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很多人为了打麻雀到“聚元号”买弩弓,其购买者之多,更是到了这里刚下料,那边就交钱定货的程度。甚至连上漆也来不及,其他装饰性的东西都省略了。当时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月收入几千元,而那时社会上人均月收入最多三四十元。后来中央号召公私合营,杨瑞林带领全家首批参加了公私合营,成立了“第一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封

三),杨瑞林还荣幸的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杨文通曾给毛主席做过一张弓。那是公私合营不久,厂领导找到他,说:“上级领导想要一张弓,做得细致一些”。他用了四十多天精心地制作了一张弓,交上去数月后,厂领导对他说:“你做的弓已经交到了毛主席的手里,毛主席非常喜欢,并表示一定要付钱”。杨文通师傅说:“我当时很后悔,如果知道是为毛主席做的,我会拿出最好的材料,做工也会更细,做得更好”。后来钱拿回来后全厂谁也没要,他买了糖大家一起吃,共同分享这一幸福和光荣。弓的制作方法

1.3“聚元号”的没落及后传

“聚元号”在1957年被改造成了体育用品厂,经营开始转向。弓箭经营再次衰败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了“文革”时期,弓箭更是被当成“四旧”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当年全国弓箭行业大都聚集在北京,从最初的十七家到民国只剩七家,都位于弓箭大院里,这七家分别是“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和“德纪兴”。由于弓箭制作工艺繁杂,要求又高,经验的积累特别重要,在短短几年内是不可能培养出全能型手艺人的,绝大多数行内的人也只会一两道工序。老弓箭铺的那些手艺人现在基本上都不做弓箭了。目前能继承家传手艺的也许仅剩杨文通一人了。①

由于原来那七家除“德纪兴”外都与“聚元号”有亲缘关系,彼此之间都非常了解。杨文通说:“其他几家后代虽有人健在,但却没有一人能继承祖业。” 1998年,杨方通看到国家射箭队举行射兔子活动的报导,便带上家传的一张旧弓去看个究竟。没想到那里射手用的都是现代弓,但杨文通手持的这把传统弓立刻引起了在场的一些老射手的注意。经了解,知道杨文通是旧时弓箭大院的做弓者后,他们激动万分,并劝杨文通一定要想办法别让手艺失传。

杨文通的三儿子杨福喜从小生活在弓箭铺,耳濡目染,对弓箭制作很有兴趣。但他工作后,从当木工到开出租车,二十多年来一直无暇向其父亲学习这门手艺。1998年后,在杨文通的鼓动和协助下,放弃了开出租的工作,向父亲学习制作传统弓箭,并有意以此开发市① 现今所了解到的还有一位能制作传统弓箭的老艺人:内蒙古杂技团退休的李玉祥(1932-),他在1971年前后拜师于曾在北京弓箭大院里工作过的李玉春师傅。从制作的工艺及选材上看,两处大体相同,有关情况可参见:YiDegang, Acrobatic Acts in Inner Mongolia Involving Archery Performances and the Manufacture of Bows and Arrows for them, /retype/zoom/67670bbca300a6c30c229faa?pn=4&x=0&y=0&raww=663&rawh=552&o=png_6_0_0_219_576_477_397_892.5_1263&type=pic&aimh=399.63800904977376&md5sum=cc975141101c3f9952511373861f142b&sign=1a7d90d1e4&zoom=&png=408-25354&jpg=1129-1129" target="_blank">

图1 弓主体结构示意图(仪德刚绘)

中国传统弓是由多种材料粘合而成的复合弓,其制作过程复杂、所用材料繁多,并且做工、选材都要依据适宜的季节和气候。

①竹子:做弓用的竹子多产自江西省,那里产的竹子比较粗壮、结实耐用。通常以敲打竹子听其声音是否清实的方法来评价竹子的好坏。最好选用采伐后经过一年阴干的竹子。竹

子上下两端粗细不匀或中间部位有虫眼的都不能用于做弓。在购买竹子时要考虑损耗。

②牛角:一张弓要用两只牛角,且要选用长度在60公分以上的水牛角。目前北京的购买价每只约30多元,牛角多出自湖北。由于现在杨师傅常托人代购,故所收到的牛角中,何时割下以及是否都是成对的牛角都不太好掌握,只能以大致相当的长度而成对选用。

③牛筋:牛筋是制作弓体中非常重要的弹性材料,取自牛背上紧靠牛脊梁骨的那块筋。①牛筋买回后放在房沿上风干,风干到八九成,用粗湿布把它裹上。接下来的工作是砸牛筋,如果住在农村就方便了,可放在碾子上碾。但北京没有碾子只好用木锤子砸,力量不要过大,还要慢慢砸。因力量太大就把它砸碎了,而慢慢砸可以把它砸劈了。砸完之后可看到筋已被劈成了一条一条的状态。然后一点一点的撕,撕成所需要的粗细,最后变成一丝一丝的。撕筋的过程是一个慢工,旧时常由妇女来做。弓箭大院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好汉子一天撕不了4两筋”。把撕完了的筋打成捆,待用时提前把它泡在水里,泡的时间越长越好。旧时弓箭大院里的店铺门口常年有泡着的筋。到用时需要用净水冲洗,再用起来效果非常好,铺②起来的弓也非常光滑。如果筋泡的时间不够长,师傅会说那筋“比较脏、硬、不滋润”,用它做成的弓,弓面可能会出现一道一道的裂纹,他们常称之谓“水裂子”。

④鳔:“鳔”是北京弓箭大院的师傅们对粘贴各种材料所用的动物胶的称呼,它是弓箭行业里非常关键的材料。一张弓所用鳔的份量很大,常有“一张弓4两鳔的说法”。而且鳔的质量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做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弓箭行业中最早使用的是鱼鳔。鱼鳔是非常好的粘贴材料,其制作方法主要是选用大王鱼(中文名:大黄鱼,学名:Pseudosciaena crocea)的鱼泡熬制。先把鱼泡用清水洗净,再用温水泡,使其涨开。一段时间后,用慢火熬。待熬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经过捣烂过滤,以除净渣滓及硬块。使用时可加开水稀释。

鱼鳔虽是弓箭制作行业中首选的粘合胶,但现在多用猪皮鳔。按杨福喜的说法,鱼鳔不用快一百年了。谈起现在所用的猪皮鳔,还有一段发明的历史。在弓箭大院里的一次聚会用餐时,一位伙计爱吃猪肉但不爱吃猪皮,他就将猪皮吐在桌面上。等第二天人们收拾桌子时,发现猪皮非常坚固地粘贴在桌子上。由此一位姓齐的伙计萌发了用猪皮熬制猪皮鳔的方法,经过尝试,成功了。他把做出的猪皮鳔分送到各个弓箭铺免费试用,等他们觉得可用后再付钱。这种方法也被杨师傅所沿用。制作时先将猪皮用硷水洗净,再用温火煮,煮到用筷子轻轻一点能穿透为宜。然后再把它放在铁锅里捣烂,继续熬,最后过滤其中的渣滓及硬质、阴干、切成条即可,使用时可按要求调节浓度。

杨福喜说,“我们弓箭大院就有做鳔的----鳔局,我们那时出口(主要是出口外蒙古)的时候,有专门给我们家做鳔的。前两年我到北京一个鳔厂去买鳔的时候,他们那最老的一个老职工,八十多岁了,进厂时赶上两拨砸猪皮鳔的,都是用人工砸猪皮鳔。就在前几年,那个鳔厂里还有一个看门的老头,他是真正砸猪皮鳔的。他们那时用来砸鳔的铁锅子比我们这的正规,一个锅子就是15公斤。他们砸鳔时一锅鳔就是10斤。那时候我们院里的那两家鳔局,他们的伙计吃的最好。因为你不给他们好的吃,他就干不动活啊!砸猪皮鳔的每天都能吃上炸酱面。”

2.2 使用工具

2.2.1制弓胎工具

大板凳是制作竹胎及进行各种相关的操作时的主要工作凳,前端有一块立板,板上有大小不等的两个小立柱,供砍磨竹胎等操作时起阻碍或依靠之用。板凳面上两端中间部位还各有一个能嵌住弓体的凹槽。还有一种千斤板凳----一端有凳腿、另一端没有凳腿的大板凳,使用它来上力量较大弓的弓弦。利用千斤板凳进行工作时,可以方便地把板凳没有腿的一端①

② 牛筋与牛肉的价格相当,在购买时要买整条牛筋。 铺牛筋:是做弓行业的术语,意指向弓胎背面粘贴牛筋,可粘贴一层或多层。

弓箭制作的主要材料和工具
弓的制作方法 第六篇

001主要材料和工具。工具:锉子,绳子,美工刀。材料:买来的玻片(1200mm*30mm*6mm 黑色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挤拉片)、握把、弓梢、箭杆、箭头、箭羽、弓弦,AB胶,速干胶,万能胶。

002深蓝小蛇皮。(用来包弓臂,装饰品。)

003珍珠鱼皮。(用来包握把两端,起防滑作用。)

004麂皮。(牛皮最好,我是弄不到,所以才拿这凑合用的。用来包握把,使握把握感舒适。) 005喷罐漆。(光油漆起保护木质材料的作用,哑光黑漆起装饰作用。)

006图纸

007照图纸画好。

008握把图纸。

009粘贴弓梢,打磨玻片和弓梢的粘合面。

010用AB胶粘合。最好是先将A胶B胶充分混合再涂在粘合面上粘合。

011完成初步粘合

012完成初步粘合。

013缠绳加固,等待胶干。(大约24小时)

014缠绳加固,等待胶干。(大约24小时)

015缠绳加固,等待胶干。(大约24小时)。可以在缠好绳子之后插入锥子等楔形物,让绳子缠得更紧。

016粘贴握把,打磨粘合面。

017用绳子个棍子将弓向前反曲,使弓的弧度与握把弧度一直,并通过打磨使握把与玻片严丝合缝。并粘合

018用铁丝拧紧加固,等待胶干。(约24小时

019去掉缠绳,准备打磨

020初步打磨。使弓臂从握把到弓梢成渐窄状。并与弓梢根部宽度一致。边缘光滑 021进一步打磨,使弓梢根部宽度一致,且边缘光滑

022打磨握把。握把中部较窄,两端较宽

023缠线加固。用推鞋线从弓梢的根部向上缠线

024因为胶的问题,最好缠线固定,以免开胶脱落,发生危险。

025从握把两端向中间缠线

026缠好线后,在线上灌注速干胶,使线变硬变强。(左

027上弦测试,进行调整。已经可以射箭了。(因为弓弦不好做,所以是直接买的~) 028调整之后,给弓臂包蛇皮

029粘好蛇皮的弓臂

030为弓梢上清漆(光油漆

031给握把包麂皮

032在握把两端包上珍珠鱼皮

033成品展示。下弦状态

034将箭杆削细

035粘合靶箭头

036火鸡羽毛,用来粘箭羽

037粘贴完了。。。

038成品展示。上弦状态

039

弓箭制作技巧
弓的制作方法 第七篇

弓箭制作技巧

弓箭的制造并不复杂,孩子们大多自己动手,无须大人代劳。先上山觅得一 段大小适中、坚韧柔软的小树,将其砍伐下来,去掉枝叶,慢慢弯成一弓形,为了防止其伸直复原,有必要用柴火燎一燎。倘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树木,竹片或藤条均可代用。弓做成了,弦也不难,用麻绳系上即可。但麻绳的弹性不强,影响了弓箭的射程以及力量,弓弦最好用橡皮筋充当。那种扁平的橡皮筋,多用于大人系裤子之用,孩子心痒难禁,索性将裤子上的橡皮筋扯下,拿来做了弓弦。剩下的就是箭矢,最常用的有甘蔗叶梗、芦苇秆或黄麻秆。这些东西相对要软一点,万一射在别人的身上,也不至于造成多大的危害。至于箭壶呢,将塑料筷筒里的筷子倒出,装入箭矢,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箭壶。但这不是真正的弓箭,只不过是一种玩具,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仿制品。当然,其原理是一样的,但用它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作为一场战争游戏的有力武器。

弓和箭是临时所能制备的最好武器,也很易于制备。 只需花上很短时间,你就会在使用它们时成为受益者。 有完全干燥结实的弹木材料当然更好,没有时你应有能力制出好弓。如果你预计在所在地会呆上数月,你就应该贮存一些上等弹木以备用。其他弹木寿命会短一些,你 可以多做几张弓,失去弹性时,再换一张使用。

紫杉是理想的制弓材料--所有古老的英格兰长弓都 由紫杉木制成。在北半球分布着五种紫杉树,但繁种并不都常见。其他如橡树、柳树、山核桃树、雪松、铁树、百 榆、桧树、桦木和铁杉木都是很理想的制弓材料。

弹木挑选

应选择弹韧性都很好的易弯曲材料用来制作弓柄。一般长约120厘米,但可根据个人情况加以取舍。

选择适于自己使用的弓柄:右手放在腰部一侧,握住弹木一端,左手洞棍向前斜举伸直,并握住弹木,作好标识,取这段弹木作为弓柄,长度会很适合。这可作为弓型大小的标准(使用长弓需要 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宽约5厘米,两端渐窄,直至1.5厘米。 在距离柄尾约1.25厘米处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弓弦。先剥去树皮,弓柄削成形后,外表涂抹一层油脂。

弓弦的安装

用生牛皮制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宽3毫米的坚韧长 条。其他各类绳索在应急时也可以选用。老荨麻树皮具上 好的粗纤维,可搓成结实的弓绳。如果弓柄弹性很强,可 能需要相对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时弓柄只可稍绷紧- -只有在拉开弓时,弓柄才进一步弯曲紧绷,提供相当大 的弹力。

弓的制作方法

先将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环,然后绕两圈半。如 果作弓柄的材料没有干透,在放置不用时应放开弓弦的一 边,否则容易使弓柄变形。一柄制备精良

的硬弓会比一个弹性隐阱更有效率,也能更精确地命中目标--但是失去弹性后的弓就不要再用了。再换一张弓。

箭的制备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杆材料,但桦木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杆长约60厘米,宽6厘米,应该绝对很直( 两定点间系紧一根弹绳可作为直尺标准),也应尽可能光滑。箭杆末端应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 检查每根箭杆末端凹槽宽度是否足以容纳你的弓弦。

羽箭

为了提高精确度,可以制作羽箭。羽毛是选材料,但 其他材料也可选用--纸、轻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状的 叶子。

a:从顶端开始,撕开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羽毛两端各留有20毫米宽的羽毛管,以便系在

箭杆上。弓的制作方法

c:将箭杆圆周三等分,系上相互对称的三根羽管。

箭头

箭杆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锋利箭头系 紧在杆上,效果会更好。马口铁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制 成真正锋利的箭头。箭杆前端从中央部分剖个裂口,插入 箭头后紧紧缚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绑材料--湿润时用, 干后会收缩,紧紧缚住箭头。

文章摘自:中国弓箭网

编辑:碧波

制作弓箭
弓的制作方法 第八篇

制作弓箭

有完全干燥结实的弹木材料当然更好,没有时你应有能力制出好弓。如果你预计在所在地会呆上数月,你就应该贮存一些上等弹木以备用。其他弹木寿命会短一些,你可以多做几张弓,失去弹性时,再换一张使用。紫杉是理想的制弓材料--所有古老的英格兰长弓都由紫杉木制成。在北半球分布着五种紫杉树,但繁种并不都常见。其他如橡树、柳树、山核桃树、雪松、铁树、百榆、桧树、桦木和铁杉木都是很理想的制弓材料。

一、材料

中国传统弓是由多种材料粘合而成的复合弓,其制作过程复杂、所用材料繁多,并且做工、选材都要依据适宜的季节和气候。

⒈竹子:

做弓用的竹子多产自江西省,那里产的竹子比较粗壮、结实耐用。通常以敲打竹子听其声音是否清实的方法来评价竹子的好坏。最好选用采伐后经过一年阴干的竹子。上下两端粗细不匀或中间部位有虫眼的竹子都不能用于做弓。在购买竹子时要考虑损耗。

⒉牛角:

一张弓要用两只牛角,且要选用长度在60公分以上的水牛角。目前北京的购买价每只约30多元,牛角多出自湖北。由于现在杨福喜常托人代购,故所收到的牛角中,何时割下以及是否都是成对的牛角都不太好掌握,只能以大致相当的长度而成对选用。

⒊牛筋:

牛筋是制作弓体中非常重要的弹性材料,取自牛背上紧靠牛脊梁骨的那块筋。牛筋买回后放在房沿上风干,风干到八九成,用粗湿布把它裹上。接下来的工作是砸牛筋,如果住在农村就方便了,可放在碾子上碾。但北京没有碾子只好用木锤子砸,力量不可过大,还要慢慢砸。因力量太大就把它砸碎了,而慢慢砸可以把它砸劈。

砸完之后可看到筋已被劈成一条一条的状态。然后一点一点地撕,撕成所需要的粗细,最后变成一丝一丝的。撕筋的过程是一个慢工,旧时常由妇女来做。弓箭大院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好汉子一天撕不了4两筋”。把撕完了的筋打成捆,待用时提前把它泡在水里,泡的时间越长越好。旧时弓箭大院里的店铺门口常年有泡着的筋。到用时需要用净水冲洗,用起来效果非常好,铺起来的弓也非常光滑。如果筋泡的时间不够长,师傅会说那筋“比较脏、硬、不滋润”,用它做成的弓,弓面可能会出现一道一道的裂纹,他们常称之为“水裂子”。弓的制作方法

⒋鳔:

“鳔”是北京弓箭大院的师傅们对粘贴各种材料所用的动物胶的称呼,它是弓箭行业里非常关键的材料。一张弓所用鳔的份量很大,常有“一张弓4两鳔的说法”。而且鳔的质量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做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弓箭行业中最早使用的是鱼鳔。鱼鳔是非常好的粘贴材料,其制作方法主要是选用大王鱼(中文名:大黄鱼,学名:Pseudosciaenacrocea)的鱼泡熬制。先把鱼泡用清水洗净,再用温水泡,使其涨开。泡一段时间后,用慢火熬。待熬到一定程度后捣烂过滤,以除净渣滓及硬块。使用时可加开水稀释。鱼鳔虽是弓箭制作行业中首选的粘合胶,但现在多用猪皮鳔。按杨福喜的说法,鱼鳔不用快一百年了。谈起现在所用的猪皮鳔,还有一段发明的历史。在弓箭大院里的一次聚会用餐时,一位伙计爱吃猪肉但不爱吃猪皮,他就将猪皮吐在桌面上。等第二天人们收拾桌子时,发现猪皮非常牢固地粘贴在桌子上。由此一位姓齐的伙计萌发了用猪皮熬制猪皮鳔的想法,经过尝试,成功了。他把做出的猪皮鳔分送到各个弓箭铺免费试用,等他们觉得可用后再付钱。这种方法也被杨师傅所沿用。制作时先将猪皮用碱水洗净,再用温火煮,煮到用筷子轻轻一点能穿透为宜。然后再把它放在铁锅里捣烂,继续熬,最后过滤其中的渣滓及硬质,阴干后切成条即可,使用时可按要求调节浓度。

弹木挑选

应选择弹韧性都很好的易弯曲材料用来制作弓柄。一般长约120厘米,但可根据个人情况加以取舍。弓的制作方法

选择适于自己使用的弓柄

右手放在腰部一侧,握住弹木一端,左手洞棍向前斜举伸直,并握住弹木,作好标识,取这段弹木作为弓柄,长度会很适合。这可作为弓型大小的标准(使用长弓需要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宽约5厘米,两端渐窄,直至1.5厘米。在距离柄尾约1.25厘米处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弓弦。先剥去树皮,弓柄削成形后,外表涂抹一层油脂。

弓弦的安装

用生牛皮制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宽3毫米的坚韧长条。其他各类绳索在应急时也可以选用。老荨麻树皮具上好的粗纤维,可搓成结实的弓绳。如果弓柄弹性很强,可能需要相对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时弓柄只可稍绷紧,只有在拉开弓时,弓柄才进一步弯曲紧绷,提供相当大的弹力。

先将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环,然后绕两圈半。如果作弓柄的材料没有干透,在放置不用时应放开弓弦的一边,否则容易使弓柄变形。一柄制备精良的硬弓会比一个弹性隐阱更有效率,也能更精确地命中目标--但是失去弹性后的弓就不要再用了。再换一张弓。

二、制作步骤:

⒈材料选取和总体切削:

寻找一根尽可能直而无支条/树节的新鲜树干,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为4厘米边长正方形、长度与射手身高相等的弓背材料,从横截面看,要取偏中间的部分,一半为木心,一半为边材。木料越坚硬致密,弓的力量越大,所以一般用名贵的紫杉木,其它的质量稍次。如果你力拔千斤,可以适量按比例增大你的长弓各项尺寸。

⒉弓背内外侧切削:

选择经过初步切削的木料的木心一侧为弓背内侧(发射时候面向你的一侧),边条较多一侧为弓背外侧。因为内侧必须柔软乃压缩,外侧必须坚硬有张力。选定后,将弓背外侧置于地,只切削弓背内侧,切削成两头扁,中间厚的双锲形。下图为侧视图,其中白色为切削后剩余部分,两个边缘厚1.5厘米,中部高3厘米。尺寸同样可以按比例调节。

3.弓背左右侧切削:

将弓背外侧翻转向上平置,从中部向两头切削成双锲形。其中中部尺寸不变,两头尺寸都为1厘米。(左线0.5厘米,右线1厘米)

⒋弓背总体精细切削:

切削弓背形状最终如下图。切削过程中经常轻微用力正反拉动弓背,如有异常突起须磨平,如有凹陷则适量磨平周边以求整体平滑。最终弓背形状务必对称。

⒌制作拉弦点:

在距两头5厘米处分别刻出于弓体成45度角向外,深1厘米的拉弦点,尽量不要破坏弓的坚硬性。

⒍训弓:

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弯它。长弓呈简单的圆弧型,没有复杂形状。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样会降低弓的张力;也不能一下子弯到位,那样的话,弓背就是不折断也要造成内伤而失去弹性。弯曲的过程叫做"驯弓",就是让弓背逐步适应弯曲。做这事需要一个专门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制成,一端竖着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另一端设法垂直固定在地上。侧面由上到下以4厘米的等距离刻8—10个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头20厘米。在弓背松弛状态将绳子绑住两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匀用力,慢慢拉弦,挂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弯曲了。这是,要仔细检查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将绳拉开,逐次加大开度向

下挂槽,并不断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条令人满意的均匀弧线。每加拉三、四个弦槽的开度,就可以将绳收紧些。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每次加大开度之前,最好让弓背"休息"20—30分钟,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2厘米。当达到弓手适合的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满弓开度指弓手所能拉开的最大开度,相当于手臂平伸出去时由掌心到胸前的距离。

⒎外部处理:

卸去托架,给弓背刷上几层亚麻籽油或其他耐腐蚀耐潮湿的涂层作为保护层。油干了,便可以挂弦。弓弦古法是用羊肠或筋鞣制而成的,弹性和韧性都很好,你也可以用双缆尼龙绳代替。挂弦时的固定开度掌握在弓弦与弓背中心的距离达到相当于握紧拳头再竖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约15厘米。绑扎弓弦时,要打成专门的"射手结",以免滑脱。8字形的结扣简单但管用,越拉越紧。弓做成了,可以用挂砝码的办法测一下弹性系数,越硬的弓射程越远,但也需要越强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开吗?一般的长弓拉个满月大致需45—55公斤的力,最强的达到80公斤。

⒏正式上弦:

弓手结可防止脱落。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杆材料,但桦木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杆长约60厘米,宽6厘米,应该绝对很直(两定点间系紧一根弹绳可作为直尺标准),也应尽可能光滑。箭杆末端应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检查每根箭杆末端凹槽宽度是否足以容纳你的弓弦。

羽箭

为了提高精确度,可以制作羽箭。羽毛是选材料,但其他材料也可选用--纸、轻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状的叶子。

a:从顶端开始,撕开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十字弓制作步骤
弓的制作方法 第九篇

附录:图纸

本文来源:http://www.xinchenghx.com/news/31481/